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潤欣
摘 要: 面對日益多元化的課程,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和素質教育的倡導下,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中學生的音樂教學成為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課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對音樂課程的態(tài)度和接受能力,其次要解決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 音樂課程 接受音樂鑒賞能力 素質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如何讓學生融入課堂,使學生真正了解音樂。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個人實力對于自身的發(fā)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作用。面對多元人才需求的社會,國家教育部門適時對中學課程進行改革,使音樂課程真正成為一門專業(yè)性、素質性較強的科目,對于學生適應社會變化,培養(yǎng)真正的音樂人才,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中學階段,如何上好音樂課,音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實地調查。實踐出真知,教學要建立在調查的基礎之上。我們通過抽樣調查幾個中學發(fā)現,音樂課程設置與實施仍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我們就調查得出的問題和解決措施談談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提高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并分析影響學生音樂接受的因素。
一、中學音樂課程教學現狀
(一)音樂課程的專業(yè)性太強,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課程與學生基礎不相適應。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學生對音樂的了解不夠,不懂音符與聲調,更不懂得五線譜的應用,沒有基本的音樂常識,這是學生缺乏音樂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基礎能力問題,不能只是想當然地教學。在中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活動中,把學生能夠認識五線譜、懂得音樂的基本聲調作為一個基本的教學目標,不能好高騖遠,不考慮實際情況。從高一開始就要反復強調音樂的識記與練習,適時讓學生在學?,F有的教學器具下練習,并對其掌握情況進行評分。
(二)音樂形式過于單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似乎只是在練習某個特定的歌曲,而教師在課程的選擇上往往選取較簡單的歌曲部分教課,而不涉及其他如音樂鑒賞、演奏、創(chuàng)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創(chuàng)作等模塊,使得學生對于音樂的了解和認識僅僅限制在歌唱部分,不能真正讓學生了解音樂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娛樂性,只是單調機械地了解和重復歌曲,對于音樂教學沒有實質意義的幫助。在音樂教學模塊的選取上,教師應該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以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給學生展示多元化的音樂,在豐富形式的同時,給學生良好的興趣導向和指引,為學生興趣選擇和方向選擇做鋪路。
(三)音樂課程的樂曲不能反映學生的興趣點。除了單一的音樂選擇之外,還存在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音樂樂曲的選擇,過于陳舊傳統(tǒng),沒有跟進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誠然,我們開設課程的目的除了提高學生素質之外,還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是我們不應該拘泥于傳統(tǒng)曲目,而不知道與時俱進,否則將導致學生不能夠很好地融入課程。我們可以選取與學生的時代同步的正能量歌曲進行教學,也可以對于音樂的發(fā)展做階段展示和講解,但不能就著幾首陳舊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地灌輸,這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方法,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留下刻板印象。
(四)音樂課程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在一些學校,音樂課程成為一個虛設的科目,沒有真正的音樂教學,有的則是播放一些沒有經過認真挑選的流行歌曲,有的學校一個月只有一次或者兩個星期只有一次音樂課,這種課程安排,顯然沒有重視音樂課程,而只是把它當作一種休閑和使學生放松的課程,大大降低了音樂課程的嚴肅性。這些學校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沒有做到真正對學生負責,使得一門知識型課程成為一門娛樂的課程。在以后的教學中,音樂教師應當向學校反映類似的問題,合理規(guī)劃音樂課程,最少每周一節(jié)音樂課,從而讓學生有機會學習較為專業(yè)的內容,使音樂課程真正成為有意義的課程。
(五)組織嚴密,學生的自主性較弱。在教學管理活動中,音樂課程無法避免組織嚴密,削弱學生自主性的弊端。在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仍舊被忽視,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也沒有給學生一定的展示機會,這樣很難發(fā)現學生的特長,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被埋沒。因此,我們應當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改變整齊劃一的按部就班的上課模式,教學步驟和課程應隨機變化,不受模式束縛,而不是指定具體的事件進行知識講解,對具體的事件進行簡單操作。在辯護的課程模式中逐步適應新的節(jié)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一定的課堂反轉,促進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學習。
