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東坡肉
蘇軾,號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yī)學(xué)、考古、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并對膳食、烹飪亦頗有研究,可謂知味善嘗,既會吃,又會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xué)家和美食家。以其別號東坡命名的菜點很多,且流傳有不少的趣聞軼事,其中尤以名肴“東坡肉”的傳說最為廣泛。并以其不凡的來歷,響譽古今。
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受挫,被貶至黃州任協(xié)團練副使。由于貶職,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寬裕。后經(jīng)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黃州城東舊時營防廢地數(shù)十畝,讓他在那里親自帶人開墾耕種。于次年的冬雪天,蘇軾即喬居黃州坡東坡躬耕,在荒地樹林里筑起了一間草房,并在房壁上繪上雪景,名日“東坡雪堂”,因而自號“東坡居士”。在這里除常與人賦詩下棋外,閑暇時便研究起烹飪技術(shù),還親自烹制各式菜肴。經(jīng)常與友人一起吟詩唱酬,煮肉喝酒,借以發(fā)泄政治上失意苦悶。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這一楚鄉(xiāng)湖北特有的傳統(tǒng)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制作始創(chuàng)于黃州。后來,隨著蘇軾的升遷,此菜傳遍大江南北,曾相繼被介紹流傳于蘇、杭等。并受到人民的崇高贊譽。在湖北,乃至在杭州、四川都是上等名菜。據(jù)說在廣東和江浙以及海南島一些地方,也盛行吃“東坡肉”,而云南、大理的少數(shù)民族在結(jié)婚時,還有新娘新郎合吃“東坡肉”的習(xí)俗呢。盛而不衰的“東坡肉”,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寧波湯團缸鴨狗
寧波湯團居江南小吃之冠的特色就在于:湯清光潔,口感佳美,“香甜鮮糯滑”五個字占全了。要是咬開一個小口子,油香會立時流滿嘴,那真是名不虛傳。
浙江省寧波市的開明街“缸鴨狗甜食店”,是寧波湯團的“第一家”。它初建于二十年代,店主江定發(fā),小名阿狗,后來人稱“缸鴨狗”,其生意久盛不衰。民間有贊這家名店的順口溜,十分有趣:“三更四更半夜頭,要吃湯團‘缸鴨狗。一碗下肚不肯走,兩碗三碗發(fā)癮頭。一摸口袋錢不夠,脫下布衫當押頭?!笨梢娖涿麣庵?,真是百吃不厭。建國前,這“缸鴨狗”還因為名氣太大,遭過軍警流氓的砸搶,但現(xiàn)在可謂“因禍得福”吧,名氣反倒傳得更遠了。
寧波湯團之所以歷史悠久,制作精細是根本。優(yōu)質(zhì)精白晚糯米為主料,配黑芝麻、豬板油、白糖、桂花做料,工藝程序更是“一絲不茍”。磨粉、制餡、制丸,連湯入裝碗都十分講究。實行開放政策以后,寧波湯團一舉走向了世界。曾有位回內(nèi)地省親、兼做生意的港商在寧波吃過湯團后,便立即要求定貨外銷。于是精工制作的大批量“速凍寧波湯團”,迅速銷往香港,贏得了在港華人和海外人士的高度贊揚,從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湯團食品大量出口的先例。
臘八粥
漢朝時,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必定要舉行年終臘祭,因此農(nóng)歷的十二月又叫“臘月”或者“蠟月”。在臘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臘八粥”。
對于“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guān)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傳說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嘟山當了和尚以后,學(xué)習(xí)經(jīng)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六年。他學(xué)經(jīng)完畢的時候,正是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說的“釋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據(jù)《因果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因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xué)習(xí)期滿時,已是衣杉襤褸,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一牧牛女子,用缽盂煮牛奶給釋迦牟尼吃,使釋迦牟尼很快恢復(fù)健康。佛教興盛以后,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規(guī)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舍飲食的日子。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后,臘月初八施舍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的習(xí)俗。我國一些佛教寺廟里熬煮“臘八粥”,就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隨著佛教的興盛,臘八粥也流行到民間。有錢人家的臘八粥要用幾十種米豆果料熬成,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窮人也要在這一天用小米紅棗熬一鍋粥應(yīng)應(yīng)時令。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清朝時,皇宮里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后進貢的。
最早的火鍋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fā)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nèi),然后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不過仔細一想,當時并沒有所謂的鹽,也沒有調(diào)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會好吃嗎?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動,只能固定陳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于是,聰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時代,不但發(fā)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
銅與鐵的產(chǎn)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砂鍋,到現(xiàn)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則延伸為權(quán)力的象征了。
涮羊肉的由來
流行最廣的說法,涮羊肉的起源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guān)。
相傳,當年忽必烈統(tǒng)帥大軍南下。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猛想起家鄉(xiāng)的菜肴——清燉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fā)現(xiàn)有敵情。廚師知道他正想吃羊肉,于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迎敵,獲得勝利。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作料,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也有人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fā)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術(shù)赤,拔都是術(shù)赤的兒子。在西部汗國成立之時,拔都接替了術(shù)赤的權(quán)力,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但是吃糧食不抗餓,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發(fā)現(xiàn)大塊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后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很適合于行軍打仗。涮羊肉的銅鍋,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F(xiàn)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鍋子的形狀。據(jù)說《馬可波羅游記》里寫到,他在元大都皇宮里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韓國朋友則把涮羊肉直接說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
另一種說法是涮羊肉來自清宮“千叟宴”。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于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guī)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后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jīng)營?!杜f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于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fēng)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fēng)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