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軍,李敏敏
刻板印象與老年歧視:一項有關公益海報設計的研究
景 軍,李敏敏
公益海報常被用于社會動員,海報中的視覺呈現(xiàn)是一種社會印象的集中體現(xiàn)。四川美術學院曾舉辦過三次以關愛老年人為主題的高校學生公益海報設計創(chuàng)意大賽,以600多幅獲獎和提名獲獎作品為素材,可以集中討論老年人形象的視覺化呈現(xiàn)。經(jīng)定量和定性分析發(fā)現(xiàn),以負面消極的老年人形象和悲慘生活境遇作為藝術表現(xiàn)方式的海報占這些作品的大多數(shù),而以正面積極和健康陽光的老年人形象作為創(chuàng)意手段的作品十分缺乏。這一發(fā)現(xiàn)說明,刻板印象極大地影響著海報設計者對老年人和老齡化過程的理解,同時也說明即便以悲憫情懷為依托的老年人形象塑造,也會受制于認知的片面性,從而有可能為偏見的蔓延和歧視的滋生提供條件。由此引發(fā)出一個深刻并具有廣泛意義的警示,即是關愛老年人的社會行動,雖然需要深切地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和身心健康問題,但不能以放棄積極老齡化的必要性作為代價。
刻板印象;老年歧視;海報創(chuàng)意;老人形象;積極老齡化
當今之世,社會歧視,觸目皆是,老年歧視,概莫能外。*Palmore,Erdman B.,“Age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vol.19,2004,pp.41~46;Nelson,Todd,“Ageism:Prejudice against Our Feared Future Self”,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61,no.2,2005,pp.207~221.在日常生活中,有關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蔓延到家庭、社區(qū)、職場、學校、醫(yī)療機構;在雜志、廣告、電視節(jié)目、少兒讀物中,帶有不同歧視程度的老年人形象塑造,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Milner,Colin,Kay Van Norman & Jenifer Milner,“The Media’s Portrayal of Ageing”, in John Beard, Simon Biggs,David E Bloom ed.,Global Population Ageing: Peril or Promise?,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1,pp.25~28.在已經(jīng)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大陸,悲傷、無奈、消極、被動的老年形象憑借全球最大的中文網(wǎng)絡平臺滲透到全國各個階層。*陳 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大眾傳媒對老年形象的呈現(xiàn)》,《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王 平:《電視廣告中老年人形象的運用與重塑初探》,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負面消極的老人形象,甚至入侵到專門以老年人為讀者群體的報刊和門戶網(wǎng)站。
日常生活中的老年刻板負面形象五花八門,對老年歧視的發(fā)生起到關鍵作用。例如,某一笑話、某一動作、某一漫畫、或某一舞臺角色的打扮,都有可能導致公眾對老年人的刻板負面印象,甚至形成對老年人形象的丑化。*郭子輝,金夢玉:《中國大陸媒體老人形象窘境及其影響》,《新聞傳播》2014年第11期;張立偉:《積極老齡化的傳媒博弈》,《新聞記者》2013年第2期。
就其詞源而論,刻板印象原指可以將圖像不斷復制的木質(zhì)或金屬“印刷底板”。*《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36頁。被借用到社會分析之后,刻板印象則是指人們以年齡、性別、種族、國籍、膚色、職業(yè)或宗教信仰等分類方法,對其他社會群體形成的固定僵化、甚至帶有偏見的看法。在這層意義上,涉及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指,人們對老年群體的某些特征所形成的、固化的觀念或想象。在刻板印象的影響下,老年人群極易受到社會歧視的威脅。例如,老年刻板印象將年齡的增高與工作能力的下降視為因果關系,所以最常見的制度化老年歧視就是對退休年齡的規(guī)定。盡管刻板印象作為老年歧視的文化基礎而存在,但老年刻板印象并不等同于老年歧視。前者是對老年人帶有成見或片面性的認知或想象,后者是以不平等態(tài)度對待老年人的行為或言論。
