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較傳統(tǒng)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優(yōu)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但多媒體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又妨礙了師生互動和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降低了語文應以語言和文字為本的地位。必須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興利除弊。
【關鍵詞】語文 多媒體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19-01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使學生學會正確地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又要陶冶其高尚情操,加強其品德修養(yǎng),提高其文化品味。而初中語文教學所面對的教育對象――初中生正處于學齡中期,心理處于幼稚期或由幼稚向成熟轉化的朦朧醒悟期。他們理性分析的能力弱,但感性認知能力強,模仿能力強。只有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揚利除弊。只有把多媒體的優(yōu)越性運用得當才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如虎添翼,錦上添花。趕時髦、濫用,則會畫蛇添足,事與愿違。
一、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利”
初中語文課本的范文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了語言優(yōu)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本。陶冶了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學習這些文章時,僅憑借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是不行的,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對生活的體驗欠缺。多媒體技術通過有聲的畫面,生動、形象、具體,輕松地把學生引入文章描繪的意境,突出文章的主題,加深理解文本,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升審美能力。例如講述《敕勒歌》時,多媒體課件演示:一些靜止的畫面對應著詩里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學生看過之后反應不大,教師引導學生: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的顏色怎樣?這幅草原畫面的主體景物有哪些?它們占的比例有多大?這些圖畫中還應加點什么呢?頓時,學生情趣盎然,展開思維想象的翅膀,說出草原景象:廣闊無垠的藍天下,有一片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輕輕吹拂,豐茂的草木府垂搖曳,綠波此起彼伏,一群吃草的白羊群時隱時現(xiàn)。草原與藍天之間鑲著的紫色遠山,勾勒了天高地廣的宏偉景象。隨后出現(xiàn)與學生想象的有關草原景色的錄像,讓學生看到雄渾豪放的北國草原,共同感悟詩的美。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維想象,牛羊是草原圖畫的主體,是綠色錦緞托出的明珠,是畫中的詩。作者不是把主體死板地畫在那里,不是一開始就看到,直到末了時隱時現(xiàn):風吹草低,現(xiàn)出了牛羊,風吹草起,隱沒了牛羊。那么,草原深處有多少牛羊,有多少美的事物,是放牧牛羊的人,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是天真活潑的姑娘,是踏著牧歌的小伙子?……學生徜徉神游于這個廣闊的空間,領略這首詩的神韻妙境。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弊”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必須有效利用取得最佳效果,恰當使用,不能畫蛇添足,產(chǎn)生不良效果。
1、阻礙師生情感的互動
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激活思維,形成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多媒體技術讓語文課充滿人性的特點蕩然無存。例如講述《蘇州園林》時,多媒體技術演示有關園林的圖片,教師忙于讓學生觀察,講臺上認真地操作,一遍遍地演示,忽略了學生的存在;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忽視了教師的存在,師生之間情感交流蕩然無存。結果是教師與學生處于“目中無人”的境界,師生“對話”被冷冰冰的多媒體技術取代。
2、造成思維的單一化
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內容是教師選的,使用的素材是教師搜集的,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個“籠子”,然后就是要花時間把學生一步步引入“籠子”,學生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行為主宰課堂的一切,學生的思維是被動的。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移情、激趣,傳統(tǒng)的教學朗讀,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復現(xiàn)等都難以讓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技術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滲透到學生心里,讓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教師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去模仿,讓學生學得惟妙惟肖,那就形成了思維的單一化。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難道一句話一段文字只有一種讀法嗎?顯然不是。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是輔助教學、服務教學的一種手段,有著巨大的魅力。一定把握好,決不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掌握要領,深思熟慮,確定一節(jié)課哪一環(huán)節(jié)需要使用,哪些環(huán)節(jié)不需要使用,切記不可簡單地堆砌、濫用。不能為趕時髦而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