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富
我問明仔:“寫作中,你有沒有用過一個令你‘安心的動詞?”
“什么是令人‘安心的動詞呢?”明仔問。
“只有它才能真切地描述出某種令人耿耿于懷、牽腸掛肚、刻骨銘心的感受,你把想要表達的一切都交給它,你就放心、舒心了。”我說。
明仔表示:“明白了,但是不太懂。”
其實我想說的就如“鄭伯克段于鄢”的“克”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阿Q手中的筆“向外一聳”的“聳”字,但是我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寫作中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動詞。阿·托爾斯泰說:“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边@教學目標是舉例說明式的教學達不成的。
于是我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
一
兩個孩子在樓梯口打鬧。乙孩子滾下樓梯,摔傷了手臂。調查時,老師說:“他想拉住你的衣領,沒拉住,他就摔下去了。是這樣嗎?”
甲孩子說:“不是這樣的。是乙拽住我的衣領,想把我摔下樓梯去,結果手沒薅住,他自己就滾下去了?!?/p>
老師以他的身份,必須得那樣說才“安心”。甲孩子想要強調些什么,必須得這樣說才“安心”。
語言就是這樣,你沒用這個詞的時候,這個詞與你無關,你用了這個詞,它便代表了事發(fā)現(xiàn)場的你和全部的你,一有機會即令人心曠神怡或神凄骨寒。
寫作訓練,必須讓語言意識融入到學生的思想中、骨髓里。
怎樣做,才能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呢?
二
在我所開展的演講活動中,有態(tài)勢語言訓練一項。很多學生對此不以為然。
有一次,我說:“如果確實不想練,請你們揮手表示拒絕?!庇腥税咽终茡]向右上方,然后用力地向左下方砍下去,同時大聲說:“我堅決不練了?!痹趫龅娜硕夹α恕乃枷胪饣慕嵌葋砜?,態(tài)勢語言對口頭語言是有輔助作用的。
我借助這個教學案例思考寫作訓練方面的問題:態(tài)勢語言會不會對事物內化為思想、語言有幫助呢,會不會對思想外化為書面語言有幫助呢?“(島)于驢上吟,引手作‘推‘敲之勢?!辟Z島其實是在借助動作進行思考。動作思維配合著形象思維,形象思維中融匯著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推動著詩境的建構。寫作教學中,可否借助這種方式來強化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呢?
我先用自己做了一下試驗。我打開一段人物動作比較鮮明的視頻,嘗試著用賈島的方式體驗其中人物的動作,揣摩人物的思想——我比比劃劃,以推敲語句。比如這樣:
僧推(?)/敲(?)/錘(?)/至(?)/立(?)月下門。
有效果。通過動作體驗,我對人物的感受更加真切。因為我是有意識地把人物動作轉化為動詞,所以我也體驗到了語言思維的過程:根據(jù)視頻(事實)和自己的體驗,我有意識地去選擇幾個動詞中比較貼切的一個。動詞在我的肢體上,也在思維中變?yōu)楝F(xiàn)實,動作既是語言思維的內容,又是語言思維的方法。
能把這種體驗方法轉化為教學方法嗎?反思這次嘗試,我覺得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一是感受能力不足,感受不到人物動作細節(jié);二是語言經驗不足,思想認識不能轉化為語言意識;三是語言積累不足,知道人物在“做什么”,但是沒有恰當?shù)脑~匯描繪他是“怎么做”的。這三個問題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語言體驗不足。很多學生并沒有“識得”足夠的動詞,意會的東西有時不能言傳。這應該是我的核心教學目標。
嘗試了幾次后,我大體上知道我該干些什么和怎么干了。
三
我設計了一次以體驗動詞為目標,以選用動詞為抓手和主線,以“積累、感受、運用三位一體”為教學策略,以“著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體,落于紙面”為學習策略的寫作學習活動。
我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反復地嘗試、理解、分析、綜合、比較、篩選、品味、感受,領會到動詞的意義和價值,希望動詞能夠同他們的切身感受融匯在一起,使動詞的內化過程與外化過程自然融合為一體。
一、動起來——起
【學習目標】
體驗動詞,形成感受動詞的基本策略。
【活動過程】
環(huán)節(jié)1:伸出你的雙手,和我一起做。
我用PPT展示若干動詞,引導學生伸出雙手,和我一起做動作。前面的一些PPT頁面上,字與手部動作圖片相配,以引導學生入境;后面的一些頁面上,只有文字,沒有圖片,以展開學生的想 象力。
這個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體驗以做動作來理解、積累動詞的方法。我們嘗試著用真實的動作體驗帶動對詞匯的感受,形成對詞匯的深度 領會。
環(huán)節(jié)2:看老師的表演,擬動詞填空。
伴著音樂,我用手部動作表演了一個微型“故事”,引導學生調動感受,調動積累,選用能夠令他們“安心”的動詞對“故事”進行描繪。我給了學生一個語言思維的支架,如下:
他,
手一( ),
又一( ),
再一( ),
接著一( )……
他,一定是個( )的人!
