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華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探源
◎郭勝華
共同富裕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核心觀點。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是集體富裕目標下的先后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等額富裕,是普遍富?;A上的差別富裕。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意義重大卻來之不易。深入探究其思想來源,對于充分理解和落實共同富裕思想的要求,扭轉我國當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客觀趨勢,從而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正確道路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貧富差距;共同富裕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fā)表重要談話,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集成之作。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將實現共同富??醋魃鐣髁x的本質要求和理論歸宿,并將其作為判斷社會主義事業(yè)得失、成敗、是非的重要標準。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鄧小平通過借鑒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共同富裕觀念的理論和觀點,結合中國實際艱苦探索的結果。但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然產生的兩極分化,引起了人民對他共同富裕思想的極大困惑,一些人甚至質疑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述。因此,深入探究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過程,對深刻認識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源于他對“按勞分配”原則的認識。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確立,按勞分配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基本分配原則,但是實際生產中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有些人強調以人的革命熱情和道德來代替按勞分配。鄧小平早在1954年就指出:“真正有本領的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醫(yī)生,以及其他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工資待遇,應該提高?!盵1]他還主張把按勞分配推廣到全國各行業(yè),讓“真正有本事的人,對國家貢獻很大的人,工資應該更高一些?!盵2]他論述了平均主義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危害?!叭绻还茇暙I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3]鄧小平意識到,當前黨政干部頭腦中的平均主義影響嚴重,對按勞分配的政策有抵觸情緒,對通過“大鍋飯”解決人們的富裕問題抱有較大幻想。為此,他主張通過制定制度來打破人們的平均主義的枷鎖,“推動那些思想不通的人”,“否則就是不熱心這個工作?!盵4]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對落實按勞分配政策的急切心情,表明鄧小平對平均主義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對破除平均主義的舊習慣有著堅定的信心。
1972年,鄧小平復出。在當時反對物質激勵的氛圍下,明確指出:“物質獎勵還是要的,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5]這不僅大膽肯定了物質獎勵對激勵個人生產積極性的重要作用,而且強烈沖擊著反對“物質刺激”的政治框架。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開展“全面整頓”時,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人民富裕的愿望,鄧小平提出了諸多與“文革”主流思想針鋒相對的政策主張,使國家經濟狀況不斷好轉,人民生活狀況開始改善。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成績時,特別強調:“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關于整頓工業(yè)企業(yè),改善和加強企業(yè)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盵6]為改善國家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狀況作出了貢獻,成為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成果。
社會主義區(qū)別于資本主義,是因為社會主義具有超越資本主義的優(yōu)越性,其本質表現在于社會主義要求實現共同富裕,國家財富屬于全體人民。1984年,鄧小平在接見意大利訪華團時第一次使用了“共同富?!钡母拍睢Kf:“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讓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然后帶動其他地區(qū)共同富裕。”[7]從此之后,“共同富?!钡母拍铛r明地闡釋了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在這一階段,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和手段更加明確,對先富和共富辯證關系的論述更加清晰。
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勞多得,先富裕起來。這是堅定不移的?!盵8]他在接見贊比亞總統(tǒng)卡翁達時強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9]鄧小平明確了人民富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任務。他允許“先富”的想法,極大地激勵了那些最少享受國家各種福利而生存相對困難或者是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較少的人,[10]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向致富的行列。
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先富帶后富以實現共同富?!钡乃枷胫饾u明確。1986年8月,在天津視察時明確提出了“先富是共富的捷徑”觀點。他說:“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qū),這是加快發(fā)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11]表明鄧小平堅定走“先富帶后富”道路的信念。1988年9月,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大局”的戰(zhàn)略思想,即“沿海地區(qū)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fā)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fā)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fā)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盵12]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國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通過給予東南沿海政策和資金支持,逐步建立了經濟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不斷拓展沿海地區(qū)對外開放的新局面,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谶@種認識,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充分顯示了鄧小平的務實作風和政治智慧。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市場經濟改革的效用逐漸明顯,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國內市場的持續(xù)繁榮。同時,我國的貧富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一方面鼓勵沿海地區(qū)“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fā)達地區(qū)”,[13]而且不發(fā)達地區(qū)“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qū),發(fā)展?jié)摿κ呛艽蟮摹!盵14]另一方面,鄧小平深刻意識到兩極分化的危害性,強調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少數人通過自身的優(yōu)勢資源實現高收入的回報,甚至一部分人以權謀私,一夜暴富,而多數人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或其他因素無法致富甚至更加窮困潦倒。國內市場的持續(xù)繁榮使得這種現象逐漸加劇,在這樣的形勢下,鄧小平認真考慮更加重視社會分配問題。在鄧小平的努力下,黨中央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效率優(yōu)先強調收入分配應與個人勞動貢獻掛鉤,其目的在于鼓勵人民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兼顧公平是指在優(yōu)先發(fā)展生產力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收入差距,保證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發(fā)展活力,以實現發(fā)展經濟和縮小差距之間的利益平衡,也為解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2][4]《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頁;第210頁;第211頁。
[3][8][9]《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頁;第258頁;第312頁。
[5]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頁。
[6]《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4頁。
[7]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 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4頁。
[10]許新三:《試論鄧小平共同富裕觀的發(fā)展歷程及意義》,《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年第7期。
[11][12][13][1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頁;第277-278頁;第374頁;第374頁。
(本文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冬葉
謝 飛·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