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歌手在各種規(guī)格的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wù)呷藬?shù)呈激增態(tài)勢,國際聲樂比賽的門檻是越來越低了。為界定國際音樂比賽的規(guī)格,國家文化部2015年出臺了《文化部2015—2017年獎勵的國際藝術(shù)比賽》的文件,明確劃分了A類和B類國際賽事;其中,A類22個,B類38個。這一舉措為歌手限定了參賽選擇范圍。被譽為音樂界“奧林匹克”的“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毫無爭議地被列入A類。60個入選賽事中,俄羅斯舉辦的聲樂比賽僅此一項入圍。筆者2006年、2007年、2009年參加過三次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辦的國際聲樂比賽,主辦方均由俄羅斯文化部、“科學(xué)-教育部”牽頭,屬于俄羅斯文化部一類賽事,但并未收錄在我國文化部的文件中。“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國際聲樂比賽”“格林卡國際聲樂比賽”“伊蓮娜·阿布拉措娃國際聲樂比賽”“加林娜·維施涅夫斯卡婭國際聲樂比賽”“塔瑪拉·西尼亞夫斯卡婭國際聲樂比賽”等重量級的俄羅斯國際聲樂比賽均未列入我國文化部獎勵的范疇。
“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起始于1958年,持續(xù)了半個世紀(jì),每四年一屆,已經(jīng)不間斷舉行了15屆;聲樂比賽在1966年第三屆時被加入。筆者根據(jù)俄文資料整理了一份歷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聲樂比賽獲獎?wù)呙浥c業(yè)界同人分享,以期通過大致的數(shù)據(jù)分析,為有實力并有意博弈“柴科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的中國歌手提供某種有效的史料依據(jù)。
屆 數(shù) 名 次獲獎情況第四名 蘇聯(lián)男高音亞歷山大·戴吉克(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 Д е д и к )蘇聯(lián)男中音亞歷山大·博伊科(А н а т о л и й Б о й к о)第五名 蘇聯(lián)(烏克蘭)男低音阿納托利·科切爾加(А н а т о л и й К о ч е р г а)捷克斯洛伐克男高音彼得·德沃斯基(Peter Dvorsk)第六名 未授予男聲第一名 蘇聯(lián)次女高音柳德米拉·舍姆丘克(Л ю д м и л а Ш е м ч у к)第二名 蘇聯(lián)(哈薩克斯坦) 次女高音柳德米拉·娜姆(Л ю д м и л а Н а м)第三名 波蘭女低音愛娃·博德萊斯(Ewa Podles)羅馬尼亞的瑪利亞娜·查羅米拉(М а р и а н а Ч а р о м и л а),聲部不詳?shù)谒拿?美國女高音杰奎琳·佩芝-格林(Jacqueline Page-Green)匈牙利女高音卡塔林·碧提(Katalin Pitti)第五名 保加利亞次女高音奈里·柏芝科娃(Nelly Bozhkova)女聲第六屆(1978)第一名 未授予第二名 蘇聯(lián)(烏克蘭)男低音瓦連金·皮沃瓦洛夫(В а л е н т и н П и в о в а р о в)蘇聯(lián)男低音尼基塔·斯托羅渃夫(Н и к и т а С т о р о ж е в)①第三名 蘇聯(lián)男低音尤里·斯塔特尼克(Ю р и й С т а т н и к)第四名 蘇聯(lián)男高音斯捷凡·斯皮瓦克(С т е ф а н С п и в а к)蘇聯(lián)男高音彼得·斯庫斯尼琴科(П е т р С к у