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本文在反思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理論依據(jù),探討值得倡導的課堂教學新理念,嘗試改革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提出了一種較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新聞式教學模式。此模式以一個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在教學中,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使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本文闡述了這種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并提出操作過程中的一些注意點。
關鍵詞:建構(gòu)主義;閱讀教學;主動學習;多向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79-1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場自上而下的改變勢在必行,我們教師能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會學”呢?皮亞杰的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gòu)的方式而獲得。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指導作用,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gòu)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基于這一理論,我們設置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新聞式閱讀教學模式”。
一、“新聞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定義及操作步驟
顧名思義,“新聞式閱讀教學模式”,就是以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展開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以達到課堂教學目標,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簡單可以概括為由教師或?qū)W生召開一個報告會,由學生提問,學生自己回答,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在過程中適時地補充回答、引導,最后仍由學生總結(jié),從而使學生回顧、鞏固知識點的過程。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篇課文,也可以是某個專題,也可以是某個作家專題,小組所有成員參與備課,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預設問題,并且把這些問題的答案盡量組織好,有必要的話可以準備PPT等。小組以外的同學通過事先的預習,在書中寫下自己的問題。其次,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小組同學可以先展示備課成果,下面的同學可以通過傳紙條的方式向臺上的同學提問,再由備課組同學一一回答。一節(jié)課如果就此結(jié)束的話,顯然是放羊吃草,矯枉過正了。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的情況是——備課組同學無法回答下面同學的問題或者是備課組同學和下面的同學產(chǎn)生分歧,僵持不下。這個時候教師就該“粉墨登場”了,適時地從旁協(xié)助與引導,對于有關知識點加以點撥,對于重點、難點加以強調(diào),控制課堂節(jié)奏,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等等,起指導和促進作用,保證課堂教學正常有序地進行,并且讓學生對所有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最后,讓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進行討論,老師適當?shù)奶狳c,以達到鞏固的作用。這樣,由學生自我閱讀——自我理解——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率會大大提高,記憶也會更加深刻。長期以往,學生就會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閱讀模式,而一次次的“新聞發(fā)布會”會讓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閱讀模式——讀什么,怎么讀。
借用這個理念,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我們可以換一種形式——讀書報告會。我們課內(nèi)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并且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以后的閱讀中去。可以由老師推薦一個書目,數(shù)量不要太多,讓學生只有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本去讀。讀完以后,可以按照我們課堂閱讀教學的方法去寫一篇讀書報告,然后全班可以開一個讀書報告會。讓同學們上臺去分享他的讀后感,然后全班選同一本書的同學可以展開小組交流,交流大家的讀書心得。這樣,既可以吸引其他同學某本書的閱讀興趣,也促使同學們之間有了思想火花的碰撞。
二、“新聞式閱讀教學模式”的作用及實施條件
“新聞式閱讀教學模式”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真正做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會了解到一些已有的說法,這些說法促使他們?nèi)ニ伎迹ケ鎰e,而其他同學的提問,更是促使他們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并且,學生會把這種思考的習慣,帶到他的課外閱讀中去。最后,這種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有別于開頭所有的老師連連問,學生被思考的模式,這種“新聞式閱讀教學模式”開啟了師生之間的對話,也開啟了生生之間的對話?,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多向交流較之單向交流和雙向交流有著更明顯的效果,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相互作用和潛能,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在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和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也要具有一定的條件。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前做更充分的備課,以便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作巧妙有效的點撥。另外,在發(fā)布會上,學生會提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問題,可能離題千里,可能腦洞大開,對于這樣的問題和提出這樣的同學,既要委婉又要明確地告訴他的思考有哪些存在的問題。其次,教師在分組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成員的搭配,最好按“好中差”協(xié)調(diào)開來,以強帶弱,這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學生自己的思考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老師是不適合出現(xiàn)的??鬃右舱f“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果教給學生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其他三個方面,就不要再教他了。這和我們的新聞式閱讀教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開啟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自我學習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