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信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電化教育也在不斷地變革擴展,以適應當今教育的發(fā)展需要。新形勢下,我國中小學電化教育邁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未來的電化教育發(fā)展,將會沿著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結合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產生一系列變革。
【關鍵詞】電化教育;發(fā)展現狀;發(fā)展趨勢
一、電化教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從教育技術的角度來看,電化教育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硬件階段、軟件階段和潛件階段。硬件階段是在教育技術發(fā)展初期,其重心在購置硬件設備上。軟件階段是在“硬件階段”之后出現的,當硬件具備之后,接下來便是有效地使用。
當硬件、軟件這兩者都具備之后,便又產生了一個如何開發(fā)、設計、應用等符合教育情景、教育規(guī)律以及教育心理等的問題。而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認知規(guī)律等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潛件”,這便是教育技術上的潛件階段。
二、當前我國學校電化教育發(fā)展的現狀
1.從“硬件配置”邁入“軟件提升”新階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發(fā)布實施后,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2015年的85%,多媒體教室擁有率達到77%。國家教育資源和教育管理兩大公共服務平臺全面上線應用,全國學?!耙恍R淮a”、學生電子學籍“一人一號”基本實現。
教育的信息化不僅包括物件硬設施,還包括信息軟設施,也即信息素養(yǎng)。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重點已由“硬件配備”向“軟件提升”發(fā)展,在進一步推進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能力建設,并將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作為新形勢下教師能力建設的著力點。
為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育部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底,將完成全國1000多萬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新一輪的提升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yè)自主發(fā)展能力。同時建立教師主動應用機制,推動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取得新突破。
2.中小學電化教育面臨“應用不夠”的尷尬
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教師是主導者,對一個學校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當前我國教師的信息能力整體較低,導致中小學電化教育面臨著“應用不夠”的尷尬。大部分教師更注重自身技術能力的提高,而忽視了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重“學”而不重“用”,很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電化教育的關鍵在于應用,而應用的關鍵在于教師。電化教育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只有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電化教育才能真正得以高效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第一步的引領作用,只有教師走好了第一步,才能帶動學生。因此,如何有效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自愿去從事電化教育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利用資源的軟硬件環(huán)境已經基本具備,很多老師也愿意用,但卻不知道怎么用,這就需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不僅要讓教師想用,還得會用。應用是沒有止境的,只有不斷地提供好的課程、范本、課件,才能給予教師更多參考、借鑒,進而升華、創(chuàng)造,真正使教學效果發(fā)揮到最大。
3.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電化教育發(fā)展不均衡
經濟對教育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相對于我國經濟發(fā)展取得的巨大進步,教育的投入比例稍顯進步緩慢,尤其是相比城市學校,農村學校的經濟投入相對較少。經濟投入上的不足,直接導致了電化教育發(fā)展上的不平衡。
城鄉(xiāng)電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均衡,首先體現在教育設備上。大多數城市學校都已配備了足夠的計算機供學生學習,可不少農村學校的計算機配備量仍不夠。如今大多數農村中小學也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真正進行多媒體教學的農村學校并不多,很多農村學校仍舊沿用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其次,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也差別明顯。不少農村學校的老師仍不能熟練使用網絡設備,他們自身信息化知識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科技的發(fā)展速度。很多老師最多只會使用PPT進行教學,并且還是從網上直接下載的,自己動手設計的能力很差。而城市學校的老師則要好很多,動手設計的能力和知識更新的能力都比農村學校高出一大截。
三、未來電化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分析
1.電化教學會與傳統(tǒng)教學進一步優(yōu)化融合
電化教學媒體自身的功能是巨大的,光學媒體能使學生在靜止狀態(tài)下觀察擴大了的圖像,是對眼睛的延伸;音響媒體則延伸了耳朵的作用,能放大聲音,還可以錄音保存,建立有聲資料室,并可根據需要再次播放;聲像媒體是對耳朵和眼睛的共同延伸,能給學生同時提供聽覺和視覺兩方面的信息,可以逼真、系統(tǒng)地呈現事物及發(fā)展的過程。
不可否認,電化教學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構成了挑戰(zhàn),但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教學就會被取代。一味地強調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把教育技術當成教學的全部,全面否定傳統(tǒng)課堂教學傳和統(tǒng)教學媒體的作用,都是不科學的。電化教學的優(yōu)勢十分顯著,但不代表具備了教學手段的全部優(yōu)點。傳統(tǒng)教學中語言、表情、手勢的交互作用,電化教學目前還無法做到。傳統(tǒng)教學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是因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極其重要的功能。未來,電化教學會與傳統(tǒng)教學進行深入的優(yōu)化融合,電化教學只有在注意使用電子技術教學媒體的同時,又能吸收傳統(tǒng)教學媒體中合理的因素,使兩者優(yōu)化整合,才能發(fā)揮其最佳的教育功能。
2.基于“云技術”打造未來的數字化學校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完善,將對教育傳播方式、方法及其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其所具有的信息傳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圍廣、交互性強等特點,會將課堂教學與廣播電視、通訊教學融為一體,徹底突破“圍墻”限制,打造新型的遠程雙向交互的教學方式與國際化的教學環(huán)境。
未來的中小學,將設置校園信息管道線,安裝信息板,連接上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包括家庭在內的“校園信息網”。同時伴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基于“云技術”上的未來學校,將會完全變成一個數字化的學校。學生們上學再也不用背著沉重的書包,也不再有厚厚的課本,一款整合了電子課本閱讀器、虛擬學具以及連通各種學習服務的“電子書包”將成為學生們在學校學習的唯一工具。借助教育“云平臺”打造的虛擬學校、虛擬班級、虛擬課堂等互動社區(qū),能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室最終也會消失,在學校的任意地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或學習方式,將教學設備進行任意地組合擺放,在同一個空間實現集體授課、小組圍坐討論、空中課堂、小劇場等多種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趙亮.多媒體教學發(fā)展趨勢研究.多媒體技術,2005.
[2]徐爭,陳庚袁,希嵐.網絡課程開放現狀和發(fā)展趨勢.中國遠程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