с н и ч е н к о)②男聲第一名 蘇聯(lián)(烏克蘭)女高音莉吉亞·扎比利亞斯塔(Л и д и я З а б и л я с т а)第二名 蘇聯(lián)(阿塞拜疆)女高音胡拉曼·卡西莫娃(Х у р а м а н К а с и м о в а)第三名 美國次女高音多羅拉-瑪利亞·載茨(Д о л о р а-М а р и я З а й ц)第四名 波蘭次女高音艾麗日貝塔·艾爾達姆(Э л ь ж б е т а А р д а м)第五名 蘇聯(lián)(摩爾達維亞)女高音斯維特拉娜·斯特列澤娃(С в е т л а н а С т р е з е в а)第六名 羅馬尼亞女高音瑪莉蓮娜·米哈依萊斯庫(Marilena Mihailescu)保加利亞次女高音瓦列莉亞·米爾切娃(Valeriya Mircheva)女聲第七屆(1982)第一名 蘇聯(lián) (格魯吉亞)男低音帕塔·布爾曲拉澤(П а а т а Б у р ч у л а д з е)第二名 蘇聯(lián)(亞美尼亞)男高音蓋加姆·格里高利昂(Г е г а м Г р и г о р я н)第三名 蘇聯(lián)男中音烏拉基米爾·切爾諾夫(В л а д и м и р Ч е р н о в )第四名 捷克斯洛伐克男低音彼得·米庫拉什(П е т е р М и к у л а ш)第五名 蘇聯(lián)男高音亞歷山大·赫梅里基(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 Х о м е р и к и)第六名 波蘭男低音茹科夫斯基·拉多斯拉夫(?ukowski Rados?aw)男聲第一名 蘇聯(lián)次女高音娜塔莉亞·葉拉索娃(Н а т а л ь я Е р а с о в а)第二名 美國花腔女高音芭芭拉·吉爾達芙(Barbara Kilduff)羅馬尼亞女高音安娜-菲力奇亞·菲利普(А н н а-Ф е л и ч и я Ф и л и п)第三名 蘇聯(lián)女高音瑪利亞·穆拉疆-古列金娜(М а р и я М у р а д я н-Г у л е г и н а)第四名 蘇聯(lián)女高音妮娜·拉烏吉奧(Н и н а Р а у т и о)第五名 朝鮮女高音З о Х е Г е н③女聲第八屆(1986)第一名 蘇聯(lián)男中音格里高利·格里丘克(Г р и г о р и й Г р и ц ю к)蘇聯(lián)男低音亞歷山大·馬洛佐夫(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 М о р о з о в)第二名 蘇聯(lián)(亞美尼亞)男低音巴爾策克·圖曼尼楊(Б а р с е г Т у м а н я н)第三名 蘇聯(lián)男低音謝爾蓋·馬爾忒諾夫(С е р г е й М а р т ы н о в)男聲
屆 數(shù) 名 次獲獎情況第四名 中國男高音于吉星朝鮮男高音К и м Д и н Г у к第一名 美國女高音德博拉·沃伊特(Deborah Voigt)第二名 蘇聯(lián)女高音瑪麗娜·莎古奇(М а р и н а Ш а г у ч)第三名 羅馬尼亞女高音艾米麗·奧普列阿(Emilia Oprea)蘇聯(lián)女高音瑪利亞·霍赫洛高爾斯卡婭(М а р и я Х о х л о г о р с к а я)第四名 蘇聯(lián)(亞美尼亞)女高音阿西米克·芭比楊(А с м и к П а п я н)第五名 日本女高音Takako Mizuno第六名 日本女高音Taemi Kohama女聲第九屆(1990)④第一名 美國男中音喬伊·漢斯(Choi Hans)第二名 蘇聯(lián)男中音鮑里斯·斯塔琴科(Б о р и с С т а ц е н к о)第三名 蘇聯(lián)男高音阿列克·庫里克(О л е г К у л ь к о)波蘭男中音沃伊策赫·德拉波維奇(В о й ц е х Д р а б о в и ч)第四名 蘇聯(lián)男中音尼古拉·列舍特尼亞克(Н и к о л а й Р е ш е т н я к)第五名 美國的Hugh Ping,聲部不詳?shù)诹?