(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練習機會幾乎沒有。我們除分析學校和教師的因素外,還應該注意學生在音樂課程中的態(tài)度和表現。學生對于新課程改革沒有總體的認識,認識和態(tài)度仍舊停留在娛樂的層面,把音樂課程當作學習緊張狀態(tài)下的放松,而沒有認識到其中的知識性與課程的嚴肅性,對于課程的態(tài)度不認真。這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加嚴格,不僅要在課堂中灌輸知識性,更要扭轉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心態(tài),讓他們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音樂課程的學習。同時,學校音樂器材的配備存在問題。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很少有學校為學生配備齊全的音樂器材,有的學校甚至只有一個電子琴,這大大束縛了學生對于音樂器材的練習,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留下學校并不重視音樂課程的印象,使得學生不重視音樂課程的學習,這也成為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老師應當向學校申請配備一些音樂器材,幫助學生練習和鞏固。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素養(yǎng)
在培養(yǎng)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素養(yǎng)之前,我們應該充分解讀音樂課程的理念及審美教學的方式問題。音樂鑒賞旨在鍛煉和提高學生體驗音樂藝術的能力,使得學生對音樂當中的各種要素有深刻的體會,并鍛煉學生將親身體會正確表達出來的能力,從而形成最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鍛煉和提高學生認識樂譜和彈唱演奏等能力,讓學生對現有的音樂作品進行更好的表演,以此為基礎,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并使用音樂藝術同他人交流。在能夠很好地表現音樂藝術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掘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開拓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新思維。其中的解讀我們會有很多難以實現的地方,上文已經提到,中學生的基礎性知識和練習都沒有掌握好,但是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可以有更大的空間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解,在學生對于基本知識熟悉之后,我們就可以繼續(xù)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了。
在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我們根據調查結果總結并提出了方法和建議。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教”,教師應該根據調查結果采用相應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如何讓學生感受和欣賞傳統(tǒng)音樂的美?如今的電視臺總會有一些歌唱比賽的節(jié)目,總能夠引領一個潮流,教師應該多去關注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從中尋找一些學生極感興趣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的結合,比如趙牧陽唱的《俠客行》、霍尊的《卷珠簾》分別具有地方特色和古典美,為教學提供極大的便利和幫助。我們可以運用現成的音樂實例剖析其中蘊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的美感。
(二)教師對于外國古典樂曲應該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其不僅要學習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還要注意世界公認的經典樂曲的經典型和典型性,以及為何成為經典,更要與音樂背后的故事性相結合,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深入音樂中感受其美感。我們可以選擇世界聞名的音樂家肖邦、貝多芬等人的鋼琴曲。
(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音樂欣賞可以產生最大的綜合效應,調動學生的情感,擴大審美效應,兩者互相促進,為學生陶冶情操提供幫助。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集中欣賞音樂的注意力,通過欣賞各種風格的優(yōu)秀作品,了解不同時代的音樂大師。讓學生領悟音樂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同的情緒要不同的音樂針對性地進行調節(jié)。音樂可以塑造人的靈魂,可以震撼人的精神世界,激發(fā)人的斗志,可以改變人,也可以改變世界。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來欣賞,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上就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調查并發(fā)現的問題和解決方式,希望可以為一線的音樂教師提供參考,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薛蓮.傳承民間音樂,弘揚民族文化——蒼南職業(yè)高中民族音樂教學調查研究[J].北方、音樂,2012(05).
[2]雷冠鋒.中等職業(yè)學校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功能[J].成才之路,2010(15).
[3]林莉.當代大學音樂教育的價值解析[J].大舞臺,2010(03).
[4]婁新藝.職業(yè)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成人教育,2013(05).
[5]陳曙光.論新課程改革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考試周刊,2013(57).
[6]胡禮妃.中職音樂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西教育,2012(43).
[7]孫丹紅.江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鋼琴伴奏課調查與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