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輝
筆者曾經(jīng)對“四大名著”進行了閱讀,其中對《水滸傳》的印象極為深刻。由己及人,中學生的思想正處于一個萌芽期,對于外界的事物雖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卻還是無法分辨是非。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閱讀古典名著時對于思辨性的閱讀方式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古典名著思辨性閱讀指導概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體現(xiàn)形式便是古典名著,教育部門規(guī)定教師在中小學生語文課程的教授之中必須穿插古典名著內(nèi)容的教學,以達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而在現(xiàn)行的古典名著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進行古典名著閱讀時出現(xiàn)了學生完全不理解、或者僅僅是字面理解的狀況。這不僅導致了教學的失敗,而且對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有著極大影響。在此,筆者以《水滸傳》為例展開思辨性閱讀方式指導的探討。
二、古典名著思辨性閱讀指導策略
1.明確教學目的
在古典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機械地對古典名著進行記憶,而對于思辨性閱讀涉及較淺或者根本沒有涉及。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學生在閱讀古典文學時的一知半解。因此教師明確教學目的是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的首要任務。
2.傳授閱讀方式
在以往的傳統(tǒng)閱讀方式中,大多采用書本閱讀的形式,但是書本知識的枯燥讓中學生很難安心下來閱讀。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例如《水滸傳》的教學可以將電影、電視中的片段進行編輯裁剪,然后讓學生以別樣的方式進行閱讀。
3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
學生在閱讀名著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思辨性閱讀指導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對于思考不全面的地方教師可以進行補充,最后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閱讀的能力。
4.采用遞進的方式讓學生逐漸接受古典名著
學生在剛開始接觸古典名著時肯定會有抗拒心理,因為古典名著一般都很枯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讓學生接受古典名著的閱讀。
5.激發(fā)學生對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自然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能講得精彩有趣,自然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經(jīng)常給學生講一些名人喜歡閱讀古典名著的故事,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思辨性閱讀指導實例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四大經(jīng)典小說之一,初中語文教材中也選錄了《水滸傳》的多個章節(jié)作為課文,例如《智取生辰綱》《武松打虎》等。《水滸傳》中,作者對于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刻畫得淋漓盡致,情節(jié)轉(zhuǎn)圜跌宕起伏,引人人勝。整個小說對于這些人是如何被逼上梁山、最終又有何下場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對于其中一些內(nèi)容,卻是不符合現(xiàn)代中學生閱讀的。例如其中血腥殺伐的場面,這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fā)展有著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閱讀《水滸傳》時要慎重對待這類的問題,利用思辨性的閱讀指導方式對學生開展教育。眾所周知,武松,李逵等都是梁山好漢,但是何為好漢?這是一個思辨性的問題,以李逵血濺鴛鴦樓、武松殺光丫鬟仆役的文章為例。在這些故事中,李逵和武松殺了很多無辜的人,這些無辜人難道就該死,這就是所謂的梁山好漢?因此應讓學生展開思考,什么才是好漢?通過思辨幽閱讀和老師的指導,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而且經(jīng)典與非經(jīng)典本身就是一個思辨性的問題。例如在一堂課開始之時,讓學生主動思考,什么是經(jīng)典?對于經(jīng)典的定義可能是多層面的。例如《水滸傳》在學術上是經(jīng)典,因為它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風貌和多種人物的行為觀念。從審美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部經(jīng)典,對于人物的刻畫、情節(jié)的鋪展,都是呈現(xiàn)出一種文學美。但是人生價值觀上,《水滸傳》卻不能稱之為經(jīng)典。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明是非,知善惡。教師一定要在這些問題上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