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淼
“黑名單”管理制度
——行政機關實施“黑名單”是一種行政處罰
胡建淼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教授
司法機關給當事人上“黑名單”屬于司法管理行為,合同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給另一方當事人上“黑名單”屬于民事行為,那么行政機關給公民上“黑名單”到底屬于什么性質的行為呢?
行政機關將公民列入“黑名單”的情況非常復雜,但是,行政機關將公民列入“黑名單”,只要是以公民違法為前提,并直接導致公民聲譽、人身權、財產(chǎn)權等合法權益受到限制或者剝奪的,就是一種行政處罰。行政處罰與其他行政行為不同的是,它具有制裁性(對違法者的制裁)、處分性(處分了相對人的權利與義務)、不利性(對相對人不利)和法定性(必須依法設定和依法實施)。在行政法學理論上,一般把行政處罰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人身罰,亦稱自由罰,是指行政主體在一定期限內剝奪違法當事人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行政拘留就是一種典型的人身罰。第二類是資格罰,亦稱能力罰,是指行政主體剝奪違法當事人某些特定行為能力和資格的處罰。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吊扣許可證、執(zhí)照等行政處罰便屬此類。第三類是財產(chǎn)罰,是指行政主體剝奪違法當事人某些財產(chǎn)所有權的行政處罰。罰款、沒收違法所得、非法財物等便屬財產(chǎn)罰。第四類是申誡罰,亦稱精神罰或影響聲譽罰,是指行政主體向違法當事人發(fā)出警戒,申明其有違法行為,通過對其名譽、榮譽、信譽等施加影響,引起其精神上的警惕,使其不再違法的處罰形式。警告是申誡罰的主要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8條從形式上把行政處罰分為七類: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zhí)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對照以上行政處罰的法律和理論,行政機關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列入“黑名單”的行為,完全符合行政處罰的法律特征。上了“黑名單”的公民行為,無論是“不文明”行為還是“失信”行為,大多還是一種違法或者犯罪行為。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第5條規(guī)定:“游客在旅游活動中因下列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法院判決承擔責任的,或造成嚴重社會不良影響的,應當納入旅游部門的‘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一)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二)破壞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公共設施;(三)違反旅游目的地社會風俗、民族生活習慣;(四)損毀、破壞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跡;(五)參與賭博、色情、毒品內容的活動或者危險性活動;(六)嚴重擾亂旅游秩序的活動;(七)國務院旅游主管部門認定的造成嚴重社會不良影響的其他行為。”這里哪一項行為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必須處罰的行為?
行政機關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列入“黑名單”的行為,不僅以相對人存在違法行為為前提,而且具有極強的制裁性。行政處罰所包括的精神罰、財產(chǎn)罰、資格罰和人身罰等處罰功能,“黑名單”行為都兼而有之。將“黑名單”上網(wǎng)公布,這是精神罰;上了“黑名單”就被限貸、限購,這是資格罰;上了“黑名單”就被限制出國旅游,這是人身罰(人身行為自由權)。而且,“黑名單”處罰的嚴厲程度遠遠超過警告和罰款。從行政處罰的手段形式看,行政機關給相對人上“黑名單”的行為,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8條第(七)項所規(guī)定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