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程 王佳恒
摘 要 目的:調查中學生師生關系現(xiàn)狀并分析成因。方法:采用《中學生師生關系問卷》對中學生師生關系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中學生師生關系在親密性和依戀性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理論中數(shù)(P<0.001),在回避性和沖突性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理論中數(shù)(P<0.001);(2)中學生師生關系在性別、年級、生源地和是否擔任班干部上差異顯著(P<0.05)。結論:中學生師生關系總體狀況良好,但部分中學生師生關系隱含危機。
關鍵詞 中學生 師生關系 調查
0 前言
師生關系是中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學業(yè)和社會性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還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減少反社會行為的發(fā)生。[2]而中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特殊階段,主要表現(xiàn)出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特點,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和辯證性逐漸成熟,自我意識和反抗意識不斷提高,“成人感”和“成熟感”日益增強,這些認知和情感上的變化勢必會對其師生關系產(chǎn)生影響。本文立足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對中學生師生關系現(xiàn)狀進行調查并分析成因,為中學生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 .1 被試
從鹽城市X中學隨機抽取512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12份,有效問卷469份。其中,男生246人(52.5%),女生223人(47.5%);初一53人(11.3%),初二56人(11.9%),初三137人(29.2%),高一107人(22.8%),高二116人(24.7%);鄉(xiāng)鎮(zhèn)學生408人(87%),城市學生61人(13%);班干部104人(22.2%),非班干部365人(77.8%)。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張磊編制的《中學生師生關系問卷》,該問卷包含22個條目,涉及沖突性、依戀性、親密性和回避性四個維度。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3,分半信度為0.82,因素的總解釋率為49.499%。該問卷采用5點記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5分。[3]
2 結果
2.1 中學生師生關系總體狀況
中學生師生關系在親密性(M=3.46,t = 9.531***)和依戀性(M=3.47,t = 11.55***)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理論中數(shù),在沖突性(M=2.11,t = -19.667***)和回避性(M=2.46,t = -11.984***)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理論中數(shù)3。
2.2 中學生師生關系差異分析
2.2.1 中學生師生關系性別差異分析
中學生師生關系在沖突性(M男=2.21,M女=1.99,t = 2.487*)和回避性(M男=2.59,M女=2.33,t = 2.945**)維度上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在沖突性和回避性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但在親密性和依戀性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2.2.2 中學生師生關系年級差異分析
中學生師生關系在沖突性、依戀性、親密性和回避性四個維度上年級差異均顯著。通過LSD檢驗可知:在沖突性維度上,初二、初三和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一、高一;在依戀性和親密性維度上,高二學生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年級;在回避性維度上,初一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年級;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結果見表1。
2.2.3 中學生師生關系生源地差異分析
中學生師生關系在依戀性(M鄉(xiāng)鎮(zhèn)=3.44,M城市=3.72,t = -2.275*)和親密性(M鄉(xiāng)鎮(zhèn)=3.43,M城市=3.74,t = -2.174*)維度上生源地差異顯著,城市學生在依戀性和親密性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鄉(xiāng)鎮(zhèn)學生;但在沖突性和回避性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2.2.4 中學生師生關系在是否擔任班干部上差異分析
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中學生在師生關系沖突性(M班干部=1.84,M非班干部=2.19,t = -3.582***)和回避性(M班干部=2.18,M非班干部=2.55,t = -3.429**)維度上差異顯著,非班干部學生在沖突性和回避性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班干部;但在依戀性和親密性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3 討論
3.1 中學生師生關系總體狀況分析
中學生師生關系結構良好,師生關系總體上狀況良好。筆者認為這和我國“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傳統(tǒng)文化有關。學生對教師多持敬畏之心,一方面尊敬教師,和教師保持良好的關系;另一方面畏懼教師,和教師保持距離,不敢輕易和教師發(fā)生沖突;其次,中學生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未實現(xiàn)心理上的“斷乳”,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第三,中學生自尊心較強,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把良好的師生關系視為教師對自己的肯定。
3.2 中學生師生關系差異性分析
男生與教師的沖突和回避行為顯著多于女生,這可能是因為女生相對乖巧、聽話,容易得到教師的喜愛,師生關系普遍較好;而男生相對調皮、好玩,教師對男生的管束和教導較多,容易引發(fā)師生沖突,師生關系相對緊張。
隨著年級的升高,中學生師生關系呈現(xiàn)波浪式下降趨勢,其中,高二年級師生關系最差。這可能是因為低年級學生仍有一定“向師性”,容易接受教師的管束。[4]但隨年級升高,中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和辯證性得到較快發(fā)展,尤其是高二學生,其形式邏輯思維基本成熟,辯證邏輯思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對教師不再“唯命是從”,以批判的目光看待教師,[5]“向師性”減弱。其次,高年級學生學習壓力較大,渴望教師的關心和尊重。但現(xiàn)下仍有不少教師只關注成績,忽視學生內心需求,容易激發(fā)師生矛盾和沖突。
城市學生與教師的親密度和對教師的依戀顯著高于鄉(xiāng)鎮(zhèn)學生。這可能是因為城市學生相對較早、較多接觸教師,對教師了解多于鄉(xiāng)鎮(zhèn)學生,敢主動與教師親近;而鄉(xiāng)鎮(zhèn)學生對教師了解少,視教師為權威的象征,畏懼教師,不敢主動親近教師。與擔任班干部的學生相比,非班干部學生與教師的沖突和回避行為更多。這是因為班干部往往學習成績好,是教師重點關注的對象,師生關系普遍較好。而非班干部學生要么成績平平,平時安分守己,容易被教師忽略;要么不愛學習,經(jīng)常惹事生非,教師對他們管教較多,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因此,教師首先應該轉變交往方式,關注學生情感需求;其次,還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多肯定少批評;最后,放下教師的架子,主動向學生示好。
參考文獻
[1] 鄒泓,李彩娜.中學生的學業(yè)行為及其與人格、師生關系的相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2-59.
[2] 楊阿麗,方曉義,李輝,藺秀云,劉倩倩.云南省中小學生師生關系發(fā)展特點及對學校適應的預測[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49-56.
[3] 曲崴.初中生師生關系、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與學業(yè)適應的關系[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0.
[4] 陳文心.社會轉型期中學師生沖突的社會學探析——以??谡{查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108-114.
[5] 姚計海,唐丹.中學生師生關系的結構、類型及其發(fā)展特點[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4:27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