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鈺蓮 甘祝梅
基于中醫(yī)五行理論的情緒護理策略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曾鈺蓮 甘祝梅
目的:探討將中醫(yī)五行理論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對其睡眠狀況以及軀體功能的影響,并為這類群體的優(yōu)質診療奠定證據(jù)支撐。方法:選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4例腦梗死患者,隨機等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的護理照護,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基于中醫(yī)五行理論的情緒護理策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第1周末,對兩組患者開展癥狀自評量表及匹茨堡睡眠質量量表測評。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評分,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及日間功能評分,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腦梗死患者而言,為其實施基于中醫(yī)五行理論的情緒護理策略,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況,且能改善機體的軀體功能。
腦梗死;中醫(yī)五行;情緒護理;睡眠狀況;軀體功能
隨著老齡化現(xiàn)象的加劇,近年來老年相關性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攀升態(tài)勢,其中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1]。由于腦梗死患者會引起大腦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缺血,進而致使機體相應的軀體功能出現(xiàn)障礙,而對于意識清醒患者,因自身行動能力的下降,會削弱其生活質量[2]。所以,站在患者的立場與角度上,應考慮到如何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機體的軀體功能癥狀,同時亦采取何種舉措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感知,使其獲得良好的睡眠質量[3]。傳統(tǒng)的醫(yī)療護理服務,更多的是將關注點聚焦于患者軀體功能管理上,而忽視了患者亦有著較為強烈的精神心理舒適度的需求,換言之,就是能得到內心的寧靜以及較佳的睡眠質量[4]。而中醫(yī)護理理念則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根據(jù)祖國醫(yī)學所倡導的中醫(yī)五行理論,在干預過程中融入了“喜、怒、思、憂、恐”5大元素,再混雜著五志相勝、音樂干預以及社會支持等多項干預技巧,針對患者的個體化心理特征擬定相應的五行調護策略,最終達到緩解患者負面情緒的成效[5]。但是,由于該項新型的護理模式尚未在臨床上得到普及與推廣,導致臨床上尚未累積相應的醫(yī)療數(shù)據(jù),筆者擬設計本次隨機、對照的科研方案,以驗證及剖析其所產生的臨床成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4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來院就診患者均經顱腦CT檢查,再輔以其主訴以及臨床癥狀體征,確診為腦梗死,診斷依據(jù)參照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第8版《內科學》教材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心臟、肝臟以及腎臟等實質性軀體臟器疾患;無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癡呆;無言語交流障礙;無認知功能異常;對本次調研內容知悉并簽訂同意書。隨機將患者等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65.4±6.1)歲;文化層次:小學13例,中學15例,大學14例。對照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66.2±6.5)例;文化層次:小學11例,中學14例,大學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文化層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的臨床照護模式。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治療措施、自我照護措施以及相應的注意事宜。遵照醫(yī)囑,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予以相應的干預。做好基本的心理疏導工作,幫助患者以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應對治療。為患者安置好舒適體位,并根據(jù)患者個人的需要調整好病室的溫濕度,使患者獲得較為滿意的生理體驗。
