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書嶠
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這部教材在教材板塊設置、結構體系、選文內容編排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特別是能夠主動適應教育理念轉變,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如何將這個教育目標有機滲透在教學實踐中,這是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試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和兒童實際出發(fā),淺談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
一、 培養(yǎng)兒童自我認知能力,把握“立德樹人”第一步。
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孩子學習掌握語言這門工具,還應該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思考是不是真的培養(yǎng)人、怎么培養(yǎng)人。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角度來說,首先讓孩子能夠對自身有一定認識便是“樹人”的第一步。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理解能力和對事物認知能力尚弱,需要成人引導。部編本教材正文以“我是中國人”開篇,以天安門、五星紅旗這樣具有國家代表性的事物從國籍上為兒童建立自我認知概念。首頁所展示的兩幅五十六個民族兒童的圖片、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不僅讓孩子直觀感受到多民族的文化習俗,也讓孩子對“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在國家、民族這些概念形成的基礎上,教材第三頁才讓兒童進入“我是小學生”的角色中來,并用《上學歌》帶孩子了解上學的要求和意義。進而在教材第四頁提出“我愛學語文”這一學習興趣,并以配圖使兒童知道語文學習的內容。
部編本教材以家國理念開篇,從國家、民族層面到個人層面,在身份認知上層層推進,幫助兒童解讀其“身份”的多重內涵,為兒童構建一個完整的自我認知系統(tǒng)。雖然兒童的認知所得可能是模糊的,但教材為孩子邁出正確認知自我的第一步提供了關鍵性指引。
二、 夯實兒童語言建構基礎,打好“立德樹人”教育基礎。
習得語言知識,正確地表達思想情感是“立德樹人”的必要途徑。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積累和整合,幫助學生形成語感,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為“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打好基礎。
(一) 明晰兒童語言結構,從生活經(jīng)驗逆向突破。
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改變了以往入學首先學拼音的方式,而是將拼音安排在識字單元之后。對于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漢字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認漢字、說漢語的頻率遠高于對漢語拼音的接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前期識字教學,引導學生借助常用詞語,根據(jù)漢字的讀音,嘗試逆向拼讀,有效突破拼讀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共要求認識300個字,書寫100個字,更強調“多識少寫”。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以先理解,再識記的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將生活融入課堂,培養(yǎng)兒童語言表達興趣。
(二) 遵循兒童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以兒童視角互動教學。
部編本教材在語言選擇上更接近兒童,質樸、本真、活潑。如拼音教學《g、k、h》這一課,用“說”代替“讀”,模擬自然界的聲音,如溪流嘩嘩、雨點沙沙、鴿子咕咕,一系列形象貼切的疊詞既符合兒童說話和思維的特點,又淺顯生動,容易理解,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一年級入學兒童,年齡較小,好動、愛玩是他們的天性。部編本教材中利用這一特點,出現(xiàn)了看圖猜字的練習,在《小蝸?!愤@篇課文的課后練習中,要求孩子對照課后四幅圖,猜出圖上文字的讀音。教師以先出示圖畫,再出示生字的方式,以小組互動,運用“猜一猜、比一比”的游戲教學與學生互動。
同時部編本教材選文上貼近兒童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更加注重從兒童的視角去看待世界,表現(xiàn)兒童交際(口語交際“我交朋友”“我說話”)、兒童的生活(《小書包》)等,讓兒童以自己熟悉的思維方式與語言表達認知成果(《大還是小》《大小多少》)等。
(三) 拓展兒童語言表達情景,指導多種閱讀方式。
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還有一個較明顯的改變便是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梢钥闯霾烤幈窘滩母又匾暥喾N閱讀方法的教學。那么,在新教材背景下如何引導一年級學生學習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呢?
如第四課《四季》的課后習題: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仿照課文說一說。主要是通過這個練習,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帶著問題讀書,尤其是仿照課文這個要求,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還要有能提取句式,總結方法的能力。
再如《大小多少》用圖畫中事物的鮮明對比,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青蛙寫詩》《小蝸牛》像繪本式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圖畫猜讀課文,理解課文、復述故事等,拓展兒童語言的表達。
教師只有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兒童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為“立德樹人”這一目標服務。
三、 提升兒童思維發(fā)展水平,有機滲透核心價值取向。
要想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以德樹人”的價值目標,應通過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鍛煉學生思維水平的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一) 雙線組織引領,以“點”及“線”滲透。
部編版新教材的編寫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每個單元的課文大致能體現(xiàn)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人文線索。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的練習系統(tǒng)之中,為教師教學提供線索和抓手。[2 ]教師教學實踐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單元順序來安排教學。在每篇課文和單元后面,要結合思考練習題、語文園地(包括:趣味識字、字詞句運用、展示臺、日積月累、書寫提示)將語文知識和人文主題融合,有機滲透價值取向。
(二) 設置綜合性學習任務,以思維發(fā)展為著力點確立價值導向。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設置綜合性的學習任務來提高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部編本教材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非常豐富。譬如,在識字教學上,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一定要設計整合性的活動,幫助孩子建立對祖國文字的興趣。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來讓孩子關注自然的美、自身的美、文化的美,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也是提升兒童審美的能力。在人文這個條線上,可以通過開展活動的方式來進行,讓孩子的群體參與中達到熱愛祖國的江山的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僅對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提升有利,更是確立“以德樹人”價值導向的必要路徑。
四、 落實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將“立德樹人”蘊含于文化教學之中。
部編本教材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融入自然滲透”的基本思路,采用的是將文化知識集中編排與分散滲透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增加蒙學內容:《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對韻歌》《畫》……這些識字內容雖簡單,但卻蘊含著古人對于人生的思考,對事物的審美,蘊含著中華文化濃濃的韻味。除此之外,課文插圖采用窗花、水墨畫、國畫、京劇臉譜等形式,更是將中華古典文化的意境和中國味融入文本。
如何將“立德樹人”這一目標蘊含于文化教學之中呢?筆者認為:首先,教師自身應意識到語文課程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認識到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課程的固有使命,教師應該中華文化素養(yǎng)方面提升自我。
其次,課堂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同時也要彰顯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再者,弘揚悠久的中華文化,是對學生開展良好道德教育的素材。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了解,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立其身,繼而“立德”。
最后,可以輔以精心設計的語文實踐活動,分散滲透,使學生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實踐,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1] 陳超勁.重視兒童本位的回歸——芻評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語文知識.2017,(6)
[2] 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丁家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