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玉石璧用途與源流問題研究(上)
□ 王裕昌
齊家文化是中國西北地區(qū)重要的考古學文化。自1924年發(fā)現以來,迄今在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qū)發(fā)現齊家文化遺址1500多處,發(fā)掘遺址30多處。自20世紀60到70年代開始,齊家文化的玉石器就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甘肅天水師趙村與西山坪兩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了一批齊家文化的玉石器,使得齊家文化玉石器開始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重視。經過多年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學術界對齊家文化玉石器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對齊家文化玉石器的面貌有了初步了解。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齊家文化玉石器的研究一直方興未艾,近年來還呈現出持續(xù)升溫的態(tài)勢。海內外不少專家學者發(fā)表了許多有關齊家文化玉石器的文章,對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藝術博物館,以及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qū)的文物局、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相繼合作推出了“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覽,舉辦了“齊家文化玉器研究學術報告會”,召開了“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等三項學術活動。2016年甘肅省博物館牽頭青海、寧夏三省區(qū)23家文博單位舉辦了“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覽。同年10月,廣河縣又召開了“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國內外12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會。通過這些學術活動,一方面引導國內外專家學者更加關注齊家文化及其玉文化,進一步推進學術界對齊家文化及其玉文化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使社會大眾因這些學術活動的開展而能夠更多地了解我國西北地區(qū)古代文化發(fā)展的盛況,進一步了解齊家文化及其玉文化的特征,感受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隴西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在齊家文化玉石器中,尤以玉石璧的出土數量最多,堪稱齊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關于齊家文化玉石璧的研究,以往主要側重于形制特征、制作工藝及材料來源等方面的問題,也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用途、源流等方面,大都停留于一般性的推測,則少有深究。因此,本文嘗試通過對經過科學考古發(fā)掘和考古調查及20世紀90年代以前征集并入藏國有文博單位的相關資料的解析,重點地探討一下齊家文化玉石璧的用途與源流問題。其中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天水師趙村與民和喇家等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是目前認識齊家文化玉器與玉文化的典型標本。