1.2.2 研究組 本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基于中醫(yī)五行理論的情緒護理策略。(1)悲哀型患者。這類患者通常表現(xiàn)出對病情的迷茫、悲觀以及失望情緒,頭腦思路不清晰,定向力及注意力不佳,更是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自殺性行為甚至拒絕醫(yī)囑中止治療。針對這類群體,責任護士需借助內在動機性訪談的措施,幫助患者以追憶的方式,回想起既往令其興奮及感到幸福的生活事件,內容可涉及患者的第一次戀愛經歷、第一份薪水、第一次獲得獎勵等。當患者在追憶且面露愉悅的情緒時,護士應及時予以面部示意,讓患者體會到雙方間的情感共鳴?;颊咦窇浀臅r長控制在15 min,待患者結束后,應及時為患者提供紙筆,讓其將方才的情緒感受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讓患者不必為難,也不用在意語言的邏輯性。待患者記錄完畢后,護士要求患者以口述的形式誦讀文字,而護士用手機錄制下患者的音頻,要求其將內心最真實的愉悅情感融入到朗誦之中。護士將音頻資料拷貝給患者,讓其在空余時間內進行聆聽。(2)思慮型患者。這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常為過分擔心自身病情的轉歸,呈現(xiàn)出精神疲乏、食物減退以及面露愁容的狀態(tài)。針對這類特殊群體的護理干預,應重視其在專注力方面的聚焦。護士為患者提供一個無人打擾以及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從《心靈雞湯》中選出一段篇幅在800字以內的短文,柔和的向患者逐字逐句地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護士需要充分調動自身所有富含正面能量的感官,將正性情緒融入話語中,進行借助誦讀的形式使患者能感受到這份積極的情感,誦讀的時間控制在10 min以內。待誦讀結束后,要求患者整合這篇短文,提煉出全文的主旨,以及其蘊含的道理。待患者逐一回答后,護士則給患者設定相應的情境,比如:如果你是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主人公,當你面對生活的挫折和不如意時,你會采取何種手段進行應對呢?那么,在這個故事中,對你個人的心理成長又有怎樣的啟迪和幫助呢?你慢慢地思考,注意在思考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從正面情緒的層面出發(fā),使自己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有真切的代入感?;颊呋卮饐栴}的時間控制在15 min以內。(3)驚恐型患者。這類患者在得知自己病情及將持續(xù)遭受著病痛的折磨時,通常會表現(xiàn)出低聲膽怯、擔驚受怕、毫無主張的情況。而對于這類患者,護士則借助冥想干預的方法,幫助患者恢復內心的平靜狀態(tài),具體的干預措施有:現(xiàn)在,你身上背著很多而且沉重的包裹,壓得你喘不上來氣,你開始一件一件地卸下包袱,感覺自己的身體變得愈發(fā)輕松。你仿佛感覺自己的身體開始滿滿離開地面,而與太陽愈發(fā)接近,當你感覺自己被一團強烈的光束籠罩著的時候,你又進到了一個全新世界。在這里,你感覺這個世界是專屬于個人的:和煦的微風吹拂著臉龐、春雨滋養(yǎng)著大地、綠油油的芳草鋪滿大地、歡快的流水撞擊著石頭,而你自己則靜靜地躺臥在這片土地上,感覺一切都是如此地美好、靜謐。冥想時間控制在10 min內。
1.3 觀察項目 (1)在干預前和干預后第1周末,對兩組患者開展癥狀自評量表予以測評。本量表共囊括9項維度,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每項條目的評分均實施1~5級評分法。若某個維度得分最高,則表明其相應的軀體癥狀程度越重。(2)在干預前和干預后第1周末,對兩組患者開展匹茨堡睡眠質量量表測評,本量表共囊括7項維度,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及日間功能。每個條目均實施0~3分4級評分法。若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取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自評量表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自評量表比較(分,x±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自評量表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x±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兇險以及危重的一類疾病,由于該病受到機體生理狀況的影響,使得患者的軀體癥狀體驗感到明顯不佳,再加上部分患者的自我照護技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導致個體的精神心理情感呈現(xiàn)出焦慮、抑郁等不佳的主觀情感體驗[6]。伴隨著不良的軀體以及精神心理體驗,大多數(shù)患者的睡眠質量往往不佳,而睡眠良好與否將直接影響個體精力的恢復以及情緒的調控,不良的睡眠又會成為新的刺激,從而誘發(fā)機體步入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7]?;诖耍袑W者開始從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時間上去挖掘有效的照護理論,并提出了中醫(yī)五行學說的護理模式。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個體的情緒在正常情況下,常處于平衡狀態(tài),即內存氣正、邪不可侵[8]。而腦梗死患者因受到內存正氣不足的影響,導致外部邪氣侵入,進而破壞處于平衡狀態(tài)下的情志機制,使個體感受到明顯的抑郁和消極。所以,在本次調研中,筆者引入了基于中醫(yī)五行的情感干預模式,從不同的證型著手,給予針對性的情感干預。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功能癥狀的嚴重程度較對照組低,這表明基于中醫(yī)五行理論的情感干預模式,有助于改善個體的精神心理功能,以及緩解不佳的軀體功能進展。分析造成該結果的原因,與如下幾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1)通過以情感溝通、情感冥想以及提升專注力的方式,來強化個體體內的正氣,進而有效緩解外部邪氣對人體的侵襲。而針對不同個體的差異化性格,采取中醫(yī)辨證論治的診療思維,根據(jù)個體所呈現(xiàn)出的具體情志特征,即氣機的宣泄為怒,氣機的亢奮為喜,氣機的凝聚為思,氣機的收斂為悲憂,氣機的下沉為恐,氣機和暢是情志正常調節(jié)的基礎[9]。