我們把詞匯的積累、感受、分析、篩選結合起來,通過選詞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也把寫前形成“耿耿于懷”的感受和寫后“安心”的狀態(tài)這樣一個心理過程融進了寫作意識里,以深層次調動學生的寫作思維和真情實感。
環(huán)節(jié)3:和老師一起表演,擬動詞填空。
我隨機選擇幾個學生和我一起表演“故事”,也要求所有學生一起動起來表演。學生表演時,可以模仿我的動作,也可以自編“故事”,自編動作。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了動詞和形成感知動詞的基本策略。學生對動詞意義的理解與身體感受結合,領會再次加深。
為了深化學生對策略的認識,豐富學生對動詞的認識,我在表演中增加了一些肢體動作。我改造了語言思維支架,如下:
我,
( )(例如手)一( ),
( )一( ),
( )一( ),
接著一( )……
我,真的很( )!
環(huán)節(jié)4:你想讓讀者覺得“他”怎么樣?擬動詞 填空。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主動”地選用動詞激發(fā)讀者的思想認識,順便檢驗一下學生感知動詞策略的形成水平。我告訴學生,如果你想強調什么,調動一兩個動詞就能做到。思維支架又在細節(jié)上有所改造,如下:
他/你/我,
( )一( ),
( )一( ),
( )一( ),
接著一( )……
他/你/我,竟然如此( )!
當然,我沒忘了對學生進行寫作道德、價值觀念的教育,核心是要說真話,要用事實說話。我說:“一言興邦,一言害人。語言之道,不可不修;語言之術,不可不學;語言之用,不可不慎?!?/p>
環(huán)節(jié)5:回味學習過程,提煉動詞學習策略。
我說:現(xiàn)在把你們寫過的三段話連綴起來讀一讀,回味一下學習過程,然后整理一下感知動詞的策略。我拍拍胸口,指指嘴巴、耳朵,揚揚手,又做了個寫字的動作,學生的思路很快理清了,他們大致說出了這個策略:著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體,落于紙面。這也說明我所提煉的“積累、感受、運用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得到了驗證。同時,我通過提供思維支架的方式,給了學生一個“動詞思維工具”,其基本模型就是上述的思維支架,其變體如:用一個動詞實現(xiàn)單一動作的描寫,用一組動詞描寫一個行動過程,用一組行動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的變化過程,等等。這個動詞思維工具,學生會在之后的活動中不斷練習運用,直到不再需要它。
接下來,這次寫作活動該走向實處了。
二、找到唯一的動詞——承
【學習目標】
體驗動詞,形成錘煉動詞的基本策略。
【學習過程】
我設計了以動詞選用為主題的片段寫作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由體驗動詞遷移到運用動詞方面,引導學生在敘事中體驗動詞的寫作意義。我希望學生能夠建立運用動詞進行描寫的意識。我也希望學生能夠領會動詞運用的道理,例如動詞要貼切,畫面感要強,能夠突出人物的內在特點等。我更希望學生找到那種能夠操控動詞的感覺和用完動詞后“安心”的感覺。
活動1:仿寫,形成策略。
模仿示例,描寫同學翻單杠時的一系列動作。如果對翻單杠不感興趣,可以任選運動項目。如果對具體動作不熟悉,可以去操場上體驗一通,回來再寫。
活動2:改寫,鞏固策略。
品味示例,把加點的字換成能令自己“安心”的詞語。如果對人物不熟悉,可以讀一讀小說原文,也可以表演幾回,體味一下。示例如下:
西涼兵來得勢猛,左右將佐,皆抵擋不住。馬超、龐德、馬岱引百余騎,直入中軍來捉曹操。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軍中有人將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聞知,即扯旗角包頸而逃。
活動3:創(chuàng)作,遷移策略。
觀察生活,運用剛剛學到的動詞錘煉方法,寫一個群像描寫片段。
這些精悍的寫作活動,放飛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用好動詞的愿望、興趣。為了寫出好的作品,學生們就得精心推敲動詞。要推敲動詞,就得品味素材。要品味素材,就得揣摩人物。要揣摩人物,就得還原事實。要還原事實,就得著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體,落于紙面。比比劃劃中,動詞、感受、思想等融合在了一起……
