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樂團中唯一在世界五大洲留下音樂足跡的專業(yè)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廣交”)在中英兩國建交45周年之際,于5月中旬成功完成了訪問意大利的演出及首次英國巡演,以獨特的方式為建團60周年“慶生”。
這也是廣交的第15次國際巡演、第6次歐洲巡演。身居嶺南大地的廣交,藝術視野卻絕不局限于廣東乃至中國。這支樂團近年來藝術水準上取得了長足進步,深受國內外古典音樂界的普遍肯定和贊許,被譽為一支“擁有深厚修養(yǎng)與明亮、積極的聲音”的優(yōu)秀樂團。
此次巡演期間,廣交演奏的除了西方交響音樂佳作,更不乏葉小綱《廣東音樂組曲》以及《彩云追月》《春郊試馬》這樣的中國音樂,大提琴、笙與樂隊雙協(xié)奏曲《度》更是廣交近年來委約創(chuàng)作的成功典范之一?!跋蚴澜缰v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交響音樂的瑰麗神采和嶺南大地的迷人風貌?!边@是自成立以來,廣交在對外文化傳播上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是樂團成員們共同的夢想。
近千名意大利觀眾盛裝出席
景煥這次來到意大利,真有點“回家”的感覺。
作為國內指揮界的“新星”,也是為數不多的女指揮家,景煥目前正擔任廣交駐團指揮和廣州學生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2015年,她曾帶領100多位廣州熱愛交響樂的學生前往德國柏林,參與“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jié)”。
而這一次,她帶著廣交110名樂手的宏大樂隊編制,來到了意大利古城貝加莫。去年,她正式在這里以高票當選了國際青年音樂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再一次重返這座城市。開啟廣交此次歐洲巡演的第一縷弦音,自然別具意義。
5月當地正在舉辦歐洲頗具盛名的“布雷西亞一貝加莫國際鋼琴節(jié)”。世界各地的古典大腕云集,城中四處可見對音樂節(jié)的宣傳,廣交此次也在受邀之列,樂團的海報頗為顯眼。
而廣交的音樂會門票在演出前已經全場售罄,當晚更有近千名觀眾盛裝出席,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在已有250年歷史的布雷西亞大劇院內,廣交演奏了布里頓的四首《海之間奏曲》、門德爾松的《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以及葉小綱的《廣東音樂組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等中外交響名曲。
繼布雷西亞和貝加莫兩場演出之后,景煥還和廣交音樂總監(jiān)余隆分別執(zhí)棒,并攜手大提琴家王健、笙演奏家賈磊,在倫敦、曼徹斯特和伯明翰奏響了樂團第一次英倫之行的悠揚旋律。
截至發(fā)稿時,廣交是中英兩國建交45周年之際唯一到訪英國的中國樂團。除了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攜夫人出席,世界音樂大師馬勒的孫女瑪麗娜·馬勒也專程前來捧場。這支樂團為何會獲得國際音樂大師潘德列斯基“中國最好的樂團之一”的贊譽?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帶著這樣的疑問,多位英國古典音樂演藝經紀公司的負責人也慕名趕來觀摩演出。
令人欣喜的是,“挑剔”的英國聽眾領略到了這支中國樂隊的迷人之處。演出結束后,現(xiàn)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少英國演藝經紀公司負責人已經向廣交發(fā)出邀約。
英國樂迷為“廣東聲音”點贊
每次國際巡演,廣交演奏的中國曲目都會給觀眾帶去驚喜。
例如這次英國巡演期間,樂團特別準備了一首大提琴、笙與樂隊雙協(xié)奏曲《度》。這部作品取材于《大唐西域記》,分為“相”“喜”“悟”3個樂章,從不同角度演繹了玄奘求真的艱難與堅韌。廣交團長陳擎說,這首樂曲結合了中國民族樂器笙和西方樂器的代表大提琴,本身就有文化交融的內涵,本次巡演在英國演繹這首作品,也契合了“一帶一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主題。
作曲家葉小綱的《廣東音樂組曲》更是成為演出后當地觀眾津津樂道的焦點。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珠三角的廣東音樂,以交響樂的形式把廣東音樂旋律流暢優(yōu)美、節(jié)奏活潑歡快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據樂手們回憶,演出結束后不少觀眾向他們豎起大拇指,表示對“廣東聲音”點贊。
如今,通過世界知名音樂節(jié)的平臺,越來越多的中國音樂正在被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2014年,廣交赴澳大利亞巡演時,演奏了一曲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粱山伯與祝英臺》就曾大放異彩。
事實上,在當下這支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樂手隊伍中,不少人并非廣東人,更有外籍樂手加盟,一些樂手一開始在廣東文化、廣東音樂面前,也曾感到“水土不服”。
為此,廣交此前曾舉行過“交響樂、樂廣州”的快閃活動。當時,樂團讓所有樂手走出音樂廳、走上街頭、深入民間,來到陳家祠、荔枝灣等最具廣州特色的地點,從“衣食住行”感受最地道的廣州生活,并從中感悟交響樂與嶺南建筑、廣東音樂“五架頭”等地方文化之間的“共鳴”。
一位樂手告訴記者:“雖然我們向觀眾展示的是西方音樂的演奏技巧,但在我們的音樂當中也留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烙印和細膩情感。演出結束后,英國的觀眾掌聲告訴我們,他們的確感受到了!”
讓“中國詩詞”隨音符走向世界
此次廣交歐洲巡演不僅為中意、中英文化藝術交流互鑒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圓滿地為建團60周年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在這樣一個關鍵節(jié)點,這支職業(yè)樂團未來的發(fā)展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廣交此次歐洲巡演的最后一場音樂會,由音樂總監(jiān)余隆執(zhí)棒,于當地時間5月16日晚在伯明翰舉行。十年前,廣州與伯明翰結為姐妹城市,今年又適逢伯明翰音樂廳建廳25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國名曲《良宵》的奏響,顯得意味深長。
對于很多國外觀眾而言,中國音樂“很新鮮、很神秘”。此前,有“活著的貝多芬”之稱的克里斯托夫·潘德烈斯基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在西方國家,大家對中國的音樂作品和作曲家還不是很了解,最好的做法是由中國最優(yōu)秀的樂團帶著中國最好的音樂,多在世界舞臺表演,把這些美妙的中國作品帶給全世界的觀眾。”
在“老潘”眼中,廣交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交響樂團之一”。為此,他還特別為廣交創(chuàng)作了一部以中國詩詞為歌詞藍本的交響聲樂套曲《中國組曲》(暫名)。該作品已定于今年9月在廣交2017-2018年音樂季開幕式音樂會上作世界首演。
今年以來,中華詩詞的魅力不僅刷新了電視收視率新高,也在熒屏內外掀起了一股誦讀傳統(tǒng)詩詞經典的熱潮。實際上,外國人當中的詩詞粉也不少,潘德烈斯基就是其中一位。
據潘德烈斯基介紹,創(chuàng)作《中國組曲》源自他在閱讀德文版中國傳統(tǒng)詩詞時獲得的靈感,他將以交響聲樂套曲的方式,呈現(xiàn)“夜景”“聞笛”“月夜”等唯美的詩詞意境。
廣州交響樂團團長陳擎表示,通過這套《中國》組曲,大眾不僅有機會感受到一個國際音樂大家對中國詩歌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和中國人民的友誼,更重要的是,廣交將通過與潘德烈斯基這樣的大師攜手。將蘊含在音符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頻繁、更暢通地展現(xiàn)給世界各地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