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安
[摘要]互聯網時代,人們觀看電視劇的平臺并不局限于電視,這極大地影響電視劇的基本制作偏好與傳播形態(tài)。當下,用戶向移動端迅速遷移,對于國產電視劇而言,機遇挑戰(zhàn)并存。公眾對于優(yōu)質電視劇的渴求為電視劇市場提供了發(fā)展方向,傳播路徑的多元促使電視劇宣傳手段要及時調整。本文試圖從國產電視劇傳播環(huán)境變化入手,結合網紅劇《人民的名義》,尋求國產優(yōu)質電視劇內外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性,以期為國產電視劇的有效傳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 電視劇 傳播路徑
2017年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組織創(chuàng)作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wèi)視金鷹獨播劇場開播。一周內,該電視劇旋即成為社會討論熱點,被稱為“現象級”電視劇。這樣一部優(yōu)質的國產電視連續(xù)劇,通過怎樣的傳播路徑來到人們面前?在電視上有優(yōu)質播出平臺湖南衛(wèi)視,在網絡上有PPTV、愛奇藝、優(yōu)酷土豆等視頻網站,在社交媒體上有微博微信和論壇等。優(yōu)質國產連續(xù)劇的走紅,表現了人們對更高品質文化產品的需求和渴望。在融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優(yōu)質國產連續(xù)劇綜合利用好新舊傳播手段,提高有效傳播,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產電視劇品質兩極化及傳播環(huán)境嬗變
1.國產電視劇品質兩極化現象及突圍邏輯。
在電視劇產業(yè)不斷繁榮的背景下,我國電視劇的生產總量在不斷提升,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也出現了很多亂象。首先,“抗戰(zhàn)神劇”橫行。電視劇制作單位在考慮題材的時候,最看重的是題材的安全性。由于國家監(jiān)管部門的相關規(guī)定,古裝、穿越、反腐、諜戰(zhàn)等題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對于制作單位來說,可以選擇的題材已經很少。這其中,抗戰(zhàn)劇是受限制最少的題材之一,最近一些年來在審查上基本上沒有風險,這一重要因素導致了抗戰(zhàn)劇的流行;另外,宮斗劇也是熱點之一,《武媚娘傳奇》和《甄嬛傳》等宮廷劇中的服飾、臺詞、歷史背景均受到觀眾追捧和熱議;還有,IP也成為影視界的焦點。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IP熱是“一劇兩星”政策下電視劇制作公司追求市場利潤的結果,也是優(yōu)秀原創(chuàng)劇本匱乏的表現,《羋月傳》、《盜墓筆記》和《花千骨》均是由網絡小說改變?yōu)橛耙晞∽髌凡⑹艿綗崤醯拇怼?/p>
一部電視劇的熱播,除了自身質量過硬,還在于影視劇在播出前、播出時和播出之后的傳播。好的傳播離不開兩方面,一方面是口碑傳播,另外一方面是豐富的傳播渠道??诒畟鞑ブ傅氖蔷哂懈兄畔⒌姆巧虡I(yè)傳者和接收者關于一個產品、品牌、組織和服務的非正式的人際傳播。大多數研究文獻認為,口碑傳播是市場中最強大的控制力之一。出于家人、朋友和同事等人的影響,口口相傳的東西擁有極大的影響力;豐富的傳播渠道也是“現象級”電視劇誕生的重要原因,以《人名的名義》來說,這部電視劇在電視平臺、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上都一度成為焦點。該劇在湖南衛(wèi)視獨家播出,這是國內頂級的省級衛(wèi)視播出平臺,在網絡平臺上,PPTV與愛奇藝、優(yōu)酷土豆、騰訊視頻、芒果TV、搜狐視頻幾家平臺共同播出,幾乎無處不在,在社交媒體上,“達康書記表情包”等延伸話題將電視劇推向新的熱度。對于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來說,他們越來越需要豐富而暢通的渠道,需要靈活運用融媒體手段。
2.融媒體傳播生態(tài)下國產電視劇的多元傳播需求。
電視劇的傳播路徑已經進入融媒體傳播生態(tài),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受眾是電視劇傳播的起點和終點。在電視劇傳播中,傳播者對其意義以及沒血的建構,最終需要通過傳播渠道進入受眾的審美事業(yè),接受觀眾的解讀和評判,并且在傳受互動的過程中,完成審美的接受和意義的生成。
