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娜
摘要:本文以大學本性論為視角,基于人的精神生命理論,運用文獻分析法,對大學的本性與個性問題進行探討。認為:在建設“雙一流”的進程中,高校應守住大學應有的本性并努力發(fā)掘大學個性特色,而非盲目上馬失去本性。
關鍵詞:大學本性;大學個性;一流大學
On the nature of University
Wen/Fan Lina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BSTRACT:“This thesis in the view of universitys natural instincts, rely on the theory of spiritual life, use the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explore the proposition of universitys natural instincts and specific character. Draw one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op-ranking”, universities should stick to their natural instincts, and strive to excavate the specific character, do not to commence right now.
KEY WORDS:Universitys natural instincts; Universitys specific character; University of top-ranking
就大學本身而言,沒有哪一所大學不想成為一流大學甚至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學是由人創(chuàng)建的,她必定內含有人之本性、人之精神、人之氣魄?!按髮W最寶貴的是保護自己的心智良知,守衛(wèi)和發(fā)展自己的獨立個性,以鉆研學術和探索真理為己任,并以此貢獻于社會。其根基在心智良知,
在自己的精神生命。”[1]
一、大學之本性
大學之本性有別于基礎教育,更有別于社會其它組織機構之本性。大學本性是一種最原始的精神,簡言之,即求知精神和自由精神。這里的求知是求真知、求深知,這里的自由是學術自由、自由學術。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哪怕是單科性、專科型的學院亦不能失去大學之本性,否則何以稱之為大學?更無從談一流大學了。高等教育的產生便是源于對求知和自由的追求。[2]隨著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無論是綜合型、研究性大學,還是單科性、??菩偷膶W院,大學的本性卻還一直保持,對求知與自由的追求從未泯滅,而求知加自由恰是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先決條件,大學有了求真知、求深知的原始沖動加之自由的學術氛圍以及學術的自由探索,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便會孕育而生。大學有了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便具備了成為一流大學的條件,一流大學要確保其質量的一流,其實質就是要保證大學的本性不變。
原哈佛大學校長博克認為:當今世界對高等教育的依賴程度之高,以至于倘若大學質量下降勢必會給公共福利事業(yè)造成嚴重危害。[3]眾所周知大學的基本功能:教學、科研、社會(區(qū))服務,脫離了這些就不像是大學,至少不像是完整意義上的大學,而大學卻并非附屬于社會,大學只是樂意服務于社會、貢獻于社會,這服務、這貢獻同樣是大學之本性。大學功能說卻也為大學無端地套上了枷鎖,大學本無必要功能而有必要固守本性,即求深知高知的、求獨立自由的、求創(chuàng)造奉獻的。從古老的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到洪堡大學、柏林大學,再到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達特茅斯學院等。這些大學無不秉持自我本性,無不屬于世界一流,無不為世人所欽佩。從精神生命論的角度講,人的本性是求良知、求通達、求遠見、求自由、求奉獻、求自我實現(xiàn)的,在某種程度上與大學之本性是高度契合的。大學終是要以人為本的,人是有精神生命的,大學亦有。大學的精神生命之說并非空穴來風。“生命論哲學更有力地揭示高等教育的本性。高等教育代表著生命的更強活力?!盵4]人有求知的本性和向往自由的天性,這不可否認,教育亦有育人求知、教人獲得自由之義務,而高等教育則促進人向更深層次、更高階段發(fā)展并獲得更廣泛的自由,在這一過程中大學本身就是求知之地、自由之園。大學之本性乃人之本性,一流大學之本性乃大學之本性。一流大學之所以一流,其原因之一便是她從未離開過大學的本性。
二、大學之本性與大學之個性相得益彰
“大學更關注個性,關注相異性。只要大學的本性不失。它就會關注。”[5]本性對于大學而言是實然的、固有的、應遵循的;個性對于大學而言是應然的、潛藏的、應追求的。當大學擁有天然的本性時,她會自覺地追尋自身之個性、優(yōu)勢和與眾不同之特色。就好比一個人,當他處于求知和自由的狀態(tài)時,他一定向往著自己的卓越和創(chuàng)新,換句話說當這個人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精神飽滿時,他定會竭盡全力的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大學孜孜不倦地培養(yǎng)人的求知、自由、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的是人更完善、更自由地發(fā)展。這既是大學之本性又是大學之個性。因為大學所培養(yǎng)的人是獨立的個體、自由的個體同時又是千姿百態(tài)的個體,而這些大學也是相對獨立、自由、千姿百態(tài)的大學。生物的活力其表現(xiàn)便是多樣性。