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鵬
一、編寫導學案的意義
“導學案”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的有學習目標、內容、流程的課堂活動方案,是師生共同學習,同步操作的學習文本。通過“導學”這一手段,使學生能夠在導學案的引導之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鞏固訓練等環(huán)節(jié)的調控,充分發(fā)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導學案的編寫
(一)編寫基本原則
1.主體性。導學案設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注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導學性。導學案的編寫要突出體現“導學”,重在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一味做練習,要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的設置,階梯式學習內容的呈現和有序的學習步驟的安排,引導、鼓勵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質和能力。
3.探究性。使用導學案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導學案的編制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要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來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知識的分析、歸納、運用能力。因此,導學案要力求做到“導學簡單化,問題探究化”。
問題的設計是導學案的關鍵,怎樣設計呢?
(1)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2)問題應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并思考;
(3)避免問題簡單化,避免學生照課本填空,對號入座。
4.層次性。在編寫導學案時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不同層次學生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二)編寫要求
1.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介質,無論是導學案的編寫還是學生的學習都離不開課本。因此,編前必須深入閱讀文本,鉆研教材,深刻領會編者意圖。
2.對導學案的設計,要從教材的編排原則和知識系統出發(fā),對教材和教參資料以及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合理處理好教材,挖掘好教材。盡量做到設計重點突出,問題能引發(fā)學生興趣,達到啟發(fā)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3.導學案的編寫要充分發(fā)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經歷個備—群備—再生成的流程。當周備下周的導學案,每課一案,先由主備人“個備”,然后返回備課組“群議”,主備人再根據大家的建議進行“修訂”,然后分給相關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再根據自己班級學生實際進行再生成。
4.導學案的編寫要圍繞單元教學要求和課后練習,每課設置有適宜的學習目標。整個導學案必須以學習目標為中心,緊扣學習目標的落實來設置學習問題和學習過程。目標定什么,就學什么,練什么,測什么。
5.導學案所涉及的課堂內容,要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
現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狀上升。探究或學習的內容要清晰明了,不能含糊不清。
6.導學案的編寫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即把知識轉化為導學問題、探究問題,把問題按階梯式由易到難呈現出來。通常第一層次為“識記類”,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后迅速解決;第二層次為“理解類”,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第三層次為“應用類”,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能解決實際問題;第四層次為“拓展類”,要求學生能把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7.每個導學案的份量要適宜,不要過簡,也不要過于繁雜,重實效。
(三)導學案的基本框架
1.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調控功能。目標的制定既要恰當,符合文本教學要求和課標要求及學生學習實際,也要簡單、明了,具有可檢測性,使本課內容的練習檢測題能夠與之相對應。
學習目標設置的基本要求:
(1)每課數量以2—3個為宜,不能太多;
(2)內容一般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
(3)目標內容應明確具體,簡潔易懂、而且可操作、能達成。
(4)學習目標定位既不能過低,使學生達不到基本的學習要求,又不能過高,造成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也難達到。
2.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是導學案的核心,要體現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
學習內容應立足教材注重基礎。設計的問題要注意漸進性,指導性,趣味性,挑戰(zhàn)性。同時編寫的學習內容應力求在30內分鐘完成,充分體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課堂上應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注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3.檢測落實
緊扣學習目標,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題型要靈活多樣,量要適中,不能太多,以5分鐘左右的題量為宜。
4.教后反思,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思考:
(1)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情況;
(2)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熱情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參與的度;
(3)對學生的指導、點撥是否到位。
(4)需要改進的地方及措施。
三、導學案的使用
1.課前發(fā)放,學生自學教材,完成導學案中的基礎部分的有關問題,及時裝訂整理。
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導學案,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如,怎樣閱讀文本,怎樣精讀,解答問題應從哪些方面著手等,讓學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
2.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課堂導學時,對導學案中的內容
處理要恰當,簡單、易懂的要一帶而過,而重點、難點的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當出現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加以點撥,幫助學生解決。要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讓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規(guī)律讓學生尋找歸納,教師當好導演的角色。
3.使用導學案,課堂上要隨時把握學情,進行靈活調控,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堅決不講,教師只講學生的疑點,引導學生總結規(guī)律、提煉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講解和指導,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訓練時間。對學生爭議較大、比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辯論,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4.老師要要求學生課堂上注意做好學習筆記,每學完一課后,要及時歸納總結導學案,以便今后復習。
5.在導學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班級所有的學生都按時完成所有的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