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桂春
摘 要: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閱讀能力,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閱讀教學。沒有廣泛的閱讀,就沒有語文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根據(jù)新課改要求,語文課應從以講讀為中心向以言語實踐為中心轉變,要培養(yǎng)的不是談論語言的人,而是運用語言的人。通過實踐與學習,筆者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可以融會貫通,繼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只有多吸收、多感悟、勤練習,才能思考與篩選閱讀經驗,內化成進一步閱讀作品的能力。源頭有了活水,外化成文,自然水到渠成。以寫作為切入點,也可使學生深入文本思考,加深理解,加強與文本的對話。
一、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意境
閱讀是一個感悟與想象的過程,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獨特的意境,每一種意境都承載著作者與眾不同的情感。閱讀的關鍵是“悟”,如果我們能給閱讀一個意境,學生的感悟必然會加深。一個恰當?shù)囊饩衬軌蜃屪髡叩乃枷肷钊雽W生的內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深度與重量,更能理解作者揮筆寫作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青年毛澤東與同樣是熱血青年的同伴駐足于橘子洲頭,看船來船往,論古今國事,激情澎湃地喊出“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片段,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青年毛澤東所擁有的熱血與活力,認識到毛澤東的志向與抱負,體會青年毛澤東的魄力與風采。而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文言詞匯、句式的積累,又要注重對文章結構內容、藝術形式的賞析。如教學《蘭亭集序》,教師可以播放關于“蘭亭集序”的一段視頻資料,或者配樂朗誦,進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這樣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和如此真實的意境,學生自然會對課文充滿興趣,此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閱讀的深度自然就有了。
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圍中,激發(fā)其內在興趣,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問題情境的設計要有針對性,還要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探究情境,改變以往教師教、學生聽的落后局面,讓師生關系更密切,課堂氛圍更活躍。加強學生的情境體驗,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知識經驗中再延伸出新的知識經驗。還可以結合課外的資源來創(chuàng)設情境,尤其是當前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更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2011年是建黨90周年,以此為契機,在講關于革命類文章時,筆者適時地引入時事,讓學生在不忘歷史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更好地繼承先輩的精神。教師還要適時地于無疑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每一個學生對同一篇課文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教師此時不要直接拋出答案,要和學生一起來探究一下,這樣才能讓學生不被權威答案所束縛,開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從而產生了一些令人驚喜的創(chuàng)新閱讀。
三、體驗式閱讀,激活文字獲得形象的畫面
語文教材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屏治榈略凇端囆g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筆者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shù)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fā)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fā)現(xiàn)“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fā)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清掃過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四、整體閱讀與創(chuàng)造性閱讀相結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指導閱讀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整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教師應首先有整體閱讀意識,諳熟整體閱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潛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整體閱讀習慣。如:每教一篇課文都不應急于進入分析階段,而應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形式,要求學生確定對課文的整體觀念,讓課文中的“人”有個整體形象,讓課文中的“事”有個整體概念,讓課文中的“景物”有個整體輪廓,讓課文中的“問題”有個整體思考。如在對高中語文必修四課程《寶玉挨打》一文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處理的:首先設計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導語:“《紅樓夢》不以驚險情節(jié)見長,其藝術成就及思想價值均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極致。我們這兩節(jié)課就以小說中‘寶玉挨打的片斷為例,體味其情節(jié)波瀾的設計之妙?!比缓蟮谝徽n時以導讀為主,對小說賞讀的一般規(guī)律進行闡釋,指導學生遵循規(guī)律,理出全文線索。第二課時以討論為主,教師提出恰當準確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討論中可進行點撥式賞析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創(chuàng)設探討氛圍,提高學生的賞析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慶新.既要讀“進去”,又要讀“出來”[J].學科教學,2004(12):14.
[2]時楠.讀寫結合,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