(一)科學考古發(fā)掘和考古調查的重要遺址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遺存,因瑞典著名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帶進行考古與調查時,最初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發(fā)現由此而定名。該文化分布地域廣闊,東起涇水、渭水流域,西至河西走廊西部、湟水流域及青海湖畔,南抵白龍江流域,北達內蒙古西南部及寧夏南部,主要分布地區(qū)即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寧夏南部、陜西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其中心區(qū)域在甘肅中西部及青海東部,在上述區(qū)域范圍內已發(fā)現齊家文化遺址1500余處。其中甘肅境內發(fā)現遺址約1000余處,青海省境內發(fā)現450余處,寧夏境內發(fā)現10余處。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就開展對齊家文化遺址的調查、發(fā)掘與研究工作,曾大規(guī)模發(fā)掘了甘肅武威皇娘娘臺、永靖大何莊、秦魏家、張家嘴、姬家川遺址、天水師趙村與西山坪遺址、武山傅家門遺址、青海樂都柳灣墓地與民和喇家遺址,挖掘了一批齊家文化的聚落房址、墓地、祭祀遺存,獲得大批石器、陶器,以及骨器、銅器、玉器等重要資料。其中,玉石器約3500余件。據已公布的資料,齊家文化的玉石璧是齊家文化玉器中數量最多、最有特色的一種器形,基本為素面。分玉質和石質。在整個齊家文化分布區(qū)內都有發(fā)現。甘青地區(qū)的重要發(fā)現,見于廣河縣半山瓦罐嘴、武威皇娘娘臺、永靖秦魏家、廣河齊家坪、天水師趙村、武威海藏寺、積石山新莊坪、平安東村、武山傅家門、樂都柳灣、民和旱臺、尖扎直崗拉卡、西寧沈那、同德宗日、民和喇家、大通長寧,以及靈臺橋村、莊浪縣蘇苗塬、秦安堡子坪、靜寧后柳溝村等遺址。征集的形制或玉質較好的玉璧,還有靜寧晨光梁、榆中縣甘草店、會寧老鴉溝村油坊莊、定西三十里鋪、定西內官營鎮(zhèn)及其清溪村、渭源七圣村、永靖新莊坪、民和馬家村等地的發(fā)現。寧夏南部的固原張易鄉(xiāng)、海原海(黑)城鎮(zhèn)山門村、彭陽白陽鎮(zhèn)店洼村、隆德城關鎮(zhèn)與沙塘鄉(xiāng)頁河子、鳳嶺鄉(xiāng)勝利、溫堡鄉(xiāng)街道、奠安鄉(xiāng)梁堡等地都有發(fā)現。據初步統(tǒng)計,考古發(fā)現與征集的齊家文化玉石璧,總數在450件以上。主要出自甘肅武威皇娘娘臺、海藏寺和廣河齊家坪、永靖秦魏家、積石山新莊坪遺址、天水師趙村遺址,以及青海樂都柳灣、民和喇家遺址。這些遺址大都經過科學的考古發(fā)掘和考古調查,應是研究工作的基點。這里簡要地歸納一下這些遺址玉石璧的出土狀況及其形制特征。
圖1 武威皇娘娘臺出土圓形玉石璧
圖2 武威皇娘娘臺出土橢圓形玉石璧
圖3 武威皇娘娘臺出土方形玉石璧
圖4 武威皇娘娘臺出土圓角方形玉石璧
圖5 武威皇娘娘臺出土不規(guī)則形玉石璧
圖6 武威皇娘娘臺出土圓角三角形玉石璧
1.武威皇娘娘臺遺址
武威皇娘娘臺遺址位于武威縣城西北約2.5公里處的一個土丘上。該遺址于1957年、1959年由甘肅省博物館進行了三次發(fā)掘,1975年又進行了第四次發(fā)掘,揭露面積560余平方米,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以及銅器、卜骨等①,出土的玉器有玉石璧、玉璜、玉鉞、玉錛,玉琮芯、玉璧芯,以及一批綠松石珠,其中最多的是玉石璧,多達264件②,是目前所知出土玉石璧數量最多的一處。而M48隨葬玉石璧達83件,是隨葬玉石璧數量最多的一座墓葬。遺址中出土的玉石璧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角方形、不規(guī)則形、圓角三角形等六種形制。
圖7 武威海藏寺遺址出土圓形玉璧
圖8 武威海藏寺遺址出土圓角方形玉璧
圖9 武威海藏寺遺址出土不規(guī)則形玉璧
圖10 廣河齊家坪出土圓形玉璧
圖11 廣河齊家坪出土圓形玉璧
圖12 永靖秦魏家出土圓形玉璧
①圓形(圖1),③青白玉質,邊緣有黃褐色沁斑。玉璧近正圓形,璧面平整,斷面不等高,一邊高,一邊低,邊緣打磨較粗糙,中孔單面鉆成,孔呈一面大,一面小,鉆透處留有裂紋毛刺,未做修飾。直徑8.8、孔徑2.4~2.7、厚0.9厘米。
②橢圓形(圖2),④綠色玉質,近石。外緣不甚圓整,多磨面,器面一道斜切的截鋸疤痕。一端斜切一刀,器體厚薄不一,不平整,中央凸,向外緣漸斜,拋磨基本光滑,單面鉆打孔,孔壁傾斜度小,存有打孔毛茬。直徑6.1×7.1、孔徑兩面分別是1.7和2、厚0.4~0.8厘米。
③方形(圖3),⑤青灰色大理石。方形,兩邊緣有切割臺面和打斷面殘痕,另兩邊緣為傾斜的打斷面,圓角有磨面,器體厚薄基本一致,一面平整,一面基本保留原始粗糙面,拋磨光潔,兩面對鉆,對接處呈亞腰形,存有旋痕。長5厘米,孔徑兩面分別是2.1和2.4、中央 1.7、寬5.6、厚0.7~0.85厘米。