本文討論的核心問題并非泛泛而言的老年歧視,而是刻板化老年印象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呈現(xiàn),以及視覺藝術與老年歧視的關聯(lián)。視覺傳達設計指,通過可視化設計手段,將信息或理念傳達給受眾。繪畫、插畫、造型藝術、標識、影像、動漫等美術創(chuàng)作手段,均在視覺傳達設計范疇。討論視覺化老年人形象的獨特意義在于解釋老齡化如何表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意之中。尤其考慮到本文分析的素材取自國內(nèi)青年學生參與的三次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設計創(chuàng)意大賽,對視覺化的老年人形象展開分析和討論更有著一層特殊意義,而且有別于既往相關研究。
近年來,一部分中國學者關注了國內(nèi)高校學生有關老年人的看法和態(tài)度。例如,林巧明、石向實完成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高校學生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非常明顯,其中部分刻板印象帶有明顯歧視老年人的傾向。*林巧明,石向實:《當代大學生對老年人刻板印象的調(diào)查》,《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S2期。吳帆以情感疏離和行為排斥作為考量維度,分析了一部分國內(nèi)大學生對老年人的看法,得出的結論是,大學生一方面認為老年人常常被社會冷淡,但另一方面并不希望自己同老年人保持經(jīng)常性的親密關系。*吳 帆:《青年人眼中的老年人》,《青年研究》2008年第7期。桂瑤瑤在一所高校的學生問卷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研究對象認為,老年人是社會負擔的比例很低,雖然對老年人屬于弱勢群體的認同相當普遍。*桂瑤瑤:《當代大學生對老年人態(tài)度與行為的現(xiàn)狀分析及其培育研究》,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20~21頁。欒文敬、溫馨針對800多名高校學生的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在老年人是否值得尊敬、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信任等問題上,大學生的態(tài)度以積極肯定為主。*欒文敬,溫 馨:《老齡化背景下青年大學生老年歧視的實證研究》,《工作與管理》2016年第5期。.這些研究的發(fā)現(xiàn)存有相當大的差異,但都是以測量態(tài)度為主的問卷填答材料作為分析依據(jù)。筆者在本文中,則將高校學生的美術作品作為分析依據(jù),從視覺藝術角度討論高校學生有關老年人的看法和態(tài)度。
帶有濃厚美術創(chuàng)意風格的海報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西歐和中歐,用途常見于產(chǎn)品或商業(yè)服務的推銷,也有社會和政治動員的功能。*Barnicoat,John,A Concise History of Posters,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72;Mace,Rodney.British Trade Union Posters,London:Sutton,1999.在西風東漸的20世紀初,藝術海報傳入中國,和平時期服務于商界,戰(zhàn)時用于鼓舞士氣。*周 嫻:《中國電影海報一百年》,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吳繼金:《抗戰(zhàn)時期的海報》,《文史天地》2015年第9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脫胎于藝術海報的公共健康宣傳畫變?yōu)閻蹏l(wèi)生運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抗美援朝、大躍進及“文革”期間,此類宣傳畫貫穿于國家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努力之中。2003年,非典爆發(fā),中國為重災區(qū),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公共健康宣傳畫傳統(tǒng)由此重煥活力。*Bu,Liping & Elizabeth Fee,“Communicating with Pictures:The Vision of Chinese Anti-Malaria Poster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vol.100,no.3,2010,pp.424~425;Hanson,Martha,“Maoist Public-Health Campaigns,Chinese Medicine,and SARS”,Lancet,vol.372,iss.9648,2008,pp.1457~1458.時至如今,大量公益宣傳廣告出現(xiàn)在各種公共場所,用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預防疾病、推動計劃免疫或禁煙等方面的健康信息傳播。