受眾的多元化,決定了電視劇的多元傳播需求。傳統(tǒng)電視劇的受眾群體中,從特征來看,電視劇尤其是晚間時段播出的電視劇,其觀眾特征呈現中老年化的趨勢。其主體觀眾是女性、45歲以上、初中教育程度的觀眾。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新型電視劇受眾顯得更加時尚,且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質。據百度指數工具顯示,《人民的名義》受眾人群畫像中,30-39歲占51%,20-29歲占23%,40-49歲占23%,年齡分布范圍較大也較為均勻;另外,男性占比61%,女性占比39%,性別分布較為均衡。
二、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傳播遭遇的現實困境
1.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的傳播方式總體比較單一。
在傳統(tǒng)媒體背景下,國產電視劇的發(fā)行一般是借助于中國中央電視臺一級媒體、省級衛(wèi)視頻道和地方臺的地面頻道等,電視劇的播出平臺也局限在電視臺這一單一的途徑?,F階段,國產電視劇產業(yè)鏈仍然不太健全,制作部門和發(fā)行機構一般借助于將版權銷售給電視臺的購片機構來獲取利潤。同時,國產電視劇生產過剩和播出平臺較少造成了資源大量浪費,也導致了廣大觀眾對于國產電視劇個性化需求不能被滿足的問題。在宣傳方面,一般采取電視劇開播之前集中宣傳,以圖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在電視劇走紅之后,不同的媒體會自發(fā)地進行宣傳,傳播的方式總體比較單一。
2.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強傳播容易被泛化利用。
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在爆紅之后,在強傳播的過程中,也容易被泛化利用。一方面,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在社會化媒體營銷過程中,可能會被過度“娛樂化”。為了迎合觀眾娛樂消費媒介產品的心理,追求眼球、收視率和點擊率等營銷指標,部分營銷者采用“丑化”“惡俗”等包裝手段,最終形成過度娛樂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火爆以后,很多媒介會主動蹭熱點,很多廣告也會以此為引爆點,最終造成受眾審美疲勞。電視劇被泛化利用,最終帶來了負面的效果。
(二)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傳播效果兩極化成因
1.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對宣傳的重視程度迥異。
電視劇宣傳指的是將每一部電視劇最重要的看點、最感人的場面,包括劇中的情節(jié)、參演人員的知名度等加以設計方大,制作電視劇宣傳片在多媒體中傳播,或借助報紙、電臺、網絡等其他媒體,對電視劇進行形式多樣的宣傳和推廣。但不同的電視劇制作和播出單位,對電視劇宣傳的重視程度不一樣。有些較為傳統(tǒng)的劇組,僅僅會采取一些老套的傳播方式:首先是編播季方式,挖掘劇中精彩看點;其次是重點推廣方式,對重點劇情大力度推廣;還有下集看點和滾動字幕宣傳,用精煉煽情的文字吸引觀眾連續(xù)收看。與此同時,還會利用平面媒體和戶外廣告媒體宣傳以及通過劇組見面會的方式宣傳。
重視宣傳的電視劇劇組,除了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還非常重視融媒體時代的立體推廣。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共55集,總投資1.2億元,算不上大投資,但據該劇總發(fā)行人李學政介紹,發(fā)行方仍然拿出了3000萬元用于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電視劇里面的精彩故事,也引爆了社會關注熱潮。
2.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宣傳方式的靈活運用程度迥異。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劇宣傳不僅要舍得投入資金,還需要懂得對各種宣傳方式的靈活運用,尤其是要注意對新媒體的營銷。目前,新媒體的營銷是電視劇營銷的生長點。當前,電視劇的推廣已經發(fā)展為以社交為中心,以社交發(fā)酵和互動設計為手段,運用社會化媒體,微博、微信、百度貼吧、論壇等立體化、多樣化的宣傳手段來推廣。例如,《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表情包”成為社交媒體熱點,該話題的微博閱讀數超過千萬,甚至成為網名聊天時候的熱門表情,成為電視劇爆炸式傳播的助推器之一。