④圓角方形(圖4),⑥灰白略帶綠色玉質,石性大。圓角方形,邊緣兩側為打斷形成,外緣可謂周整,有磨面。器面上一道截鋸疤痕,器體厚薄不一,一面平整,拋磨光滑。一面粗糙不平,傾斜明顯,為敲擊剝打之結果。單面鉆打孔,孔壁傾斜度小,存有打孔毛茬及旋痕。直徑14.1厘米,孔徑兩面分別是5.8和6.1、長15.7、寬17.8、厚0.7~2.3厘米。
⑤不規(guī)則形(圖5),⑦青間糖色玉質。邊緣兩側打斷,形成不規(guī)則形。外緣基本圓整,有磨面。一端斜切一刀,器體厚薄略不一致,一面平整,一面稍不平,這一面上存有淺的管鉆痕跡。單面鉆打孔,孔壁斜度小,存有打孔毛茬和切割痕跡。直徑3.4~5、孔徑兩面分別是1.2和1.5、厚0.2~0.4厘米。
⑥圓角三角形(圖6),⑧青灰色大理石。外緣基本圓整,有磨面。一面簡單拋磨,另一面保留著粗糙面。單面鉆打孔,孔壁傾斜度略大,存有打孔毛茬。直徑24.1、24.7、25.3,厚2.1~2.2,孔徑兩面分別是6.5和7.2厘米。
2.武威海藏寺遺址
武威海藏寺遺址南距武威皇娘娘臺遺址僅有1.5公里。1983~1985年在武威海藏公園湖底及海藏寺東側的海藏河岸發(fā)現一批齊家文化玉器、玉料、石器、骨器、銅器。玉色有白玉、青玉、碧玉。其中玉璧37件,石璧47件,最大的1件玉璧,直徑為15、孔徑7.5、厚0.5厘米。有1件玉石璧為圓角方形。因還有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毛坯、原材料,所以,該遺址被認定為是一處齊家文化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址。因這里與武威皇娘娘臺遺址距離很近,故而被推測應是皇娘娘臺遺址的一部分。⑨遺址中出土的玉石璧有圓形、圓角方形、不規(guī)則形等三種形制。
圖13 永靖秦魏家出土橢圓形玉璧
圖14 永靖秦魏家出土圓角方形玉璧
圖15 永靖秦魏家出土圓角方形玉璧
圖16 積石山新莊坪出土圓形玉璧
圖17 積石山新莊坪出土圓形玉璧
圖18 積石山新莊坪出土三璜聯(lián)璧
①圓形玉璧(圖7),青色玉質,有褐色和紅色沁斑。體扁平,呈規(guī)則圓形片狀;內外緣十分規(guī)整,薄厚均勻,中心有一單面穿圓孔,經過打磨修飾。通體打磨圓潤光滑,素面無紋。直徑15、孔徑7.4、厚0.6厘米。
②圓角方形玉璧(圖8),⑩青色玉質。體扁平,呈不規(guī)則方形,圓角;薄厚不均,中心有一單面穿圓孔,管鉆痕跡明顯,兩面均有長度為7.5厘米的開料痕跡。直徑7.5、孔徑3、厚0.6厘米。
3.廣河齊家坪遺址
1975年甘肅省博物館發(fā)掘廣河縣齊家坪遺址清理墓葬118座,出土了一些玉器。并在遺址上發(fā)現玉璧與玉琮,以及石璧、銅鏡等重要遺物。遺址中出土的玉石璧主要以圓形為主。
4.永靖秦魏家遺址
永靖秦魏家遺址位于永靖縣蓮花城西南的臺地上。1959年和1960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過兩次發(fā)掘,揭露齊家文化墓地兩處,面積達1011平方米,出土石璧5件,40多件綠松石珠。其中兩件石璧為隨葬品,分別出自75號墓與123號墓。據介紹,該遺址出土的玉石璧,有圓形、橢圓形與圓角方形三種形制。
①圓形(圖12),青綠色石質。外圓邊緣有一道切割痕。直徑10.7、孔徑3.5、厚1.4厘米。
②橢圓形(圖13),白色石質。有黑斑沁。最大徑16.7、最小徑11.8、孔徑4.7、厚1.5厘米。
③圓角方形(圖14),青色石質。有黑點沁和朱砂。外緣經過打磨。長15.5、寬13.5、孔徑4.6、厚1.4厘米。
④圓角方形(圖15),白色石質。外緣先琢后磨。直徑23.5、孔徑7、厚2厘米。
圖19 積石山新莊坪出土不規(guī)則形石璧
圖20 天水師趙村出土玉璧
圖21 天水師趙村出土環(huán)形玉璧
圖22 天水師趙村三璜聯(lián)璧
圖23 武山縣傅家門遺址出土殘石璧
圖24 武山縣傅家門遺址出土殘石璧
5.積石山新莊坪遺址
臨夏積石山新莊坪遺址位于積石山縣銀川鄉(xiāng)新莊坪村的銀川河臺地上,距大河莊和秦魏家兩個齊家文化遺址約10公里。1989年10月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調查,獲得一大批齊家文化遺存。其中有9件玉石璧,絕大部分為圓形,有一件半成品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還有一件圓形青玉璧和玉璧芯同為一體的一組器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標本,對我們研究齊家文化玉器加工工藝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出土的玉石璧最大的1件直徑19、厚0.6厘米。歷年來在積石山新莊坪遺址還發(fā)現了大量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環(huán)、三璜聯(lián)璧、玉錛、玉鑿、玉璧芯等,尤為重要的是還發(fā)現了有領玉璧與牙璋。
