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寬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基礎教育也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實施新課程的改革,課程改革更加注重教育的基礎性、社會性、人文性和發(fā)展性,要求教學方式不斷更新,教學手段不斷完善。新課程改革將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方針,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課程改革;轉變觀念;提高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中小學數學課程理念具有更鮮明的時代特色、更全面的科學素養(yǎng)、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為此,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將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發(fā)展,突出科學探究,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數學教學的第一任務,就是要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能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并能形成特殊的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適應教育發(fā)展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學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這就要求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轉變觀念,真正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指導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數學新課程改革中,使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增長知識才干之所在[1]。
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式不斷更新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數學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科學探究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1、及時轉變課堂教學模式。(1)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的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應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交互式學習,以提高教學效率。(2)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fā)現真理,掌握規(guī)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3)教學模式要由“被動接受”轉向為個性化的“自主探究”。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要在人生觀、發(fā)展觀和知識觀的教育思想下,改變被動學習的課堂模式,積極嘗試以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研究性學習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模式。在新模式的實驗中要注意既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又要適時引導學生科學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2、勇于探索和實踐新型教學方法。根據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知識內容的特點,小學高年級數學科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可以采取的教學方法很多,如:探究一討論式教學法、啟發(fā)一討論武教學法、程序教學法單元結構是教學法、發(fā)現法、自學輔導法、實驗探究法等。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多種形式并舉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同時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充分發(fā)揮數學實驗的功能。小學高年級數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對于實現小學數學課程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觀察記錄現象、進行數據處理、獲得實驗結論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取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還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2]。教師在各課程模塊的教學中,都應結合模塊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實驗的教學功能:(1)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學習數學。(2)重視通過典型的數學實驗事實幫助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和規(guī)律。(3)利用數學實驗實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概念、數學原理的形成和發(fā)展。(4)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分析和解決與數學有關的實際問題。
三、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手段進一步完善
1、重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日益完善,應用于課堂教學已成為可能,同時也是當今科技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如自制和利用現有的數學課件、截取電視相關資料,利用錄像、投影等。還可建立習題庫、實驗錄像、課件庫等。作為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拓寬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手段,從而使數學課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2、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數學課程資源。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數學課程資源,對于豐富數學課程內容,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充分利用數學實驗室引導學生進行試驗探究活動。(2)重視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信息化課程資源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料。這些資料主要來自圖書、報刊、音像資料、廣播、電視、網絡等。(3)充分利用社區(qū)學習資源
社區(qū)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包括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工礦企業(yè)、消防環(huán)保部門以及農、林、牧、漁等生產單位的研究人員、技術資料、儀器設備和相關的信息等。
四、新課程改革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要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了解數學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1、尊重和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于統(tǒng)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為他們提供適合于自己發(fā)展的數學課程。
2、尊重并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對學生學習的幫助針對性要強,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在課后繼續(xù)學習,以進一步發(fā)展他們學習數學的天賦。
總之,新課程改革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的,重視實踐科學方法教育,重視在經常性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習慣。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要求教師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通過探索和實踐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增強駕馭和開發(fā)新課程的能力,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向縱深處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楊玉忠. 班主任進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 袁世超. 新理念 新方法 新課堂——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3,(3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