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如昌
摘要:體育課程能夠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并學習相關體育知識與技能,同時能夠保護學生身心發(fā)展健康。然而掌握一定運動技能是保證其健康的前提,因此在現如今的體育課堂中教師應將運動技能作為教學重點,本文針對小學體育教育中運動技能的把握展開研究,以期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有所提升。
關鍵詞:小學;體育;運動技能
當前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而運動技能是培養(yǎng)身體素質的良好開端,加強體育教育中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能夠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培養(yǎng)其對體育的興趣,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另一方面,加強運動技能培養(yǎng)也是塑造符合新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培養(yǎng)新一代青少年茁壯成長。
一、小學體育現狀
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還存在很大一部分校園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仍以一些較為簡單的游戲或活動進行教學,甚至部分學校每到體育課教師便自行改為數學、語文等其它課程,體育課在其校園內形同虛設,未能進行深入的開發(fā)與探討,無實質性教育意義可言。導致小學體育教學一度陷入僵局,沒有任何收獲,也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的態(tài)度以及觀念受到嚴重影響,致使學生嚴重缺乏鍛煉,身體素質欠佳,缺乏對課程的熱愛程度甚至每逢體育課學生想方設法變成“自由活動”。基于此現象加強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技能培養(yǎng)是轉變當前現象的重要舉措。
二、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于教師而言,體育課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課節(jié),并沒有很重要。然而,小學生處在成長發(fā)展階段,需要全方位培養(yǎng)才能促使其成長為綜合素質的人才。加強體育教學是對學生長遠發(fā)展的重視,是塑造學生的契機。在體育鍛煉中能夠促使學生養(yǎng)成樂觀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其健康的體魄,充滿陽光與正能量的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1]。每當體育鍛煉后,能夠加速學生血液循環(huán)與代謝,促進骨骼發(fā)育與成長,增加肺活量并鍛煉學生呼吸系統(tǒng)的健康發(fā)展。另外,能夠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加強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在團隊運動過程中增強同伴之間的協(xié)作能力。總而言之體育鍛煉是保持清醒的頭腦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是保證學生健康體魄的重要舉措。
三、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把握具體應用
(一)降低難度、樹立信心
小學生身體發(fā)展尚未完善,在運動技能的把握中應適當降低難度,控制在小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進而增強學生自信心。在傳統(tǒng)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每次課程開始時都會組織學生繞著操場跑一圈或幾圈,同時運動技能常常稍微超出學生接受能力范圍,或完全沒有體育技能存在的兩種極端現象,導致學生內心深處對體育常常存在抵觸感,不敢去上體育課。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體能差別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有差別對待,不同的教學方式收獲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適當降低體育技能難度,教學內容遵循人性化原則,運動技能訓練中注意個體差別并具有科學性、趣味性。
例如:在籃球教育中,部分小學生身體發(fā)育尚未完成致使其身體素質較差,個頭稍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體能較好的學生分為一組、體能稍差的學生分為一組,有差別進行技能訓練,注意跑、跳、搶、防等技能要領的訓練,對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后再深入練習,通過降低難度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與熱情。
(二)靈活多樣教學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即活潑、好動、好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并輔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增強課堂趣味性,遵循靈活教學原則。通過游戲、合作、競賽等方式營造歡樂的學習氛圍。以此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積極調動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2]。增強學生自我獨立性,確保學生在技能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不受威脅,根據自我興趣以及特點自主選擇接受技能訓練的程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運動技能把握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興趣,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空間。在技能教學中,通過一定手段增強學生對體育的理解,根據小學生心理所想計劃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體育技能學習的積極性。
以小學武術教學為例,小學生受到傷害時通常都會有大人保護,因此在學生視角里武術學習幾乎沒有意義可言,也沒有實際的運用價值,因此對其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針對類似的想法計劃教學內容,如以圖像、視頻等方式告訴學生武術的魅力,以及學習武術不僅能夠防身還能夠強身健體增強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再如:教師在課前通過視頻軟件播放《灌籃高手》等動漫,里面陽光帥氣的男主角以及漂亮的女主角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籃球的興趣,而在觀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其中基本技能要點進行講解,以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增強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對籃球技能學習的熱情。完成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的分解學習步驟,最終達到運動技能學習的目標。
(三)分階段教學、把握體育技能訓練
運動技能學習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在長期的訓練中收獲成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謹慎把握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強度,將其控制在學生體能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運動講究訓練密度以及強度,因此立足于課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保證技能學習效率并合理延長體育課程。通過開展課中實踐課程并組織校內比賽增強運動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受到身體素質的限制,教師應將體育技能分階段教學,并輔助一定的體育器材,合理開發(fā)現有教學資源,因地制宜。同時,充分利用教師特長使學生掌握幾種體育技能進而促進其身體素質的提高,在日后的訓練中逐漸強化,循序漸進。
例如:以常見體育課教學內容——“跑步”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肺功能以及其他器官有所成熟,教師由原來的每節(jié)課跑半圈逐漸增加到一圈、再增加到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不應一開始就迫使學生超出體能范圍外,每次體育課下來并沒有感受到神清氣爽反而特別疲憊。這有違運動教學的初衷,并會使學生產生反感情緒,不利于體育教育中的技能教學。
四、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生因其身體發(fā)育的自身特點,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把握技能教學,在培養(yǎng)其興趣的基礎上循序漸進誘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枯燥、疲憊特點。合理進行運動技能培訓與鍛煉,進而增強學生運動技術的掌握,增強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謝麗婷.試論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把握[J].考試周刊,2018(03):118.
[2]李璟.小學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把握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3(38):387-388.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博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