蘇聯(lián)男低音謝爾蓋·扎德沃爾內(nèi)(С е р г е й З а д в о р н ы й)男聲大獎⑤ 格魯吉亞女高音席布拉·蓋爾茲瑪娃(Х и б л а Г е р з м а в а)第一名 俄羅斯女高音瑪麗娜·拉比娜(М а р и н а Л а п и н а)第二名 美國女高音勞拉·克列科姆普(Laura Claycomb)烏克蘭女高音塔吉亞娜·扎哈爾丘克(Т а т ь я н а З а х а р ч у к)第三名 俄羅斯次女高音伊麗娜·蓋拉赫娃(И р и н а Г е л а х о в а)女聲第十屆(1994)第一名 中國男中音袁晨野第二名 未授予第三名 俄羅斯男中音米哈伊爾·達維多夫(М и х а и л Д а в ы д о в)Х о Г в а н С у (К Р Н),聲部和國籍不詳男聲第一名 日本女高音Mieko Sat?第二名 俄羅斯次女高音伊蓮娜·瑪尼斯金娜(Е л е н а М а н и с т и н а)第三名 哈薩克斯坦女高音瑪依拉·穆哈梅德(М а й р а М у х а м е д)第四名 俄羅斯女高音維克多利亞·耶烏多吉耶娃(В и к т о р и я Е в д о т ь е в а)俄羅斯次女高音茲拉達·布雷切娃(З л а т а Б у л ы ч е в а)女聲第十一屆(1998)第一名 格魯吉亞男中音貝西克·加布塔施維利(Б е с и к Г а б и т а ш в и л и)第二名 俄羅斯低男中音葉甫根尼·尼基金(Е в г е н и й Н и к и т и н)第三名 俄羅斯男低音亞歷山大·吉塞列夫(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 К и с е л е в)第四名 蒙古男中音干巴特·布列夫扎夫(Г а н б а т П у р э в ж а в)男聲第一名 俄羅斯次女高音艾達莉娜·阿法納西耶娃-阿達莫娃(А й т а л и н а Аф а н а с ь е в а-А д а м о в а)第二名 中國女高音吳碧霞第三名 俄羅斯女高音安娜·薩穆伊爾(А н н а С а м у и л)第四名 俄羅斯女高音阿納斯塔西婭·巴卡斯托娃(А н а с т а с и я Б а к а с т о в а)第五名 俄羅斯女高音伊麗娜·龍古(И р и н а Л у н г у)烏克蘭次女高音安熱莉娜·施瓦奇卡(А н ж е л и н а Ш в а ч к а)男聲 第一名 俄羅斯男低音米哈伊爾·卡扎科夫(М и х а и л К а з а к о в)第二名 俄羅斯男高音安德烈·杜納耶夫(А н д р е й Д у н а е в)女聲第十二屆(2002)
屆 數(shù) 名 次獲獎情況第三名 韓國男中音С е у б К и м Д о н第四名 斯洛伐克男低音斯苔方·科贊(?tefan Kocán)第一名 俄羅斯女高音阿里比娜·沙基穆拉托娃(А л ь б и н а Ш а г и м у р а т о в а)第二名 俄羅斯次女高音奧列西亞·彼得洛娃(О л е с я П е т р о в а)⑥第三名 格魯吉亞女高音瑪利亞·古洛爾達娃(М а р и к а Г у л о р д а в а)第四名 俄羅斯次女高音安娜·維克多洛娃(А н н а В и к т о р о в а )女聲第十三屆(2007)第一名 烏克蘭男低音亞歷山大·岑姆巴柳科(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 Ц ы м б а л ю к)第二名 俄羅斯男低音德米特里·貝拉謝利斯基(Д м и т р и й Б е л о с е л ь с к и й)第三名 烏克蘭男高音馬克西姆·巴斯泰爾(М а к с и м П а с т е р)第四名 俄羅斯男中音彼得·托爾斯金克(П е т р Т о