優(yōu)秀國產電視劇除了懂得巧妙運用傳統(tǒng)的宣傳推廣手段,還要會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利用融媒體時代的技術手段,讓電視劇在播出之前便開始在互聯網上流行,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吸引潛在受眾的注意力。融媒體時代的營銷手段發(fā)展迅速,營銷渠道也是日新月異,想要更好地推廣和宣傳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就必須與時俱進地研究各種傳播和宣傳方式,并結合電視劇特點加以利用,形成傳播矩陣,取得更好傳播效果。
三、優(yōu)質國產電視劇改善傳播徑路的策略
在融媒體時代,各種各樣的媒體傳播工具日新月異地涌現出來,這為國產電視劇的播出平臺進一步拓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技術基礎。電視劇的制作方和發(fā)行方也越來越重視宣傳的重要性,并且逐步提高了宣傳經費預算,爭搶宣傳渠道和平臺。但是,面對快速發(fā)展的各類宣傳平臺,如何組合利用,如何找到有效的傳播路徑,如何確定宣傳的策略,仍然值得重點探討和研究。
1.繼續(xù)提高電視劇品質是有效傳播的前提。
近十年來,電視劇越拍越多,越拍越長。據《中國電視劇2016產業(yè)調查報告》,2016年1-9月共備案電視劇892部、34946集,數量再創(chuàng)新高,較2015年同期增長10%。備案劇目平均單部集數呈持續(xù)上升趨勢,2016年達到40集/部,“電視劇越拍越長”成為近十年行業(yè)發(fā)展的普遍現象。根據CSM媒介研究TVPRIS100城市組的監(jiān)測數據,2015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期間,全國有電視劇播出的473個地市級以上電視頻道,共播出電視劇25387部、160萬多集。
在眾多的電視劇中,想要脫穎而出,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還是電視劇的品質。電視劇的品質決定了電視劇傳播的價值,是有效傳播的前提,是吸引大眾觀眾的關鍵。以《人民的名義》為例,編劇周梅森深入采訪8年,才有了這一部2017年的“神劇”,為了創(chuàng)作《人民的名義》,周梅森曾在各級檢察機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深入檢察機關一線體驗生活,親自到監(jiān)獄、反貪偵查指揮中心等地采訪調查,獲得了第一手的寫作素材;導演李路為了拍出美劇的風格,為了拍得電影化,拍攝花費的時間是平常劇組的幾倍,55集的電視劇相當于22部電影的強度。
2.運用大數據分析優(yōu)質電視劇的受眾走向。
在大數據時代,電視創(chuàng)作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電視劇的從業(yè)者要懂得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受眾的期待,分析受眾的走向,能借助新技術驅動行業(yè)發(fā)展。依托大數據,電視劇制作方和發(fā)行方可以非常容易地獲取受眾的年齡、職業(yè)、性別、區(qū)域等有價值的信息,并以此分析出受眾的地域分布情況、性別比例、觀看方式等;同時,借助于第三方檢測工具,實時了解電視劇播放過程中的話題熱點,監(jiān)控受眾輿論走向,并將監(jiān)測結果融入到電視劇后續(xù)創(chuàng)作中。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故事線中,導演和編劇展示了幾條故事線,比如反腐線、家庭線和愛情線等。該劇導演李路表示,從開始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有這個坐標在里面,比如要有一些情感戲,一些時尚元素,一些社會的當今的年輕人的話題性,其中有一條線也是年輕人的線。各條故事線和話題,在傳播過程中受眾的反應如何?通過微博、微信和論壇等大數據的綜合分析,導演可以獲得及時準確的反饋,并在未來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綜合使用這些數據。
3.掌握不同傳播媒介特點善于綜合運用。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劇劇組已經不局限于跑宣傳和開發(fā)布會了,而是更多地使用新媒體手段宣傳,比如通過搜索引擎營銷、微博營銷、微信營銷和論壇營銷等等,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掌握不同傳播媒介的特點,在不同的平臺上使用不同的傳播手段,成為電視劇宣傳和發(fā)行的必備功課?!度嗣竦拿x》在宣傳的過程中,建立了專用微博賬號,并啟動了#人民的名義#專屬話題,引導社交媒體用戶深入討論,并用表情包和劇情引爆了討論話題。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組也積極使用全新傳播手段,“達康書記”的扮演者吳剛多次使用最近較火熱的傳播形式“視頻直播”,他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和人民日報微博的直播,贏得了超過500萬網友的觀看和互動,取得了極佳傳播效果。