鑒于公共健康宣傳畫在中國的廣泛使用,同時考慮到中國老年人面臨的精神健康問題,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與四川美術學院,在2011年秋到2013年底先后舉辦3屆高校學生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設計創(chuàng)意大賽。第1屆大賽圍繞預防老年人心理危機的主題,共收到來自14個大學和學院的638位學生的海報設計。第2屆大賽針對關注老年人記憶的主題,共收到來自19個大學和學院的2 006件作品。第3屆大賽以老年人抑郁癥預防為主題,共收到來自43個大學和學院的1 906張海報。將預防心理危機作為大賽主題的原因是,老年人屬于中國自殺率最高的年齡組人群,以至于2012年中國70歲以上老年人的自殺率在全球排第3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reventing Suicide:A Global Imperative,Geneva,Switzerland:WHO Press,2014,pp.80~87.將關注老年人記憶作為大賽主題的原因是,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近年來在中國的患者數(shù)量增長速度為全球第一,患病率在80歲以上老年人中占10%。*雷 婷,馬亞娜等:《中國現(xiàn)階段老年期癡呆患病率的Meta分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年第8期。將老年人抑郁癥預防作為大賽主題的原因是,抑郁癥患者在60歲以上中國老年人中約占40%,病因與老年人經(jīng)歷的負面性活事件,如空巢、喪偶、獨居或家庭矛盾,有著相關性明顯的關系。
上述3次海報創(chuàng)意大賽有76所高校的學生參加,一共征集到4 550件作品,參賽者大多是設計學和美術院系的學生,大賽委員會由11所高校15名教師組成。第1屆大賽設立了一等獎名額1個、二等獎名額3個、三等獎名額10個。第2屆和第3屆大賽增設了20個優(yōu)秀獎。被納入本研究分析的609幅海報均為獲得了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yōu)秀獎的參賽作品以及被15名評委提名獲獎的作品,在以下文字中一律簡稱為獎項入圍作品(見表1)。
表1:海報設計創(chuàng)意大賽活動的組織及其參賽作品獲獎概況
如果需要首先做出一個概括性的總結,在609幅獎項入圍作品中,只有少數(shù)展示老年人積極主動的生活姿態(tài),其他作品充斥著顏色壓抑、身影孤獨、面孔哭喪、步履蹣跚、手掌粗糙,或以輪椅、藥瓶、輸液管為伴的老年人形象。從整體視覺效果看,壓倒性的創(chuàng)意思路是,老年人的孤獨、無助、消極、病態(tài)以及令人感嘆的生活困境。對于如此之多的悲觀視覺形象,本文兩位筆者因作為大賽的發(fā)起方和組織方負責人而深感自責,因為我們低估了青年人設計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時有可能遇到的挑戰(zhàn)和復雜問題。比如,第一屆海報大賽之前,我們沒有預料到很多參賽者竟以可能誘發(fā)自殺的悲慘生活場景,描述老年人自殺預防的必要性,而未用畫筆說明積極老齡化和通達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才是避免老年人自殺的最可靠途徑。
第1屆海報大賽的結果給我們上了深刻一課。在籌備第2屆海報大賽時,針對老年失憶癥和阿爾茲海默癥,我們委托一位美術教授設計了一幅作品征集海報。這張海報用那位教授的父親的一幅照片呈現(xiàn)大賽關注老人記憶的主題。照片中的老人,衣著整齊、面部光潔、微帶笑容,和藹可親。這樣一種形象創(chuàng)意所傳遞的信號是,老人盡管有可能精力不濟或認知能力發(fā)生一些問題,但依舊渴望積極健康的生活。另外,我們用通俗易懂的失憶癥代指阿爾茲海默癥,同時決定不使用老年癡呆癥的說法,因為阿爾茲海默癥在中國仍是比較新的醫(yī)學詞匯,而老年癡呆癥一詞又帶有貶義的愚鈍之意。針對第3屆海報大賽預防抑郁癥的主題,我們在征集作品啟事中強調(diào),老年抑郁癥的預防,有賴于老人自身行動和社會支持的結合。若換一種說法表述,預防和應對老年人心理、認知以及情緒障礙的最佳途徑是,老年人自身積極老齡化的努力與社會支持關愛的良好整合,兩者缺一不可。上述補救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對老年人無助孤獨或可憐生活狀態(tài)的海報設計依舊占據(jù)了參賽作品的主流,對社會支持關愛的偏重與對老年人自身積極老齡化重要性的忽視,形成一個較大的反差。
雖然我們事先沒有計劃將關愛老年人海報大賽活動納入學術研究之中,而僅僅是從藝術行動需要服務公益事業(yè)的考慮出發(fā)展開了合作。但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作品還有較高的社會科學研究價值。于是,我們在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幾位青年學人的幫助下,系統(tǒng)地探究了609幅獎項入圍作品。我們首先討論了視覺表達分類方法。通過討論,我們意識到,這些作品可以用軀體形象、借物喻人、藝術文字三種藝術表達方式加以分類。