在這個基礎上,針對個體獨有的情志狀況,開展相應的情感體系管理策略。(2)對于悲哀型患者,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悲”由肺氣郁結而來,在五行中的地位為“金”位;“哀”由肺志而來。針對這類特殊的患者群體,護士借助深入的溝通強化模式為干預手段,進而深入患者的內心境界[10]。伴隨著動機性訪談的深入,能提升護士與患者之間的關系,使雙方彼此之間更加了解,這有助于患者相關情感的表達。借助在溝通中引導患者追想既往令其感興趣的生活性事件,能激發(fā)患者對美好事物的內在情感體驗。另外,當患者陷入深沉的思考狀態(tài)時,能幫助其體會到內心平靜的快樂感受,同時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并讓其大聲誦讀,有利于鞏固良好的主觀情緒體驗。(3)對于思慮型患者,中醫(yī)普遍認為“思”乃是起源于脾志,在五行中當屬“土”位,倘若患者長期陷入思慮憂愁狀態(tài),將會引起肝氣凝結,而致郁氣凝結于體內,引發(fā)脾運失司[11]。所以,針對這類患者群體的臨床干預,則需實施以富含正面情緒能量的案例故事作為引導策略,使患者能從富含正能量的情境中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勵志情感,從而激起患者對人性生活的思考,有助于調整其不佳的處境狀態(tài)。在案例遴選層面,護士應盡可能選取與患者當前的實際境況相關的生活性事件,從而能激起情緒共鳴,使患者有良好的情緒代入,能幫助其內化故事的靈魂及核心思想。(4)驚恐型患者:針對這類群體,中醫(yī)將“恐”定位于腎志,其在五行中的狀態(tài)為“水”位[12]。由于恐則氣下,使氣陷于下,精血耗損,而思屬土,土克水,所以,根據(jù)五志相勝法的理論,則需選取以思勝恐,冥想干預療法是良好的干預措施。當患者步入有效的冥想訓練時,能幫助其以平和的心態(tài),靜心思考自己當前的狀態(tài),并結合自身當前的情感聯(lián)動,使緊張的交感神經張力降低,從而保證其各項生理指標的平穩(wěn)化。由于上述3類患者實施相應的中醫(yī)五行干預舉措,能有效減輕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感知,這對其睡眠質量的改善均有所助益[13]。而在本次調研中,筆者亦對比了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睡眠質量較對照組高。因為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能使神經元合成及釋放一定量的多巴胺,這類物質能使機體產生一種類似運動后的愉悅感知,有助于安眠。
綜上所述,對于腦梗死患者,引入基于中醫(yī)五行的情緒護理策略,能改善機體的軀體癥狀,且能提高其睡眠質量,取得較為可觀的臨床成效。
[1] 李林海,毛 勇,李 芳.腦梗死中醫(yī)綜合治療臨床效果探討[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30):45-47.
[2] 許倩瑜.腦梗死中醫(yī)護理干預聯(lián)合常規(guī)神經內科護理效果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36):47-48.
[3] 秦 靜,聶 軍,李 正.老年高血壓合并腦梗死中醫(yī)常見證候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19):83-85.
[4] 秦潤祥,武紅斌,許海寧,等.阿司匹林抵抗與腦梗死中醫(yī)證候分型及相關指標的關系[J].中國醫(yī)藥,2016,11(9):1307-1310.
[5] 王 悅.中醫(yī)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2(3):594-595.
[6] 常華軍,陳園桃,全亞萍,等.hs-CRP與急性腦梗死中醫(yī)證型及神經功能缺損關系的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3,45(5):18-19.
[7] 張善舉,韓冠先,李瑞垣,等.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yī)藥療法的運用及效益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1):3-5.
[8] 王啟月,陳 燕,楊 旭,等.中醫(yī)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附43例臨床資料[J].江蘇中醫(yī)藥,2014,46(11):62-63,64.
[9] 劉 超,劉敬霞,任非非,等.中醫(yī)病證結合治療腦梗死臨床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2(3):649-652.
[10]劉曉花.中醫(yī)康復護理與常規(guī)內科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10):117-119.
[11]馬 靜.中醫(yī)康復護理配合常規(guī)療法治療腦梗死4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6):118-119.
[12]章福寶,陶 怡,寧 靜,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梗死急性期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5,24(2):333-335.
[13]郭燕周,馬建偉,王小雨.腦梗死分期與中醫(yī)病性證素相關性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15,47(11):21-22.
(本文編輯 馮曉倩)
510655 廣州市 廣州市天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曾鈺蓮:女,本科,主管護師,科護士長
2016-11-23)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