4.借鑒國外優(yōu)秀電視劇傳播方式并嘗試“走出去”。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劇創(chuàng)作的諸多傳媒神話,被譽為商業(yè)運作的經典范例。一部美劇的成功,除了自身優(yōu)異的制作水準,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營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美劇等國外電視劇的傳播過中,他們注重數字化營銷,比如建立電視劇官方網站,作為電視劇宣傳的基礎和大本營,還有注重社交媒體的營銷,建立Twitter和Facebook社交媒體的官方賬號,和受眾直接對話,構建電視劇與觀眾、觀眾與觀眾的溝通平臺。
優(yōu)秀的國產電視劇應該借鑒和學習國外電視劇的優(yōu)秀傳播方法,同時,也應該積極“走出去”。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國電視劇出口范圍逐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電視劇的海外營銷僅涉及中國港澳臺、東南亞和日韓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隨著我國電視劇行業(yè)的積累和不斷發(fā)展,電視劇出口范圍不斷拓展,目前已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古裝劇《甄嬛傳》在美國收費視頻網站Netflix(網飛)播出,中國片方與美國合作將76集的長劇精編并制作成了6集的英文版電視電影,這是中國電視劇走出去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國產電視劇“走出去”,能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也能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讓國外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的魅力。
總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的傳播路徑不斷涌現。在融媒體視閾下,不論是電視劇的制作單位、發(fā)行單位還是播出單位,都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也擁有新的傳播機會。《人民的名義》的熱播,表現了受眾對于優(yōu)秀國產電視劇的渴望,它引發(fā)的觀看和討論熱潮,為關注電視劇傳播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樣本。電視劇的從業(yè)者,應該積極學習和了解國產電視劇的傳播路徑變化,掌握并綜合使用不同的傳播方法,讓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文化大餐。
參考文獻:
[1]楊衛(wèi)煒:《新媒體時代熱點事件傳播路徑的轉變》,《新媒體研究》2017年第1期
[2]李靜:《從“抗日神劇”看國產電視劇的制播與消費邏輯》,《當代電視》2017年第2期
[3]李紅笛:《反腐電視劇歸來,正當其時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本創(chuàng)作研討會側記》,《檢察日報》2015年7月17日第5版
[4]劉陽:《編劇周梅森談反腐題材電視劇創(chuàng)作:<人民的名義>,反腐的成果》,《人民日報》2017年4月6日第17版
[5]羅國楨:《國產電視劇的新媒體營銷研究》,南昌大學學位論文2015年
[6]王藝凝:《國產電視劇社會化媒體營銷研究——以2014年網絡熱播電視劇為例》,北京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16年
[7]翠萍:《基于媒介融合的電視新聞傳播路徑分析》,《數字傳媒研究》2017年第1期
[8]魯玥:《媒介融合時代我國電視劇傳播模式研究》,鄭州大學學位論文2016年
[9]杜悅:《新世紀國產電視劇的中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程潔:《網絡傳播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湖北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