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級社 楊世知 孫 堅
技 術
散貨船雙舷側處所和雙舷側散貨船概念剖析
中國船級社 楊世知 孫 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干散貨船事故率居高不下。為加強散貨船安全措施,規(guī)范航運安全,IMO協(xié)同IACS等國際組織機構,接連修訂、更新與完善散貨船相關公約規(guī)則。以SOLAS為例,IMO陸續(xù)出臺PSPC涂層、結構檢驗通道、加強檢驗程序、船舶安全管理營運、裝載儀的配備以及散貨船附加要求等修正案。國際公約關于散貨船要求的修訂或增加,直接影響散貨船的建造成本,由此導致港口國/船旗國、IMO、IACS、航運公司、造船廠等多方博弈。各利益相關方從自身情況出發(fā),對散貨船的定義有不同解讀。于是,SOLAS中出現兩個散貨船的定義,此定義一度困擾業(yè)界,直至2008年IMO通過MSC.277(85)號決議,終結了業(yè)界散貨船定義之爭,明確了散貨船術語解釋、定義及其適用范圍。
1、SOLAS第Ⅻ/1.1條(按運輸種類區(qū)分):散貨船系指主要用于運輸散裝干貨的船舶,包括諸如礦砂船和兼裝船等船型。
2、SOLAS第IX/1.6條(按結構型式區(qū)分):散貨船系指在貨物處所中通常建有單層甲板、頂邊艙和底邊艙,且主要用于運輸散裝干貨的船舶,包括諸如礦砂船和兼裝船等船型。
SOLAS第XII章 散貨船附加安全措施中有關單舷側結構散貨船、雙舷側散貨船以及雙舷側的定義如下/MSC.170(79):
1、 單舷側結構散貨船系指第Ⅻ/1.1條所定義的散貨船,該船:
(1)貨艙任何邊界均為舷側殼板;或
(2)一個或多個貨艙邊界為雙舷側結構;2000年1月1日以前建造的散貨船,該雙舷側結構寬度小于760mm;2000年1月1日或以后,但在200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散貨船,該雙舷側結構寬度小于1,000mm;該寬距按垂直于舷側殼板量取。
此類船舶包括貨艙任何邊界均為舷側殼板的兼裝船。
2、雙舷側結構散貨船系指第Ⅻ/1.1條所定義的所有貨艙邊界均為雙舷側結構,與2.2所定義者不同的散貨船。
3、雙舷側系指船舶每側均由舷側殼板與縱艙壁組成的構造形式,該縱艙壁連接雙層底和甲板。底邊艙和頂邊艙(如設有)可為雙舷側構造的組成部分。
4、IACS UI SC210關于雙舷側的寬度,解釋如下:
SOLAS Reg. XII/1.4定 義的雙舷側間距應滿足XII/6.2.2規(guī)定的1000mm最小距離。雙舷側間距應在雙層底頂部至主甲板范圍內按垂直于外殼板量取,如圖1所示。
近日在審核中發(fā)現,某散貨船安防龍骨在2006年7月1日以后,交船日期在2012年7月1日以后。該船艏部第一貨艙兩側設有空艙,空艙間距滿足雙舷側寬度要求,即A≥1000mm。經同現場確認,該處所滿足PSPC涂層要求。但船東僅申請PSPC(B)附加標志。而按照中國船級社2015版《驗船師須知》(以下簡稱須知)的定義:
“散貨船雙舷側處所”是滿足CCS《鋼制海船入級規(guī)范》的具有double side skin附加標志的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
《鋼制海船入級規(guī)范》授予double side skin附加標志的條件:所有貨艙均為雙舷側結構的散貨船,其內、外殼之間的最小距離大于等于1000mm。
按照須知的理解,PSPC(D)附加標志僅適用于雙舷側散貨船,而單舷側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不能授予。
再看公約要求,根據SOLAS第Ⅱ-1/Reg.3-2條 “所有類型船舶的專用海水壓載艙和散貨船雙舷側處所的保護涂層”對于船長150m及以上的散貨船雙舷側處所應按照《所有類型船舶專用海水壓載艙和散貨船雙舷側處所保護涂層性能標準》涂裝涂層。
從公約角度來理解,所有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均需要滿足PSPC要求,而須知中對于《鋼質海船入級規(guī)范》的解讀僅限于雙舷側結構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目前的問題是,單舷側散貨船是否存在雙舷側所處?具有雙舷側結構的散貨船是否一定為雙舷側散貨船?如果單舷側散貨船存在雙舷側處所,該雙舷側處所是否需要滿足PSPC要求,是否可以授予PSPS(D)附加標志?由此引出一系列對于雙舷側、單舷側散貨船、雙舷側結構散貨船等若干概念的思考。
雙舷側和雙舷側散貨船的概念首次在SOLAS 2004修正案MSC.170(79)中提出,該修正案2006年7月1日生效。因此,200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散貨船,原則上無雙舷側和雙舷側散貨船的概念。IACS UI SC210“散貨船的雙舷側結構”也僅適用于2006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散貨船。因此,在此之前的雙舷側結構無最小寬度要求。雙舷側結構散貨船和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是兩個概念。雙舷側結構散貨船和單舷側結構散貨船也并不是完全“對立”存在。SOLAS中所有有關雙舷側結構散貨船的要求,包括破損穩(wěn)性、結構強度等均注明2006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雙舷側散貨船,因此,針對200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船舶無須區(qū)分單舷側結構散貨船和雙舷側結構散貨船,僅須關注雙舷側處所的定義及其PSPC涂層要求(此情況較少發(fā)生)。
1、單舷側結構散貨船可以有雙舷側結構,有雙舷側結構的散貨船不一定為雙舷側結構散貨船;
2、散貨船(包括單舷側散貨船)的所有雙舷側結構均須滿足PSPC涂層要求;
3、關于PSPC(D)附加標志適用范圍:適用于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建議包括單舷側散貨船的雙舷側處所;
4、2006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雙舷側散貨船要求所有貨艙均為雙舷側,雙舷側凈寬不小于10000mm;
5、200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散貨船,原則上無雙舷側和雙舷側散貨船的概念,雙舷側和雙舷側散貨船的概念是在SOLAS 2004修正案MSC.170(79)中提出。而IACS UI SC210也僅適用于2006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散貨船。在此之前的雙舷側結構無最小寬度要求。
6、雙舷側概念及寬度要求以及明確:
● 2006年7月1日以前,雙舷側無寬度要求;
●2006年7月1日或以后,雙舷側寬度不小于10,00mm。
為便于理解,本文分兩種情況,對散貨船進行分類說明,如圖2和圖3所示。其中,圖2表示所有貨艙均為雙舷側結構的情況;圖3表示一個或多個貨艙為雙舷側結構的情況(非所有貨艙)。
“雙”——代表2006年7月1日以前建造的“非單舷側散貨船”;
雙 ——代表“雙舷側散貨船”(2006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
單 ——代表“單舷側散貨船”(有雙舷側結構,注意PSPC要求);
“單”——代表“單舷側散貨船”(無雙舷側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