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翠
摘要:關懷理論屬于一種新興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論。關懷理論的運用使得教學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模式實現(xiàn)了從“我——他”向“我——你”的轉變,在關懷理論下,老師被定義為與學生平等溝通和交往中的關心者,而不再是以往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高在上的、權威的、遙不可及的;學生也已不再被認定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客體或受教育者,而是被視為擁有獨立思想和主見的一個完整的人。由此可見,關懷理論的運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師生關系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關懷理論;促進;師生關系
學校教育中基本的人際關系之一就是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否和諧除了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嚴重的影響之外,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所以,師生關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的一個課題。而關懷理論的運用卻可以使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得到有效的促進。因此,筆者首先對關懷理論的概念進行了定義,之后又對如何運用關懷理論促進師生關系發(fā)展進行了探討,可供參考。
一、關懷理論的概念
關懷理論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歷經(jīng)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學會關心”這個國際意義上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成為了西方道德教育理論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同時也成為了聚集大量著作及學者的主要倫理學流派。而美國教育家尼爾·諾丁斯提出的基于關懷的德育理論則是其中最為系統(tǒng)且最具深度的一個德育理論[1]。諾丁斯于1984年發(fā)行了一本著作,即《關懷一個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義視角》,其在書中指出,關懷是德育理論的核心概念,對于關懷這一概念,其最初選用的是字典中的常規(guī)解釋,即關懷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或投注的狀態(tài),換言之,就是指在精神上存在著一定的責任感,對某些事或人抱有一種關懷的心理。所以,諾丁斯為“關懷”這一詞總結出了兩種定義:一是倘若一個人比較期待或關注某個人,那么就說明其對那個人存在著關心心理;二是關懷類似于責任感,倘若一個人為某事感到擔心,或者認為其應當為此做點什么,那么就說明其對那件事存在著關心心理[2]。諾丁斯認為關懷是應當考慮到效果的,但也不應當以功利為目的,關懷是比較繁雜的,可是也沒辦法通過任何條件來概括。在某種情境問題和原則上,諾丁斯認為沒有絕對的規(guī)則可以追求,所以,老師應當對道德實踐及道德情感加以著重強調(diào),讓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關心身邊的人、學會關心他人、學會關心自己、學會關心動物、人、植物以及環(huán)境等。
二、運用關懷理論促進師生關系發(fā)展的策略
(一)老師應當樹立關懷的教育意識
每個老師都會有自身獨特的教學觀念,而為了促進師生關系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fā)展,老師則必須樹立關懷的教育意識。在沉寂的課堂氛圍下,擁有關懷教育意識的老師會把每個學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對他們給予平等對待,能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獨特性[3]。之后,老師再對學生們給予示范性關懷,這樣便可有效的促進師生關系朝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為此,首先老師應當適時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與對話,以掌握學生的需求,并認同他們的合理需求。在此種認同和對話的師生溝通過程中,老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不難看出,老師在此種師生關系中依舊處于主導地位。所以,為了促進師生關系朝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則老師應當將自身的主導作用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不過,老師除了要對學生的學習方面給予關懷之外,還應當對學生的各方面給予必要的關懷,例如,老師應當積極的融入學生之中,以便更好的掌握學生平時生活中的思想狀況,并對其個體生命的發(fā)展給予一定的關懷;同時,老師還應當給予學生必要的認可,利用關懷來培育學生的品德、感染他們,促使他們學會給予別人關懷,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二)老師應當強化自身實施關懷的能力
強化老師實施關懷的能力也是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首先,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當適當?shù)南驅(qū)W生展示關懷。例如,針對課堂上情緒消沉的學生,老師應當及時的對其給予一定的寬慰,這就是一種關懷的表現(xiàn)。教學中的許多理論都會提到關懷這一概念,但是簡單的講授知識無法起到較好的效果,而通過老師的身體力行、向?qū)W生示范關懷,學生在可觀可感中便能更好的了解并學會關懷,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老師利用自身的行為,讓學生明白關懷的真正含義:關懷并非是將自己的意愿或喜好強加給別人,而是應當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其考慮。老師應當充分的尊重學生的自由個性及獨立人格,同時還應當在全面掌握學生的需求及愛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實現(xiàn)健康的發(fā)展。
其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當舍棄自身的權威,讓自己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這也是強化自身實施關懷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如果老師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隨意的曲解學生的個性及個人意志,那么必定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反感情緒,從而嚴重阻礙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反之,倘若老師舍棄自身的權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與老師是處于平等地位的,這樣一來,學生的觀點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同時,學生也才能對老師的關懷行為加以自由的選取,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此外,老師應當對學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予以遵從,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施關懷行為的情境。由于老師在師生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故老師應當對學生發(fā)展的有關規(guī)律加以充分的把握好,以便幫助學生更好的實施關懷行為。例如,老師應當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加以全面掌握,以便充分地掌握學生的行為目的,與此同時,老師還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實施關懷行為的情境,以此提升學生實施關懷行為的能力,避免學生在進入社會后不知道如何應對關懷情境。這樣一來,也能有效的促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進一步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總而言之,關懷理論的運用不僅是教育教學活動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需求。在教學活動中運用關懷理論,可以讓老師充分的掌握學生的真實需要,讓老師能夠更好的、具有針對性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并對學生給予適當?shù)年P懷,同時,這樣也能有效的感染學生,讓學生學會如何去關懷別人。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的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同時也可以為社會培育出更多關懷意識的人才,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超奇.諾丁斯關懷理論視角下和諧師生關系建構之啟示[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2).
[2]馬多秀.關懷倫理學視域中的師生關系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2).
[3]班建武,曾妮,蔣佳,丁魏.教師關懷品質(zhì)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四所中學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J].教育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