6.天水師趙村遺址
師趙村史前文化遺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太京鄉(xiāng)西7公里處的耤河北岸第二級臺地上。該遺址文化內涵分為七期,第七期文化屬齊家文化遺存。1981~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fā)掘天水師趙村遺址,發(fā)現的齊家文化遺存有26座房址、3座陶窯、17個窖穴、1處“石圓圈”祭祀遺跡、3座墓葬,以及一大批陶、石、玉、骨角器等。其中玉器9件,有玉琮1件、玉璧1件、玉環(huán)2件、三璜聯(lián)璧2件,三璜聯(lián)璧組合玉片3件。另外,還有1件殘石璧、1件石璧芯。這批玉器雖然出土數量不多,但卻十分重要。大部分出在地層中,少數出自房址中。質地瑩潤,制作精細,鑒定為軟玉。由于這批玉器均為發(fā)掘出土品,所以材料就極為重要。尤其是玉璧與玉琮同出于一座墓中,這在甘青地區(qū)尚屬首見。它無疑對探索兩者的關系及其功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玉璧、玉環(huán)、三璜聯(lián)璧造形規(guī)正圓潤,工藝精巧美觀。
圖25 武山縣傅家門遺址采集石璧
圖26 武山縣傅家門遺址采集石璧
圖27 樂都柳灣出土石璧
圖28 樂都柳灣出土石璧
7.武山傅家門遺址
武山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位于甘肅省武山縣西南約25公里的榜沙河岸第一級臺地上,隸屬馬力鄉(xiāng)傅家門村。1958年甘肅省博物館普查文物時發(fā)現了該遺址,1991~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后經歷了三個年度五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齊家文化石璧5件。其中3件系發(fā)掘出土,2件為采集。5件石璧的制作與形制都較為規(guī)整,基本為圓形,但3件殘缺,2件完整,具有較為豐富的考古學年代信息。其中一件石璧,直徑13.8、孔徑4、厚1~1.5厘米,另一件殘石璧,直徑約9.5、孔徑約3.7、厚0.46厘米。時代特征較為鮮明,與師趙村齊家文化早段基本同時。推測傅家門遺址中這兩件石璧的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
8.青海樂都柳灣遺址
樂都柳灣遺址位于樂都縣之東湟水北岸的臺地上。1974年至1980年由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工作隊共同進行過多次發(fā)掘,在齊家文化墓地出土石璧一件,形制不甚渾圓(圖27),直徑10.8、孔徑5、厚0.5厘米。在同時期的也出土有小玉璧一件,形制為圓形(圖28),直徑7.4、孔徑2.1、厚0.6厘米。玉石璧通常置于人骨架胸部。另外還出土了一件玉璧芯(圖29)。玉璧芯置于人骨架的上腹部,直徑5.5、厚0.7厘米。
9.青海民和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位于青海省東部民和縣的南端,地處黃河北岸的二級階地上,海拔高度1800米左右。遺址面積約20多萬平方米,是黃河河谷小盆地中的一處齊家文化時期中心聚落。198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民和縣博物館調查民和喇家遺址時征集了7件玉器,有玉鉞、玉刀、玉錛、玉璧、玉環(huán)等,后來又征集了1件玉璧與1件玉琮。1999~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掘喇家遺址,發(fā)現齊家文化玉器與玉料100多件。器類主要有玉鉞、斧、錛、鑿、大刀、玉璧、三璜聯(lián)璧、璜、環(huán)、璧形飾、璧芯、琮芯、圓形玉片、三角形玉片、玉管、玉條形器,以及玉料或玉料殘塊等,還有綠松石片飾、綠松石管飾等。出土的玉璧形制大多為圓形,但也有個別不甚渾圓。
④圓形玉璧(圖33),1981年在民和喇家遺址L∶1采集,呈淺綠色,含黃褐色,質較差。平面近圓形。厚薄不勻,一面起弧。直徑27.1~25.6、孔徑6.7、最厚處1.2厘米。
⑤圓形玉璧(圖34),1981年在民和喇家遺址L∶2采集,呈青綠色,有深淺不等的絮狀紋理,邊緣有黃色玉皮,表面有三道綹裂紋。制作較好,平面基本呈正圓。中部穿一孔。直徑18、孔徑5.5、厚0.7厘米。
圖29 樂都柳灣出土玉璧芯
圖30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圓形玉璧