л с т е н к о)男聲第一名 韓國女高音С у н Я н г С е о第二名 未授予第三名 俄羅斯女高音伊蓮娜·古謝娃(Е л е н а Г у с е в а)第四名 未授予女聲第十四屆(2011)第一名 韓國男低音П а к Ч о н М и н第二名 蒙古男中音艾赫巴特·阿瑪爾圖夫生(Э н х б а т А м а р т у в ш и н)第三名 未授予第四名 未授予男聲大獎 甘巴達爾·阿倫巴特爾(Г а н б а а т а р А р и у н б а а т а р)第一名 俄羅斯次女高音尤利婭·瑪托奇金娜(М а т о ч к и н а Ю л и я)第二名 俄羅斯女高音斯維特拉娜·莫斯卡連克(М о с к а л е н к о С в е т л а н а)第三名 亞美尼亞女高音瑪內(nèi)·伽羅楊(Г а л о я н М а н е)第四名 俄羅斯女高音安東尼娜·維謝妮娜(В е с е н и н а А н т о н и н а)女聲第十五屆(2015)⑦第一名 蒙古男中音甘巴達爾·阿倫巴特爾第二名 中國男高音王傳越第三名 韓國男中音Ю Х а н С ы н第四名 俄羅斯男低音德米特里·格里高利耶夫(Г р и г о р ь е в Д м и т р и й)男聲
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獲獎選手主要來自東道主蘇聯(lián)及其加盟共和國(阿塞拜疆、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等),蘇聯(lián)解體后的俄羅斯聯(lián)邦,美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民主德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中國,朝鮮,日本,蒙古,韓國。蘇聯(lián)時期以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參賽選手居多。獲獎選手聲部分布中,女高音45人,男低音25人,男中音24人,次女高音20人,男高音17人,女低音1人,筆者未查實聲部的3人。
中國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左二)擔(dān)任評委(2015)
上述聲部人數(shù)比例大致折射出當(dāng)今國際聲樂人才分布的格局。歐美有盛產(chǎn)高音人才的傳統(tǒng),其他聲部也不乏卓越者。雖然瑪利亞·卡拉斯、馬里奧·莫納科、雷納塔·斯科托等聲樂大家曾入主“柴科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評委席,但是意大利、法國、英國、西班牙、挪威、奧地利、墨西哥等歐美聲樂強國的歌手卻從未出現(xiàn)在“柴賽”的獲獎名單中。查實這些國家有無選手入圍決賽是個浩大的工程,筆者無意為之。竊以為,這些國家未選派選手的可能性極大。除了政治體制方面的原因外,想必也是西方國家以古典聲樂文化的“本源”自居的思想在作祟。在蘇聯(lián)時期和俄羅斯當(dāng)代舉辦的各項國際比賽上,幾乎見不到意大利等聲樂強國的歌手,相反在意大利或者其他西方國家舉辦的國際比賽上,卻常常會見到俄羅斯歌手沖金奪銀的身影。各個聲部的俄羅斯青年歌唱家通過參加各種國際比賽走出國門,在當(dāng)今國際樂壇上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席位,為“俄羅斯聲樂學(xué)派”爭得了榮譽,用實力證實了這個橫跨歐亞的“音樂強國”古典聲樂教學(xu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嚴(yán)謹(jǐn)作風(fēng)。西歐聲樂強國自恃“清高”的姿態(tài),每每讓蘇、俄舉辦的國際性音樂比賽陷入尷尬的境地。倒是美國選手顯得雍容大度,即使在“冷戰(zhàn)”期間,在兩種意識形態(tài)水火不容的陣營對壘時,仍然積極赴蘇參加“柴賽”并頻頻取得優(yōu)異成績。美國薈萃著來自世界各地最優(yōu)秀的聲樂教師和聲樂人才,美國選手的參賽提升了“柴賽”的規(guī)格。雖然西方聲樂強國的缺席為“柴賽”的國際性格局留下缺憾,但是“柴賽”的規(guī)格和水平,評委工作的嚴(yán)酷和公正是不容置疑的,歷屆比賽都有的寧缺毋濫的無數(shù)“未授予”即是明證。
