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粉玲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校的教育理念甚至到實踐教學過程有了全新的改變,這種改革是課程文化的創(chuàng)新,包括課程理念以及實踐等各方面的改革。伴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高中歷史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互動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為高中教學添加了生機,于此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改對廣大教師來說,改變傳統(tǒng)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教學改革的洪流已不可阻擋。由此許多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互動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由于其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解決一些問題,成為了課堂和知識的主人,使其大受推廣。課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相信沒有一種適用于所有課程的控制模式,高中歷史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是融知識、用心指導和適當監(jiān)控,同時也需要學生會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勤于創(chuàng)新和用于自律。
一、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模式現(xiàn)存問題
(一)傳統(tǒng)落后的教育理念羈絆了高中歷史教學
教師一直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滔滔不絕的向學生講授知識點,已經在高中教學中根深蒂固。照本宣科的模式嚴重降低了歷史教學的質量,降低了歷史的趣味性,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去學習,不能把所學知識聯(lián)合實際。
(二)歷史教學的氣氛和學習氣氛不夠
眾所周知,歷史在高中教育中,一直被視為副科。其分數(shù)在高考中的比重比較少,造成了學生對待歷史的關注度比較小,缺乏了解歷史的興趣,導致歷史學習氛圍極低。
(三)學生本身對待歷史的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在父母和老師的思維貫徹下,學生認為歷史只在課堂上聽講就足夠了,布置的作業(yè)往往都是草草了事,私底下更不會花時間去了解和研究歷史。
二、互動型課堂教學帶來的改變
(一)轉變教學觀念
在互動型課堂教學中,教師由教學的主體變成了輔助者,而學生則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教師對教材進行細致的深挖,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確定互動教學的形式,促使在互動課堂教學中掌握知識。如《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某歷史老師在講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讓學生自己總結兩次工業(yè)革命的背景,主體,影響,教師最后進行總體概括和論述,充分調動了學生自己的思考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二)情境教學
由于歷史與學生生活年代相差甚遠,歷史的學習完全來自于教材,這樣對學生來說太過片面,不夠立體和形象。教師可以根據(j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某歷史老師在講解高中歷史教材《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帶領學生去博物館近距離觀察古代農業(yè)的器具,了解和觀察不同年代所使用的不同工具,加強學生的印象,增強立體感。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其在教育領域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增加,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漫長的時間以及繁多的人物和事件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是重難點,這也加大了學習歷史的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加深學生對歷史事實的印象,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并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相互聯(lián)系。例如:某歷史老師在講解高中歷史教材《抗日戰(zhàn)爭》時,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起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到當時祖國所受到的屈辱,該歷史老師播放了紀錄片《大抗戰(zhàn)》,還原當時的情景,讓學生對這一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利用互動型課堂模式,學生講解對這場戰(zhàn)爭的看法和觀點,集體討論,最后老師總結在新時代,我們縱然要勿忘國恥,但是也要注意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恐怖主義和武力威脅是全世界人民應該提防和反對的,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及更客觀的看待歷史問題。
三、互動型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模式的沖擊
馬克思唯物主義發(fā)展論的角度來說,新事物的產生必然受到舊事物的制約?;有偷慕虒W模式的發(fā)展也要經歷這一過程。在我國教育中,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主流,互動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作為新生的理念,在面對慣性的僵硬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要想發(fā)展成為教育體制中的主流要不斷沖擊[3]。
(二)教師教學工作的僵化
對于教學工作者而言,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對其教學方式的一種考驗,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但是對于很大一部分教學工作者而言,他們更注重長期進行教育工作所積累到的經驗,他們已經習慣自己的教學方式,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很難撼動他們的觀念,在互動型課堂模式中,學生成為了主體,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學生的參與,老師更多的扮演著拋磚引玉的作用,許多老師為了課堂的紀律和自身的形象,不愿意與學生打成一片,對于學生的質疑毫不在意甚至惱羞成怒,這都使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進行。
(三)缺乏推廣的硬條件和軟條件
互動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優(yōu)點多多,但是也是在互聯(lián)網急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需要過硬的現(xiàn)代設備的支撐來輔助其發(fā)揮更好的作用。對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來說,其關鍵點在于信息的傳播和應用上,這樣能方便知識的立體和形象,不再是形而上的抽象形式。但是許多教學地區(qū)的硬件設施根本沒辦法滿足,再加上我國現(xiàn)有的教學體系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大背景下,分數(shù)和成績才是考核的主要標準,知識的掌握度并不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中,所以,互動型課堂模式在現(xiàn)有條件下得不到更廣泛的推廣以及應用。
四、結語
在歷史教學中,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是絕對的主導,也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認知度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并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才會實現(xiàn)結構的最優(yōu)化,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有驼n堂模式雖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是對于傳統(tǒng)的老師“一言堂”的模式來說,不僅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解放了學生的思想,課堂再也不是旁觀者,自己才是知識的貫穿者。同時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更深刻和容易理解,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時間和繁多的人物,這對于以后的教育體制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分析[J].考試周刊,2015,(91).
[2]楊帆.高中歷史教學提問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14.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