圖31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橢圓形玉璧
圖32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圓形玉璧
圖33 民和喇家遺址采集圓形玉璧
圖34 民和喇家遺址采集圓形玉璧
⑦三璜聯(lián)璧(圖36),喇家M17墓葬外圍墓口填土中出土,外形近圓形,孔不成正圓,近桃形圓。三件璜形玉片連接的形式是各穿一孔呈一字形綴聯(lián)。直徑9.45、孔徑4.5、厚0.43厘米,系孔為單面穿,孔徑0.43~0.22厘米。其中,兩件璜形玉片呈深青綠色,一件璜形玉片呈淺青綠色。三件璜形玉片的連接密合較好,其中兩件取自同一件玉料制作的深青綠色璜形玉片之間的連接密合無間;另一件淺青綠色璜形玉片與這兩件深青綠色璜形玉片之間的連接,雖然也成密合狀,但略有錯縫,并在兩玉片角相接處呈不密合的凹缺狀。由此推則,這件淺青綠色璜形玉片或許是在原三璜聯(lián)璧使用過程中殘斷一塊之后而另補的,所以在玉料以及璜形玉片連接處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tài)。
除上述這些考古發(fā)現外,歷年來還在許多遺址出土了大批齊家文化玉石璧,并進行了采集或征集。這些采集品或征集品的數量遠遠大于考古發(fā)掘品。據莊浪縣博物館李曉斌、張旺海介紹,1975年在橋村遺址出土了47件齊家文化玉器,有玉鉞、斧、刀、璧、環(huán)、璜、玦等,其中玉璧、環(huán)、多璜聯(lián)璧12件。1975年在莊浪縣良邑鄉(xiāng)蘇苗塬遺址出土玉璧、多璜聯(lián)璧、玉環(huán)等18件,另在莊浪縣水洛、南坪、盤安、萬泉、柳梁、趙墩、楊河、陽川等鄉(xiāng)鎮(zhèn)出土齊家文化玉石璧10多件。1961年在秦安縣興國鎮(zhèn)堡子坪遺址出土玉石璧5件;1964年在秦安縣興國鎮(zhèn)楊家坪出土玉璜1件;1984年在靜寧縣治平鄉(xiāng)后柳溝村一個齊家文化祭祀坑中發(fā)現3件玉璧。1981年天水市文化館收到禮縣寬川鄉(xiāng)一農民交售的一組三件玉璜(三璜聯(lián)璧)。征集的這些玉石璧大都收藏在當地市、縣博物館。
圖35 民和喇家遺址灰坑出土圓形玉璧
圖36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三璜聯(lián)璧
圖37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圓形玉璧
圖38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環(huán)形玉璧
另據羅豐介紹1960年以來至1999年,先后在寧夏南部的固原縣中河鄉(xiāng)、張易鄉(xiāng)、河川鄉(xiāng)上臺村、隆德縣沙塘鄉(xiāng)及和平村、海原縣海(黑)城鎮(zhèn)山門村、彭陽縣古城鄉(xiāng)、興隆鎮(zhèn)等地出土并征集了一批玉石器。器形有玉璧、三璜聯(lián)璧、四璜聯(lián)璧等。
此外,在甘肅天水市、隴南市、定西市、白銀市、臨夏州、平涼市、慶陽市、武威市的多個地點發(fā)現玉石璧。這些零散征集品,有的也收集在古方主編的《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一書中。如甘肅省靜寧縣晨光梁玉璧、榆中縣甘草店玉璧,會寧縣老鴉溝村油坊莊玉璧,定西市安定區(qū)三十里鋪玉璧、內官營鎮(zhèn)及其清溪村玉璧,渭源縣七圣村玉璧,定西縣團結鄉(xiāng)高泉村玉璧等。在青海省民和縣馬家村陽坪遺址、喇家遺址和寧夏原州區(qū)河川鄉(xiāng)也采集有玉璧。
以上這些發(fā)現,是目前認識齊家文化玉石璧的資料基礎。
(二)齊家文化玉石璧的年代
關于齊家文化各典型遺址之間的年代序列,已有三種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種觀點是1979年謝端琚提出的,他認為各典型遺址由早至晚順序為:天水七里墩(包括秦安咀坪)—大何莊—秦魏家—皇娘娘臺。第二種觀點是1987年張忠培提出的,他將齊家文化分遺存為三期八段,一期包括瓦家坪K82.5、柳灣M267、皇娘娘臺F8等典型單位;二期包括皇娘娘臺遺址、秦魏家下層遺存為代表的一些遺存;三期包括大何莊F7、秦魏家墓地的其他一些墓葬(上層墓葬)為代表的遺存。第三種觀點是2001年水濤提出的,他把齊家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六段,第一期包括柳灣一段;第二期包括柳灣二段、皇娘娘臺二段和三段、齊家坪一段、秦魏家三層;第三期包括柳灣三段、皇娘娘臺四段、齊家坪二段、大何莊下層和秦魏家二層F段;第四期包括齊家坪三段、秦魏家二層晚段、大何莊上層及尕馬臺遺址。