表2:老年人形象分析(609幅獲獎和獎項入圍作品)
按照以上思路開展的分析顯示,采用軀體形象表達方式的海報共341幅,占獎項入圍作品55.54%,采用借物喻人表達方式的海報共195幅,占獎項入圍作品31.76%,采用藝術文字表達方式的海報共有78幅,占獎項入圍作品12.7%。
而后,我們用6個有關身心健康和社會參與的指標分析了大賽獎項入圍作品。使用這些指標的關鍵在于,區(qū)分老年人形象是精神奕奕還是萎靡不振、是思路清晰還是糊涂茫然、是有社會聯(lián)系還是離群索居、是獨立自主還是依賴他人、是施助于他人還是受助于他人。
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作品中,對他者的依賴和令人堪憂的身心健康塑造著老年人的集體形象。若換一種方式表述,只有4幅海報展示了老年人施助他人的場景,26幅海報反映了老年人的身體為健康狀態(tài),33幅海報表現(xiàn)了老年人的認知為正常,43幅海報表述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為良好,48幅海報呈現(xiàn)了老年生活的獨立自主性??坍嬂夏耆伺c他人的關系和參與公共生活的作品一共有113幅,雖然相對多一些,但在600多幅海報中仍為少數(shù)。
有鑒于社會偏見可能會影響視覺傳達的核心要素,我們將場景寓意、物件寓意、色彩寓意以及空間寓意也作為考量指標納入分析。場景和物件的寓意是象征著主動、自立和健康,還是象征著無助、毫無希望或病態(tài)?顏色和空間的寓意是意味著歡快、自由和獨立,還是意味著悲傷、局限或被動?針對此類問題的分析顯示,大部分獎項入圍作品呈現(xiàn)的場景、色彩、空間、物件都呈現(xiàn)出負面性符號象征。我們繼而追問一個問題,帶有負面消極、正面積極以及中性的象征符號作品比例各為多少?分析結果顯示,在609幅獎項入圍作品中,65%屬于負面消極象征符號作品,25%為正面積極象征符號作品,11%為中性象征符號作品(見表2)。
以上發(fā)現(xiàn)讓我們悲喜交加。所悲者在于,大多數(shù)獎項入圍作品展示著老年人負面消極形象;所喜者在于,盡管大賽以自殺、失憶、抑郁為主題,仍有四分之一的參賽者努力表達了積極老齡化的必要性。至少這部分參賽者能夠洞察到,積極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變?yōu)闇p少自殺意念的要素,受身心健康問題困擾的老年人仍然可以保持自我尊嚴,個體努力、社會參與、體育鍛煉、廣場舞或老年互助也能夠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針對老年人自殺預防問題,劉睿同學創(chuàng)作的《爺爺?shù)氖澜绾芫省纷屓藗涫芄奈?。在這張海報中,8組老年人在散步、慢跑、釣魚、下象棋、跳繩、跳扇子舞、打太極拳。作者為何將如此歡快喜慶的老人形象元素融進同一場景之中呢?劉睿在參賽報名表上寫道:“年輕人賺錢養(yǎng)家,沒有時間陪伴老人。老年人一定要老有所樂。而老年人社交圈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大家可以一塊從事閱讀、舞蹈、下棋等活動。畢竟,生命的圓滿應該與孤獨再見?!痹趯㈩A防自殺和告別孤獨聯(lián)系到一起時,劉睿的海報和文字表白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齊白石大師樸素浪漫的繪畫風格,即在人生歷程最簡單微小的細節(jié)之中,也可以捕捉到生命的無窮趣味。
與劉睿的作品相比,蔡凌同學以“珍惜生命、關愛老人”作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幅令人倍感悲憤的海報:圖中一柄象征著體弱老人的拐杖下端被一根自殺上吊繩取代。蔡凌在提交參賽報名表中寫道:“杖伴隨老人一生,意味著靈魂的孤寂。拐杖漸漸變成上吊的繩索,意味著缺少親人的陪伴,老人愈發(fā)孤寂,最終走上慘烈的死亡之路。這柄吊繩拐杖撕下了當代社會的冷漠與無情?!辈塘璧拿佬g創(chuàng)意和文字簡述讓人想到是,魯迅先生為鼓勵青年藝術家將人類苦痛化入版刻藝術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值得注意的是,相似的悲情作品在獎項入圍作品中占主流。
在以關愛老年人為主題的藝術行動中,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和需要的社會支持應當如何表現(xiàn)?身陷逆境的老年人尊嚴又應當如何表現(xiàn)?在老年人需要的社會關愛和獨立人格之間,是否能夠找到一種合理的平衡?對此類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當然取決于人們對老齡化的理解,也取決于人們不同的關注點。但我們至少不能將悲憫情懷變?yōu)榭贪逵∠?,也不能將老年人視為沒有自我的他者,更不能將老年人需要關愛的現(xiàn)實當做老年人對社會不可避免的依附。