課上到這里,新的教學機會已經造就。接下來,該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事件描述中運用行動描寫了。描寫真實生活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激發(fā)學生對動詞運用之道的領悟。
為此,我布置了一個延續(xù)性學習任務,這也是下堂課的前置性學習任務。
任務:尋找最有價值的動作。
要求:觀察生活中的真人(包括自己),找出一個典型動作或行動,描述與之相關聯(lián)的事實,在描述中準確、生動地描寫這個動作,用動詞揭示這個動作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作者的寫作意圖。
我提醒學生們完成觀察后可以先嘗試著寫成文章,不必等我教。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我設計了思維引導表格。如下:
人物 典型動作/行為概括(注意選好動詞) 與之相關聯(lián)的事實(注意用恰當?shù)膭釉~描述) 表現(xiàn)出的人物的思想、性格 我的寫作意圖
我也為學生推薦了學習參考范例,包括《背影》《揚眉劍出鞘》《象棋的故事》中對人物行動的描寫及對人物心理和行動背景的揭示。
三、動作揭秘——轉
【學習目標】
體驗動作,形成行動描寫的基本策略。
【學習過程】
上課以后,我先請學生匯報探究成果,成果豐富。此時,我只要給一個題目或要求,學生寫文章,然后評改、升格就行了,但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學習一些東西,打開新的思維境界。于是我把課堂轉向“建構行動描寫策略”方面。我從三個角度引導學生:探究典型動作的策略(觀察)——描寫典型動作的策略(語言)——升格行動描寫的策略(評價)。
環(huán)節(jié)1:探究典型動作的策略。
第一個問題:“決定寫這個動作,你經歷了怎樣的觀察、思考過程?”學生們分享了用各種方法觀察、記錄,以及篩選、確定某個動作的過程、理由。
第二個問題:“在描寫這個動作前,你們有沒有刻意地對這個動作的細節(jié)、意義、作用進行研究?如果有,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學生們對我這個問題感到意外。他們可能在想:典型動作不就已經是研究成果了嗎,不是已經能夠傳達一切思想感情了嗎?寫下來就行了,還有什么可研究的呢?看成品文章,其中的典型動作描寫確實起到了特定作用。寫作學習呢,研究的是取得這個成果的過程。學生必須進入到這樣一種心理過程、思維過程:因尋找合適的語言而“耿耿于懷”,找到后很“安心”。在這個過程中,具體事件、典型動作與特定語言相互聯(lián)結、碰撞,相互推動、 升華。
于是,我教他們:好文章中的典型動作令讀者刻骨銘心,并不只因為這個動作特別,而是因為這個動作所代表的事情,所體現(xiàn)出的情感、思想,有意義,有價值。我舉了《揮手之間》和《背影》兩個例子請學生品味。學生明白了:要在真切的事實中描寫動作,用特定的語言表現(xiàn)有價值的真情實感。我請學生認真研究他們的學習報告,相互講述動作背后的故事,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和動作的價值、意義。我說:“理解一個人,就得當那個人,體驗其言行,感受其思想。如果你真的進入了這種體驗狀態(tài),即使那個人是你自己,你也會比平時感受更深,你甚至會發(fā)現(xiàn)一個完全陌生的自己。”
接著,我問第三個問題:“選用動詞表現(xiàn)這個動作、行為的時候,你們經歷了怎樣的思維過程呢?”由于有了前面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變得細膩、嚴謹了。他們談到了如何一次次比比劃劃地模擬、再現(xiàn)動作,為動作尋找最合適的動詞,希望這個詞語能夠調動起讀者的感受來,讀者一看到這個詞,就知道人物是怎么做的,人物是怎樣的心理,有怎樣的性格。有的學生為此特意上網(wǎng)搜索了大量的動詞當作參考。他們也談到了當一個動詞的表現(xiàn)力不夠時,他們“不得不”為這個動詞添加了修飾語、限制語,談到了把一連串動詞串聯(lián)成一個行動等。
我們就把這個策略歸結為:確定值得寫的動作——體驗動作的細節(jié)——選用恰切的動詞表現(xiàn)這個動作。
環(huán)節(jié)2:描寫典型動作的策略。
由于經歷了上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起來順暢多了。
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地進入整篇文章的構思狀態(tài),我直接問:“要想寫好一個動作,我們思維的起點是什么?”我還特意補充問:“是這個動 作嗎?”
學生馬上回答:“不是這個動作,是事件?!?/p>
我追問:“一個事件那么復雜,寫起來怎樣才能突出一兩個動作?”