很顯然,第一種觀點與第二種觀點出入較大,兩者的順序幾乎是相反的;而第二種觀點與第三種觀點出入不大,兩者的順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后者更加細化且全面一些。這三種觀點,實際上反映了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人們在齊家文化分期這一問題上不同階段的認識。
參照上述幾位考古學專家的分期分段研究方案,筆者根據年代學對出土玉石璧的齊家文化遺存進行一些梳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葉茂林等于1981年至1989年對甘肅天水師趙村與西山坪兩處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后,在發(fā)表的《甘肅天水師趙村史前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中明確提出,“根據天水師趙村第七期文化遺存的若干跡象,表現出年代上較甘肅中西部同類遺存要早的特征,應屬齊家文化早期階段。同時,它在面貌上也有自身特點。對比發(fā)現,無論從陶質陶色、紋飾和一些重要器形上,表明它和馬家窯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因而師趙村齊家文化遺存的發(fā)掘,對于研究齊家文化的起源、分期、類型以及和其它文化的關系等有著特殊的地位,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新材料。同時,師趙村齊家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在甘肅東部地區(qū)發(fā)掘的、內容豐富、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聚落遺址,也是目前所知齊家文化較完整聚落的首次揭露?!蔽渫誓锬锱_墓地,在張忠培的分期中被歸入二期,在水濤的分期中被歸二期和三期。永靖秦魏家M75為該遺址的下層遺存,在張忠培的分期中秦魏家下層遺存被歸入二期,在水濤的分期中亦被歸入二期。樂都柳灣墓地M980和M1046為該墓地偏晚階段的遺存,從隨葬的陶器來看,應歸入水濤所劃分柳灣三段—即三期。民和喇家遺址F4出土的陶器,具有齊家文化較晚的特征,F4無疑應屬于齊家文化偏晚階段的遺存。由于齊家文化在甘青地區(qū)的分布較廣,文化內涵豐富多樣,我們可對齊家文化進行區(qū)系類型與分期進行研究。按照區(qū)系類型來分,可將其分為東、中、西三區(qū)。東區(qū)以師趙村類型和七里墩類型為代表,中區(qū)以秦魏家類型為代表,西區(qū)以柳灣類型和皇娘娘臺類型為代表。按照早、中、晚三期來梳理的話,天水師趙村遺址第七期文化屬于齊家文化早期遺存,武威皇娘娘臺墓地屬于齊家文化中期的遺存,永靖秦魏家遺址屬于齊家文化中期或中期偏晚的遺存,積石山新莊坪遺址的年代應與秦魏家遺址大體相當,其年代亦應大體相當,屬于齊家文化中期或中期偏晚的遺存,而樂都柳灣墓地屬于齊家文化中期偏晚的遺存,民和喇家遺址屬于齊家文化晚期遺存。
齊家文化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其測年數據大體在公元前2183年~公元前1630年之間,一般被推定在距今4200~3600年左右。僅據已公布的資料可知,目前所見的齊家文化玉石璧,在齊家文化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遺存中都有發(fā)現。
注釋:
①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fā)掘》,《考古學報》1978年第4期。
②墓葬登記表中登記了208件。
④~⑧劉志華、孫瑋《武威黃娘娘臺出土的齊家文化玉石器》,《故宮文物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八期(總248期),第94頁,2003年11月。
⑨梁曉英、劉茂德《武威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石器作坊遺址》,《中國文物報》1993年5月30日。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積石山縣新莊坪齊家文化遺址調查》,第47頁,圖三.12。
(責任編輯:田紅玉)
Qijia wenhua yushibi yongtu yu yuanliu wenti yanjiu
Wang yu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