正如以上分析顯示,600多幅海報以負面消極的象征符號為主。也正如蔡凌同學所說,此類悲情作品揭示著當代社會對老年人的冷漠無情。然而,一個嚴重問題是,這樣的作品將積極老齡化的可能性排斥在外。被納入創(chuàng)意的暗淡、消極、孤單的老年人形象,意味著不可逾越的無助和無奈。因此,社會流行的老齡依附理念,通過畫筆變?yōu)橐环栏叫偷睦夏昙w形象。讓我們借用江玲和程春曉同學設計的海報,針對老齡依附理念的藝術表現(xiàn)做出進一步的討論。
江玲同學設計的海報突顯了“依靠”兩個大字。海報標題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標題字體雖小,但意味深長,因為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儒家哲學孝道教義的根本。例如,孔子認為自己生活的年代之所以混亂,原因在于禮崩樂壞,需要回歸到先王德政教化下的黃金時代,方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為表現(xiàn)有所依和有所養(yǎng)的理念,在江玲的海報上一條青春時尚的男士圍巾從“依”字上端垂下,另一條同樣體現(xiàn)青春活力的鮮紅色女士圍巾縈繞在“靠”字中間。這兩條圍巾的象征符號不難解讀,那便是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愛心之暖。此時同時,老年人對青年人的依附性也昭然若揭。
在程春曉同學創(chuàng)作的海報中,我們同樣能發(fā)現(xiàn),有關老年人需要依賴下一代人的觀念在起作用。在“共同跨過精神紅燈”的標題下,程春曉的畫筆呈現(xiàn)出一對年輕男女正在快步奔向一位在十字路口紅燈之下躊躇不決的老年人。在這幅圖中,“愛”字寫入綠燈,“護”字寫入黃燈,紅燈下的那位拄著拐杖的老人當然是需要愛護的對象。這張海報表達出年輕人的助老責任,同時也含蓄地表現(xiàn)出對城市交通安全的質(zhì)疑。畢竟,在過去的15~20年間,中國城市道路持續(xù)拓寬,方便了數(shù)量不斷膨脹的私家車,代價是老年人出行風險的急劇增多。
如果說江玲在講述著儒家孝道思想強調(diào)的代際責任,程春曉則走得更遠,揭示了市政規(guī)劃的盲點對老年人的威脅。如果說江玲的作品表現(xiàn)著老年人對年輕人的依靠,程春曉則巧妙地將老年人對年輕人的依靠擴展到老年人對政府的依靠和期待。讓老年人恐懼的出行安全問題之解決畢竟屬于政府職責。筆者在此并不是說如此的依靠和期待有失真之嫌,也不是說孝道文化在中國早已時過境遷,更不是說政府與適老社會的建設無關。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老齡依賴理念的陷阱。老年人,尤其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對下一代人的依靠完全可以理解,對適老社會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更有期待權。然而,老年人對年輕人的依靠和對政府的依賴,不是一個可以將其他可能或選擇全部排斥的鐵律。在年輕人之外,畢竟還有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在政府之外,畢竟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民間組織提供著適老服務。在當今中國社會,大批的老年人協(xié)會、中老年人抗癌組織、佛寺道觀或基督教教堂開設的安養(yǎng)院以及助老時間銀行,無不憑借互助精神在努力運作,既展示出老年人互惠共濟的意識,也表現(xiàn)出民間組織的活力。*馬貴俠:《論時間銀行模式在居家養(yǎng)老中的應用》,《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侯 瑩:《情性互惠和群體互惠研究》,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甘滿堂,婁曉曉,劉早秀:《互助養(yǎng)老理念的實踐模式與推進機制》,《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8期;楊麗云:《農(nóng)村天主教徒互惠行為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老齡依賴理念的陷阱在于概念的簡單化,仿佛老年人一定受制于某種必然依靠他人或政府的無奈生活境地。這種集體意識的成因很多,包括在中國學界相當流行的人口紅利說和人口負債說。人口紅利說基于一個有問題的理論預設:即經(jīng)濟發(fā)展取決于勞動力人群的年齡結構,經(jīng)濟的增長依賴于更多的年輕勞動者,因而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將無益于中國的GDP增長,還會影響中國整體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會削弱中國在全球經(jīng)濟體系中的競爭力。*莫 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經(jīng)濟壓力及其調(diào)控》,《人口研究》2011年第6期;齊明珠:《人口變化與經(jīng)濟增長:中國與印度的比較研究》,《人口研究》2013年第3期。這一理論預設的弊端是,將老年人視為經(jīng)濟增長的嚴重阻礙,好似一個老齡化社會必定要喪失科技創(chuàng)新力和經(jīng)濟競爭力。