學生回答:“剪切出與這個動作關聯(lián)最緊密的情節(jié)?!?/p>
我說:“這個可以稱為‘核心情節(jié)?!苯又?,我又問:“描述核心情節(jié)時,如何安排詳略呢?”
學生回答:“詳寫與‘核心動作(這是學生自發(fā)說出的詞)相關最緊密的細節(jié),其他略寫或不寫?!?/p>
我說:“這種細節(jié)可以稱為‘核心細節(jié)。”然后,我問:“怎樣寫好‘核心細節(jié)呢?”
這個方面,我們在第一課時已經建構了基本的思維工具,并通過仿寫、改寫和創(chuàng)作訓練過,所以學生們也不打怵。然后我們整理了策略:感受事件,找到核心情節(jié)——感受情節(jié),找到核心細節(jié)——感受細節(jié),找到“安心”動詞。這之后,我才布置寫作:請以探究成果為素材,以“那個××的動作”為題目,寫一篇文章。學生們寫得很投入。
環(huán)節(jié)3:升格行動描寫的策略。
文章交上來了。全部瀏覽一遍后,我說:“還記得我們的第一堂課嗎,想不想再一次‘動 起來?”
學生都說想。玩是孩子們的天性。
我說:“先請小組自評,每個小組推選一篇文章,然后把它改編成一個‘小品,再表演出來?!蔽覔乃麄兊乃季S打不開,深入不下去,就在小組完成推選后,用一個PPT頁面,引導他們進入真實情境——
如果你是事件的主人公或見證人,你能和編劇商量、推敲細節(jié)的真實性嗎?
如果你是原創(chuàng),你能讓編劇通過原文理解你的寫作意圖,再現(xiàn)真實的場景嗎?
如果你是編劇,你能讓導演、演員們通過劇本明白你的真實意圖嗎?
如果你是導演,你能在拍攝現(xiàn)場,用語言和肢體動作指導演員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真實的生活場 景嗎?
如果你是演員,你能看著劇本表演嗎,你能再現(xiàn)劇本內容嗎?你能就自己的表演與導演、其他演員研討演技嗎?
如果你是觀眾,你能通過演員的表演猜到作者、演員的意圖嗎?你能評價他們寫得、演得好不好嗎?
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能把這次表演描述給別人聽嗎?
我還要求學生把表演拍攝下來,一遍遍回放,研究其中的細節(jié)。我請他們課下充分準備,認真排練,下一堂課展示給大家看??梢袁F(xiàn)場表演,也可以播放錄像。
下一堂課很快來了。
課堂快樂地進行著,在這改編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忘情地著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行于四體……我問:“現(xiàn)在你們想修改原來的作文嗎?”學生說:“排練時,已在不斷修改,現(xiàn)在覺得還可以再改?!?/p>
修改中,我們整理了修改、升格的策略:推敲情景,有效剪切畫面——感受語句,有效突出細節(jié)——選煉動詞,有效調動讀者。
玩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
課上到這里,已經可以收尾了,只要再請學生寫一回,在真實的生活中,以真實的生活為題材,以表現(xiàn)真實的思想感情為意圖,放開手腳寫一回,寫出真我。這也是一種真實的評價。
四、事發(fā)現(xiàn)場——合
【學習目標】
體驗動詞,形成題材描述的基本策略。
【學習過程】
這一回,我只是布置了題目給學生?!暗梅攀謺r須放手”,適合自己的寫作策略,終究要由他們自己去建構。
題目:事發(fā)現(xiàn)場
要求:能夠提供一些事發(fā)現(xiàn)場的視頻或照片。鼓勵寫新聞(包括新聞評論)、書信、日記、散文、小說、劇本、詩歌、相聲等各種文體。
提示:
1.采集素材,特別是拍攝視頻、照片時,要注意安全。
2.構思、寫作時,要明確為自己設定身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寫作角色——以何身份寫、為誰發(fā)聲、寫給誰看、想達到什么目的。
3.遵守寫作道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更要慎重。
我期待真正有價值的文章。
教學是理想主義的。我以為,寫作是人通過語言活動實現(xiàn)自我的方式。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語言與人互為存在方式。金克木先生說:“每一個人都在一個或大或小的語言世界之中?!币粚右馑际钦Z言活動的作用是向外的——寫作者通過語言活動讓自己的思想或形象為世人所知;一層意思是語言活動的作用是向內的——人通過語言活動使自己完善、升華。人創(chuàng)造了語言世界,語言世界也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作用于它的創(chuàng)造者。
(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