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會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是我國當前教育綜合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課改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個熱詞,更是確保學生品格和能力雙重提升的保障。也就是說,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再是簡單地教給學生知識,鍛煉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而是在這基礎上促使學生的關鍵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課改下的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識”“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化學;宏觀;微觀;變化;平衡;推理;實驗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guī)律,而且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币簿褪钦f,課改下的化學課堂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培養(yǎng)學生必備品格中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新時期的化學教師,我們應該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開展化學課堂活動,以確保學生在真正高效的化學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本文就從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幾個方面入手進行論述,以展現(xiàn)化學課程的價值。
一、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在化學教學中,宏觀的辨識和微觀的探析是學生掌握知識、
鍛煉學習能力的素養(yǎng)之一。那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宏觀和微觀指代的是什么呢?從宏觀上來說,化學中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被稱為宏觀的化學內(nèi)容;從微觀上說則是分子、原子、離子等。所以,在初中化學教學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宏觀和微觀的概念,更為了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尤其是微觀的探析是學生在問題解答中常遇到的,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方面。
例如,用相同質量的Na2CO3與NaHCO3與足夠的稀HCl反應,那種藥品放出來的CO2更多一些。
從宏觀上分析: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按照化學方程的簡單計算,我們可以看出,相同質量的兩物質在與足夠的稀HCl反應后,產(chǎn)生的氣體的質量是一樣多的??梢?,這樣的思考就屬于宏觀的。
從微觀上分析:對于Na2CO3與NaHCO3這兩個物質,從本質上來說就是CO32-與HCO3-之間的不同,所以,在與足夠的稀HCl反應時,兩者放出的氣體是一樣的。
其實對于初中生來說,運用微觀分析相對來說要難一些,但當學生理解了其中的原理,這道題將很容易看出來。所以,在化學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有意識地用宏觀和微觀進行自主分析,進而在提升學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變化與平衡是相對的,初中化學學習階段學習的就是質量守恒定理,而變化的觀念就是體現(xiàn)在反應中,根據(jù)反應物的變化來重新進行質量守恒的計算。事實上,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這部分知識也是難點和易錯點,常常有學生因為找不到等量關系而不能順利地解答,根本不利于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xiàn)。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的滲透,進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例如,A、B、C三種物質各15 g,它們化合時只能生成30 g新物質D。若增加10 gA,則反應停止后,原反應物中只余C。根據(jù)上述條件推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第一次反應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應后,D的質量為50 g
C.反應中A和B的質量比是3∶2
D.反應中A和C的質量比是5∶2
對于這一道題來說,我們可以拆分為四個小題,引導學生從中體會質量守恒定律和差量法中的變化觀念。如,對B選項進行分析,先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和第一次反應停止后的相關內(nèi)容找到A、B、C、D之間的關系,即:A∶D=1∶2,之后,再通過差量法對第二次反應再次應用質量守恒定律進行解答??梢?,在這一題目的思考和解答中,既包含了平衡思想,又包含了變化觀念,進而在提升學生基本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三、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識
所謂的“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識”是指能初步學會收集各種證據(jù),對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提出可能的假設;基于證據(jù)進行分析推理,證實或證偽假設;能解釋證據(jù)與結論之間的關系,確定形成科學結論所需要的證據(jù)和尋找證據(jù)的途徑;……能依據(jù)物質及其變化的信息建構模型,建立解決復雜化學問題的思維框架。但初中階段學生的化學學習都相對比較淺,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這部分的核心素養(yǎng)中,我們除了在實驗前要求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假設外,體現(xiàn)最明顯的部分則是“推斷題”,根據(jù)化學物品的顏色、反應條件等來進行判斷,進而逐步使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獲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現(xiàn)有A、B、C、D、E、F、G七種物質,C、F是最常見的金屬,B是氣體單質,D為淺綠色溶液,G為藍色溶液,它們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1)試推測下列物質的化學式:B______,D______,F(xiàn)______。
(2)寫出C→A轉化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這類推斷性試題在初高中化學教學中都是存在的,是考查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該題的分析中,我們要先分析題意,從給出的物質的特點來劃分范圍,比如,G為藍色液體,我們可以推斷出,G可能是氫氧化銅溶液和硫酸銅溶液等,D為淺綠色液體,可能為硫酸亞鐵溶液和氯化亞鐵溶液等。之后,再通過物質之間的反應關系來分析化學反應類型,比如,化合反應、復分解反應等。總之,不論是在這類試題的解析還是講解中,我們都要滲透推理思想,使學生在做練習中形成基本的核心素養(yǎng)。
4.實驗探研與創(chuàng)新意識
實驗作為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實驗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實驗素養(yǎng),而且,還能確保學生在實驗探究和實驗創(chuàng)新中形成基本的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能確保高效化學課堂順利實現(xiàn)。
例如,在教學“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為了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更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部分的教學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自主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時,我并沒有讓學生自選實驗用品,而是按小組進行分配,比如,小組1的實驗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小組2的實驗藥品: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小組3的實驗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至于其他實驗用品則隨意選擇,并記錄下實驗結果。最后,三個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對比,最終選擇出最合適的實驗用品。而且,在對比中,我們也可以完善實驗步驟,確保實現(xiàn)本次實驗的價值最大化。當然,為了強化學生的認識,我們還可以三個小組進行交換,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之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對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這個實驗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進而在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真正形成基本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時,教師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在相關試題的解答中掌握知識,鍛煉基本的化學學習能力,進而為學生關鍵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房宏.中學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體系與培養(yǎng)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6).
[2]禹紹蒙.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