張紅霞
有了淺阻險灘,小溪才感受到掀起波瀾的快樂;有了淡云輕風,春草才體會到仰視天穹的震撼;有了長空皓月,雛雁才體會到展翅翩飛的驚喜;物猶如此,人亦然。有了課堂的“山重水復”,孩子們才能長久回味“柳暗花明”的理趣。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仍然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更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眾所周知,在實際語文課堂,我們老師嚴格按“一切從考試出發(fā)”的原則,津津有味地“研究”語言,一字不漏地把研究成果硬塞給學生,課堂氣氛沉悶冷清,而學生身在“教室”心在外。長此以往,教學陷入“能力不知何處去,答案依舊笑師生”的困境。這不能不說與語言訓練教學不注意趣味性有很大的關系。想要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須重視語言訓練,而非“研究”語言,而想圓滿完成語言訓練,則不可不注意其趣味性。一言以蔽之,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離不開語言訓練的趣味眭,語言訓練教學的趣味性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
然而,學生的學科興趣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學生頭腦中固有的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恐怕都不是!實踐證明,影響學生某科成績的一個關鍵因素,其實就是該學生對這個學科教師的興趣,而教師能長久引起學生的興趣,離不開方法的多樣。教學必須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不斷地刺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角。
一、溝通現實有情趣
講解詞語如果照本宣科,既枯燥又無效。所以要力求聯(lián)系現實生活,接地氣,講得生動形象,做到易記難忘,務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印象。在解釋《賣炭翁》“曉駕炭車碾冰轍”的“碾”意時,老師以農村的石磨為例,笨且重的為磙,大且實的為盤,磙盤合一轉動為碾。本詩以千斤炭車為磙,三尺冰雪為盤,描述老翁的賣炭不易,從而引起讀者的同情。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明白了詞語的含義,又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
二、妙用公式顯理趣
用抽象的理論分析課文,既枯燥又難懂?!痘实鄣男卵b》中老大臣的“難道我是愚蠢的嗎?”和官員的“我并不愚蠢呀!”顯示出兩人怎樣的性格,只需把“我不愚蠢”讓學生分別用否定句、肯定句、雙重否定句、反問句等句式表達出來,并根據語氣強弱用不等式排列:反問句>雙重否定句>肯定句>否定句。老大臣自恃年高資深、官員則年輕得志的嘴臉便躍然紙上;同樣用結合率A(B+c)=AB+Ac去解釋“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的互文意義,表達簡潔意義豐富,效果不凡。
三、穿越古今生奇趣
用傳統(tǒng)的對聯(lián)形式去概括文意,既新奇有趣、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了《扁鵲見蔡桓公》,老師出具上聯(lián)“數次請見,苦口婆心,扁鵲可謂忠智醫(yī)”,要求對出下聯(lián),同學們聽后,經過思考討論,寫出了許多下聯(lián):“幾番拒絕,諱疾忌醫(yī),國王堪稱愚蠢君”。運用對聯(lián)等好的教學方法,使同學們的思路得到了開拓,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增強了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
四、化繁為簡含潔趣
總結文章的文意,如果不注意整個文章的內在脈絡,就難免拖泥帶水、冗長繁瑣,失去把握全文思維情感的作用。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簡要地概括每段的段意,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簡潔之美。例如在講解《春》一文的段意時,每一部分只用兩字進行歸納:一、盼春,二、繪春,三、頌春,這樣編排,既節(jié)省時間,又易于學生記憶,使學生糾正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五、化靜于動出活趣
語文課程的學習,如果僅僅限于知識的講解,怎不讓學生昏昏欲睡呢?活動課就可以采用“動”的方式,靈活機動地為學生提供更多運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學會一些實際的語言知識并學會運用。如在公開課《自我介紹》完成預定訓練后,老師鼓勵學生與聽課老師互相進行自我介紹,頓時,課堂上學生、講課人、聽課人相互間的距離拉近了,課堂氣氛熱烈空前。這樣的實際訓練,同學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膽量。
六、外為內用有大趣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單靠語文課堂難以鞏固學習成果,我們還應鼓勵學生走向豐富多彩的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語文的趣味。如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書法比賽、辯論會、成語接龍等活動,真正把生活當成學習語言的大課堂,并樂于從中學到有趣味的語言。
當然,教師的觀念更新,提高語言的感染力等固然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但靈活多變的教法是不斷調動學生的興趣的不二法門。
★作者單位:河南蘭考縣城關第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