[6]大學如此完美地將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融合,使得在大學里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和從事學習研究的學生都具備了某種本性和個性的協(xié)調與融合。這種融合中本性是學術本性、自由本性;個性是學術個性、自由個性??梢钥吹匠钟姓握摵驼J識論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的布魯貝克給予學術自由高度的重視,稱其為要塞且堅決不能放棄的要塞。[7]學術個性則為學術自由增添活力,使學術生命之泉涌動不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典型,其價值如今得到海內外學者認同。[8]想必其自由講學和學術爭鳴之風尚是最令世人津津樂道的。這自由講學便是書院作為高等學府之本性,而學術爭鳴便是作為個性之所存了。這樣的融合使得書院一度享有盛譽,且書院注重藏書、出版以及學生自修研究、質疑問難的教學特點,為歐洲中世紀大學所不及。[9]
三、獨一無二的本性與個性之作
如果說得更嚴肅些,大學之本性與大學之個性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什么機構能擔當起大學的職能,沒有什么機構能夠占據(jù)這個大學已長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響的位置?!盵10]盡管大學之功能說并非大學之本性,“大學功能并不是為社會規(guī)定和推行嚴格意義上的道德和政治標準,沒有誰讓大學承擔這個角色”[11]但至少大學愿意這樣做,愿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清晰的腳印和為求得真知、深知不斷奉獻的大學智慧,為人乃至整個人類的不斷進步嘔心瀝血。這是大學之本性與個性的唯一性。
四、本性的固守和個性的呼喚
大學的本性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根,沒了根將失去一切生存的可能,更無從說繁茂多姿了。我們要對“根”敬重,要守住“根”。以前我們聽說過“根文化”,不知大學的根文化是否應固守大學之本性?至少大學因其本性而得其名。梅貽琦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盵12]大學堅信大師之本性亦大學之本性,凡大師者必定是求深知、求自由的。另者,還應有求學、求自由、求創(chuàng)造的學子,他們在固守自我本求的同時遵循著大學的本性,大學因其不失本色而流芳百世,即使政權更迭、時過境遷,大學仍屹立于她所摯愛的這片熱土,如同母親般哺育著求知、求自由的人們并別無所求地奉獻著自己。大學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不斷地尋求自我覺醒、自我解放、自我突破,非千篇一律而千姿百態(tài)。建設一流大學定要實現(xiàn)這樣的覺醒、解放和突破;定要燃起對大學之個性的呼喚;定要追尋大學兒時那原汁原味不曾磨滅的夢想。就在那里,學生可以自由發(fā)展個性與才智,而不必訓練成同樣的模子,試圖長成或裝扮同樣的軀體,千人一面,一個腦袋,沒有個性。
五、守住本分、不忘初心、不懼未來、不枉夢想
大學守本分、持本性乃天經(jīng)地義。守的是大學分內應做的事——育人、科研和服務;持的是大學應有的天性——求深知、求自由、求創(chuàng)新。大學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大學應以育人為本、以立德樹人為軸,以為人更高深、更全面、更自由的發(fā)展為己任。大學不恐世事、不懼未來,相對獨立于而又服務貢獻于社會。一流的大學是常青的、永恒的和非權利性的,也非平庸的、淺薄的。大學依然心懷夢想和希望,心懷的是每個求學者的夢想,懷揣著的是民族的希望。
大學之本性亦人之本性,一流大學之本性亦大學之本性。求知和自由是人之本性,求真知、求深知、求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大學之本性。要守大學之本性,揚大學之個性方才是建設一流大學之基石。
參考文獻
[1] 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通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
[2] 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通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6.
[3] 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
[4] 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通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
[5] 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通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
[6] 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通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5.
[7] 約翰.S.布魯貝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0.
[8] 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7.
[9] 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0.
[10] 約翰.S.布魯貝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6.
[11] 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8.
[12] 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