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聲
深入小學調(diào)研,聽了不少語文課,平心而論,其中不乏依《課標》、持教材、重學情讓人怦然心動的課。但是,也有的課堂教學讓人不敢恭維,表現(xiàn)比較突出的就是閱讀教學。這些課串情節(jié),圍繞課文內(nèi)容打轉(zhuǎn),且問題設計散亂零碎,質(zhì)低量濫,看似熱熱鬧鬧,實際上問與答缺乏思維含量,無法達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請看《凡卡》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凡卡告訴爺爺昨天晚上挨了一頓打,原因是什么呢?
生:因為凡卡給老板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板很生氣,所以就打他了。
師:老板是怎么打的呢?
(學生紛紛要求發(fā)言)
生:老板揪著他的頭發(fā),把他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揍了他一頓。
師:這個禮拜凡卡又挨了一頓打,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老板娘叫他收拾一條青魚,他從尾巴上弄起,老板娘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他的臉。
生:一次,伙計們捉弄凡卡,他們打發(fā)凡卡上酒店去打酒,叫他偷老板的黃瓜,老板隨手撈起個家伙就打他。
師:(點點頭,滿意地說)大家說得真不錯。你們說,凡卡的學徒生活痛苦不痛苦???
生:(有口無心地說)痛苦。
課例的執(zhí)教者為了追求課堂上的活躍氣氛,想拎起一根“藤”,讓學生順藤摸瓜,最后貼標簽式地問學生凡卡的學徒生活痛苦不痛苦,學生嘴上說痛苦,其內(nèi)心是否真的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不得而知。另外,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無須深入思考,無須潛心讀書,張口就答,閉口能和,這樣的問題對學生來說,充其量只是把相關的內(nèi)容梳理梳理,而難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人物去感悟、理解。
那么,怎樣提問才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確保其有效性呢?以此教學片段為例,可以這樣引導:讀了凡卡挨打的片段,在你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看了這樣的畫面,你想對凡卡說什么?想對老師說什么?這樣,就能通過問題的引導,促進語言形象的還原,并引領學生與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深刻地感悟潛藏在語言文字中的意義內(nèi)涵和情感內(nèi)涵。
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教師的課堂提問,不是交談時的隨想而問,而是事先精心安排設計好的。課堂提問應盡量做到既科學又經(jīng)濟,努力達到“多一問而嫌多,少一問卻不足”的絕妙境界。要想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境界,就應當在備課中深入鉆研教材,增強問題的整體性和凝練性。對備課中初擬的零散問題,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對之實行合并、簡化,做到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將重點給問散了,難點給問歪了,特點給問沒了。
“運籌斗室之中,決勝課堂之上”。讓我們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吧。
(黑龍江省語言文字應用研究中心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