從“柴賽”獲獎結(jié)果來看,女高音聲部人才濟濟,不勝枚舉,而男高音聲部排在倒數(shù)第二的位置。“柴賽”獲獎男高音總數(shù)17人,數(shù)量上似乎并不少,但是擠入金字塔塔尖的男高音并不多。1966年“第三屆”(聲樂項目首次加入)的第一名,蘇聯(lián)抒情-戲劇男高音烏拉基米爾·阿特蘭托夫后來獲得崇高的國際聲譽,是20世紀(jì)名副其實的國際聲樂大家。俄羅斯新生代男高音中,缺乏國際級的領(lǐng)軍人物。21世紀(jì)世界范圍內(nèi)一流男高音的嚴(yán)重缺失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納入我們深思的視域。無論阿蘭尼亞、瓦爾加斯、維拉宗、胡安等新生代男高音如何擁躉千萬、人氣爆棚,無論媒體和樂評人如何“高舉高打”地推介,其個人魅力和歌唱技藝實在不可與上世紀(jì)的男高音大師們同日而語。國際樂壇女低音聲部鳳毛麟角,歷屆“柴賽”中僅一位女低音——波蘭的愛娃·博德萊斯獲獎(1978)。東歐盛產(chǎn)男低音、男中音和次女高音是個不爭的事實,獲獎?wù)咧谐擅弑姸?,比如同一屆比賽排在阿特蘭托夫之后,現(xiàn)就職于馬林斯基劇院的蘇聯(lián)男低音尼古拉·阿浩特尼科夫,其演唱技藝,特別是低音演唱能力技驚四座,現(xiàn)在兼任圣彼得堡音樂學(xué)院教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1970年“第四屆”男聲第一名葉甫根尼·涅斯捷連科歌藝精湛,成就輝煌,有著“夏里亞賓第二”的美譽,現(xiàn)就職于莫斯科大劇院和柴科夫斯基音樂學(xué)院。1970年“第四屆”獲得女聲并列第一名的蘇聯(lián)次女高音伊蓮娜·阿布拉措娃和塔瑪拉·西尼亞夫斯卡婭更是“柴賽”中涌現(xiàn)出來的擁有國際聲譽的聲樂大師,其聲名和技藝堪與帕瓦羅蒂、多明戈等大師日月同輝。
中國男高音王傳越參加比賽(2015)
近年來,留學(xué)歐美的韓國歌手涌現(xiàn)出來,在比賽中多有折桂。蒙古國自主培養(yǎng)的男中、低音聲部選手,在“柴賽”和其他國際比賽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中國自主培養(yǎng)的歌手“柴賽”獲獎的戰(zhàn)果并不豐厚,情況如下:1986年“第八屆”,男高音于吉星獲得男聲組第四名;1994年“第十屆”,男中音袁晨野獲得男聲組第一名;2002年“第十二屆”,女高音吳碧霞獲得女聲組第二名;2015年“第十五屆”,男高音王傳越獲得男聲組第二名??梢哉f,“柴賽”上最不缺的選手是女高音,其次是男低音、男中音、次女高音,最缺的是女低音和優(yōu)秀的男高音。筆者觀摩的包括“柴賽”在內(nèi)的俄羅斯聲樂比賽都缺乏男高音選手,中國的男高音新秀可以厲兵秣馬、枕戈待旦。鑒于“柴賽”和其他俄羅斯聲樂比賽必唱俄羅斯曲目的硬性規(guī)定,建議中國選手加強俄羅斯詠嘆調(diào)和浪漫曲的學(xué)習(xí),諳熟俄語演唱吐字、行腔上的特點,精準(zhǔn)把握俄語詠嘆調(diào)和浪漫曲在風(fēng)格、語調(diào)、聲樂美學(xué)上區(qū)別于其他歐洲國家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有條件的最好找俄羅斯聲樂教師上課或者找留學(xué)俄羅斯歸國的同行取經(jīng)。我們在俄文演唱能力上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