人口負債說也基于一個有問題的理論預設:即在職年輕人的減少和退休老人的增加,一定會拉低人口撫養(yǎng)比,年輕一代的養(yǎng)老負擔也就一定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因而老年人們注定要為醫(yī)療保險、社會福利、護理服務或公共住宅等各種形式的社會福利資源與下一代人展開激烈競爭。*黨俊武:《關于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理論基礎的探討》,《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吳 帆:《基于人口視角對歐債危機的社會觀察》,《人口研究》2013年第3期。這一理論預設的弊端是,將老年人視為可怕的社會福利負擔,好似一個國家的公共福利資源之缺乏或減少必須要問罪于老年人。
有鑒于人口紅利說和人口負債說深深扎根于中國學界,老年歧視成為社會高度容忍的歧視形式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以至于許多人甚至都不能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在此情景中,有關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必然出現(xiàn)在教育體制之中。若以我們組織的3次高校學生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創(chuàng)意大賽而論,每1名參賽學生都有1位老師指導藝術創(chuàng)意,所有獎項入圍作品都經(jīng)過了評審委員會的篩選。盡管如此,關愛老年人的藝術行動需要關注積極健康老齡化的必要性,卻在大多數(shù)作品中沒有得到體現(xiàn)。雖然四分之一的獎項入圍作品將陽光樂觀的老年人形象納入設計構思,但以老年人依附狀作為藝術表現(xiàn)手段的作品為大多數(shù)。
作為本文的核心問題,視覺化的老年負面形象在以上段落中得到了相對深入的討論。其特殊意義在于,揭示視覺藝術與老年刻板印象的緊密關聯(lián)。無論在中國或是世界其他國家,老年歧視均來自一種不加反思的集體意識,反映著人們對老年人的社會價值、經(jīng)濟地位、健康狀態(tài)以及精神面貌帶有的刻板印象,結果之一,就是質(zhì)疑積極老齡化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從刻板印象演變而成的偏見,最終有可能導致制度化老年歧視的升級,從而傷害老年人在居所、醫(yī)療照顧和社會參與等問題上的基本權利。老年歧視的制度化,在中國集中表現(xiàn)于對退休年齡的規(guī)定。*陳衛(wèi)民,李 瑩:《退休年齡對我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金性別差異的影分析》,《婦女研究論叢》2004年第1期。這一限定目前在諸多學者和官員中已得以反思,但反思的主要動力并不是對老年歧視的深切擔憂,而是對養(yǎng)老金出現(xiàn)巨大缺口的恐懼。*韓克慶:《延遲退休年齡之爭》,《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5期。顯而易見,抵制制度化的老年歧視之努力仍需繼續(xù)并強化。但鑲嵌在大眾文化之中的老年刻板印象也許更需要及時抵制,這是因為,刻板印象乃為嚴重的老齡偏見和赤裸裸的老年歧視的文化土壤。
針對可視化的老年刻板印象,帶有善意的偏見和帶有歧視成分的哀憐被作為討論本文核心問題的基礎。之所以說善意或哀憐,是因為參加海報大賽的學生共達4 550人,但沒有任何一幅作品帶有譏諷或丑化老年人的明顯痕跡。反之,海報設計者們的創(chuàng)意起點是仁愛之心和悲憫之情。但應該注意到,在我們分析過的600多幅獎項入圍作品中,無助無奈的老年人形象,被作為召喚社會善待年長之人的藝術吶喊,他者對老年人關愛的藝術呈現(xiàn),被化為社會需要同情老年群體的疾呼。盡管出于善意,但有偏見之嫌,雖然基于哀憐,卻仍帶有歧視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shù)獎項入圍作品的設計者將老年生活的悲慘境遇、對他者的依附、對社會支持的期待、病態(tài)的肢體、拄著拐杖的身軀、暗淡的色彩、失望的眼神等藝術表現(xiàn)手段,作為了構建老年群體形象的刻板化象征符號,與此同時,又十分明顯地忽視了對老齡依附理念的警惕。最終結果,是悲傷無奈的老年人形象占據(jù)了600多幅獎項入圍作品的主體。
就本文的社會意義而言,國家老齡委與廣電總局在2014年7月8日聯(lián)合發(fā)布的公告中指出,中國整個社會對人口老齡化尚未做好精神準備。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公告針對媒體傳播積極健康老齡化的作用提出了7條指導方針,要求媒體注意傳播有利于積極老齡化的信息,以便發(fā)揮老年人的余熱并推動社會和諧進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老齡宣傳教育工作的通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門戶網(wǎng),2014年7月8日,cncaprc.gov.cn/contents/3/4111.html。雖然公告對大眾媒體傳播積極健康老齡化信息的責任有所要求,但沒有指出電視、報紙、門戶網(wǎng)站至今普遍存在視覺化老年歧視問題。萬幸的是,公告申明了改善老齡社會宏觀支持環(huán)境的緊迫性。既然如此,視覺化的老年刻板印象,以及隨之可能導致的老年歧視問題,也在需要改善的宏觀環(huán)境范疇之內(nèi)。
鳴 謝: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持大賽活動;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協(xié)助本文數(shù)據(jù)分析工作。
(責任編輯 陳 斌)
Ageism in Visual Art: A Study of Elder Care Posters
JING Jun ,LI Minmin
Public service posters are used for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posters are a mirror of social impressions. By examining ageism in more than 600 care-for-senior-people posters created by college students for three poster art competitions, this paper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mag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poster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have shown that most of those posters take as their major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negative images of the elderly and their miserable life and only a few posters base their artistic creation on positive images of healthy and sunny senior peop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ereotypes have greatly affected the poster desig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ior people and the aging process. Thos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even the pitiful images of the elderly have been constrained by partial knowledge, likely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spreading prejudice and foster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elderly. An important caution from the research is that care-for-the-elderly social action should show deep concern for the life predicament of the elderly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but should not do so at the cost of denying the possibility of active agingand the personhood of senior citizens.
stereotyping,visual ageism,care for the elderly,posters,positive aging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互助養(yǎng)老研究”階段性成果(16ASH012);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針對特殊人群的設計社會學研究”階段性成果(2016WT34)
景 軍,四川美術學院2017年度特聘專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敏敏,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 ,401331)。
C913.6
A
1001-778X(2017)03-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