發(fā)現(xiàn)人才、提攜新秀,為青年歌手搭建國際化平臺是非盈利性國際比賽組織者的目標(biāo)和情懷。參加比賽無疑是年輕歌者走向成功的捷徑,其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能夠從選手中脫穎而出,得到國際一流的專家評委的認(rèn)可,讓世界一流的劇院獵頭“捕獲”自己,獲得簽約或者出國深造的機會,從而圓夢藝術(shù)人生。但是縱觀“柴賽”獲獎選手的發(fā)展情況,除了蘇聯(lián)及其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lián)邦和極少數(shù)“斯拉夫國家”的獲獎選手有機會留在莫斯科大劇院、基洛夫劇院(現(xiàn)馬林斯基劇院)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劇院等著名歌劇院演唱外,其他國家的選手鮮有與蘇、俄歌劇院簽約的現(xiàn)象,他們大多選擇帶著光環(huán)回國或者去其他歐洲國家發(fā)展。究其原因,首先是曾經(jīng)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存在著認(rèn)知差距;第二,來自最復(fù)雜、最難學(xué)的小語種——俄語的語言圍欄;第三,經(jīng)濟收益缺乏吸引力。在當(dāng)今俄羅斯,正值藝術(shù)盛年、有國際影響力的歌唱家都在經(jīng)濟更為發(fā)達的歐美國家謀求發(fā)展,“柴賽”獲獎選手、男中音烏拉基米爾·切爾諾夫、“俄羅斯夜鶯”安娜·涅特萊布科、“最美男中音”德米特里·赫瓦羅斯托夫斯基即是例證。俄羅斯有著優(yōu)良的古典音樂文化傳統(tǒng)和氛圍,有著修養(yǎng)極高的、如沐春風(fēng)般的古典音樂受眾群落,也許歌手的“打拼”會贏得藝術(shù)家應(yīng)有的名譽和尊重,但是盧布的貶值會讓你陷入波西米亞人“穿西裝吃泡菜”的清苦境遇中。所以,以目前俄羅斯的經(jīng)濟狀況,獲獎后留在俄羅斯歌劇和音樂會舞臺上發(fā)展不是最佳選擇,更不要奢望賺得盆滿缽溢。筆者見識過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歌唱家們的清貧生活,個別大歌唱家看牙醫(yī)的錢還需要別人的接濟。為了生計,他們當(dāng)中大多數(shù)人在音樂院校兼職做聲樂教師。
“柴賽”聲樂比賽首位第一名獲得者阿特蘭托夫
很少有人抱著純粹“練兵”的心態(tài)參加比賽,而從國家層面限定嘉許范圍,實際上為比賽更添一層功利主義色彩。上世紀(jì)包括霍洛維茨在內(nèi)的眾多頂尖音樂家對音樂類競賽持深層抵觸態(tài)度,許多大師終生未參加任何比賽,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成為大師。如今交通便捷暢達,信息傳播迅猛,當(dāng)代歌者不用再像20世紀(jì)80年代前的歌手那樣靠一場場劇目和一首首詠嘆調(diào)積累聲明,其一夜成名的幾率劇增,包裝團隊夸夸其談的宣傳推介大大縮短了造星的進程,擴大了造星的規(guī)模。音樂世界五彩繽紛,就如牡丹綻放雍容,玫瑰彰顯浪漫,紫羅蘭吐露溫情……萬物本應(yīng)和諧共存不分高下,奈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時代大潮摧枯拉朽,要么潮頭屹立,要么埋沒在浪濤中,唯有全力一搏才能嶄露頭角。但是還是想提醒年輕的歌者,請把獲獎當(dāng)作藝術(shù)人生的起點和站節(jié),技藝臻入化境與比賽折桂無關(guān),更與A類還是B類無關(guān)。
注 釋
①出生在中國哈爾濱,供職于莫斯科大劇院。
②現(xiàn)任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xué)院聲樂系主任。
③日本、朝鮮和韓國的姓名俄文音譯與中文差距較大,故不再譯出。
④評委中有中國的高芝蘭。
⑤Гран-при。
⑥任職于馬林斯基劇院。
⑦評委中有中國的袁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