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稅收征管能力變遷
        ——1990年代以來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及其效果檢驗

        2017-05-16 09:17:16解洪濤
        中國軟科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稅源征管隱形

        解洪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財政稅務學院,武漢 430073)

        中國稅收征管能力變遷
        ——1990年代以來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及其效果檢驗

        解洪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財政稅務學院,武漢 430073)

        過去20年中,中國稅收征管體制經歷了深刻變革。當中國稅制面臨新一輪重大改革時,探究以往征管改革對稅收效率的影響機制及對改革效果做出評價,對深化稅制改革具有意義。本文從組織流程重組、信息化和法制化角度梳理了相關制度變革。采用多指標多因素(MIMIC)潛變量模型估算了2004-2013年隱形經濟規(guī)模,作為征管效果變量。并分別以納稅評估戶數(shù)、評估補繳稅額、重點稅源信息庫戶數(shù)作為征管流程重組和信息化的代理變量,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1990年代中期以來,以隱性經濟衡量的稅收流失規(guī)模出現(xiàn)了普遍下降趨勢;獨立的新征管職能設立不僅自身帶來的稅收流失減少,且推動了傳統(tǒng)稽查職能更好發(fā)揮作用;信息化與流程重組具有互補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對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稅收流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征管流程重組;信息化;隱形經濟;稅收流失;納稅評估;重點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

        一、引言

        現(xiàn)代公共經濟學領域關于稅制的大量研究中,征管制度往往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但從經濟史的角度看,征管制度本身就決定著真實運行的稅制,換言之,國家真實的“財政汲取能力” 應該是名義稅制與實際征收能力的統(tǒng)合。黃仁宇(Ray Huang,1974)關于十六世紀明朝政府財政能力的研究無疑對這一觀點做了很好詮釋,其研究發(fā)現(xiàn)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基層的征稅運作,失去對稅源“數(shù)目字”掌控,盡管中央政府簡化稅制、實施名義的低稅率,卻無益于降低民眾所承擔的繁雜稅負[1]。這意味著,整個國家不僅失去了運行的大量財力基礎,同時也加劇了底層民眾的反抗意識。其研究說明了稅收征管制度的重要性并不亞于以稅種設計為主的實體稅制本身。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向市場經濟過渡,納稅戶經歷了快速增長,1985年登記注冊的納稅戶達到720萬戶,是1978年162萬戶的3.4倍。進入1990年代,稅收征收規(guī)模增速更是長期超過GDP增速,稅收占GDP比例從1996年的9.8%到2013年的18.95%,增長了1倍。當宏觀稅負成為一個關注焦點的同時,另一個同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政府何以在幾十年內建立起了有力的征管制度,以保障國家建設的財力基礎不被侵蝕。

        國內關于稅收征管的文獻大量出現(xiàn)始于1994年*在知網(wǎng)以“稅收征管”為關鍵詞搜索,1993年僅有39篇,1994年達到169篇。此后,分別在2001年,2007年達到峰值,分別為459篇和492篇。,此后相關文獻圍繞著中國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快速增長。其中,尤以稅收征管效率的研究最多,如呂冰洋和樊勇(2006)、呂冰洋和李峰(2007)、王德祥和李建軍(2009)、劉窮志、盧勝峰和陳思霞(2009)、楊得前(2010)均采用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DEA)對稅收征管效率進行了測算,獲得了較為一致的結論,即1990年代以后政府稅收征管效率獲得了提高[2-6]。但這些研究的不足也較為明顯。首先,將DEA測算的征管效率得分與稅收增長相關聯(lián),很難完全剔除其他因素對稅收增長的影響。其次,DEA的相對效率得分在處理面板數(shù)據(jù)時只能作為截面數(shù)據(jù)處理。第三,DEA效率測度結果極大依賴于投入產出指標,指標選擇不當很可能得出錯誤結論,如呂冰洋和樊勇(2006)的研究,將征管力量和地方經濟發(fā)展都作為投入變量衡量征管效率值得推敲。此外,正如呂冰洋和郭慶旺(2011)在研究中也承認現(xiàn)有研究中所謂的“加強征管”仍為制度黑箱,而所采用的DEA技術對理解“黑箱”內部的機制并無太多幫助。盡管李建軍(2011)、呂冰洋和郭慶旺(2011)研究中提到了信息化和征管人員素質的提高對于征管能力的長期變化發(fā)揮作用,但并沒有全面理解稅收征管制度變革所發(fā)揮作用的機制[7-8]。那么,稅收征管到底在過去20年中發(fā)生了什么?下文通過回顧近20年來的主要征管制度變革給出詳盡解釋。

        二、稅收征管能力變遷——法制化、信息化與征管流程重組

        建國以來直到改革開放初,中國的稅收征管制度延續(xù)了千百年來“靠人管戶”的模式。稅收專管員集征、管、查權力于一身,對轄區(qū)內的企業(yè)和個人納稅戶擁有絕對權力而又缺乏制度約束。不僅如此,建國以后30多年直到80年代中期中國仍缺乏統(tǒng)一的稅收征管法。這種權力的碎片化和個人化,導致中央政府稅收汲取能力維持在很低水平[9]。到1989年,國家稅務局印發(fā)《關于全國稅收征收改革的意見》,鼓勵地方稅務機關探索新的征管模式,一些地方稅務機關嘗試將稅款征收、管理、稽查等職能分離。而真正現(xiàn)代化的征管制度變革是在分稅制之后。1995年,在全國稅務局長會上,國家稅務總局提出了 “以納稅申報和優(yōu)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wǎng)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 的稅收征管改革模式,這被稱為“30字”模式。在今天看來,這一模式的提出不僅在當時極為重要,即便在今天仍可作為指導改革的原則。它第一次提出“要建立納稅人自行申報制度,并規(guī)范申報流程、表格、文件”,提出了“稅務機關與中介機構相結合的征收模式”、還提出“計算機網(wǎng)絡在征管過程中的基礎作用,以及人機結合的稽查方式”。這些理念的提出指導了以后若干年的改革進程。為體現(xiàn)改革的權威性,1997年,國務院辦公廳又以【001】號文,轉發(fā)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方案》。這在更高層面上拉開了稅收征管改革的大幕。本文將此后20多年的征管改革梳理成了以下大事件時間表的形式,從中可以看到改革的連續(xù)性。

        從圖1中可以看到,稅收征管改革的主要線索有三條:一是法制化,二是信息化,三是組織變革和流程重組。從法制化的角度看,稅收征管體制的完善是以稅收征管法的制定和完善為核心。雖然《稅收征管法》在1993年頒布后,僅在1995、2001年有過修訂,此后一直延續(xù)到2015年才進行第三次修訂。但廣義的稅收征管法體系,包括且不限于圖1中的稅收管理員制度、納稅評估管理辦法、大企業(yè)稅收管理規(guī)程、稅收管理質量考核辦法等規(guī)章都經過了一個從產生到完善的過程。從信息化的角度看,“金稅工程”建設是稅收征管信息化的主線。1994年開始的金稅工程經過初期的探索后,在1997年后完善后的金稅二期中逐步通過增值稅發(fā)票防偽稅控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增值稅的交叉稽核和發(fā)票的全國數(shù)據(jù)協(xié)查。2008年啟動的金稅三期最終在2016年在全國推行,目的旨在實現(xiàn)全國的大數(shù)據(jù)共享(許善達,2009)[10]。從征管流程重組的角度看,盡管在征管績效上,“以票控稅”使征管效率獲得了巨大提升。但對整個稅收征管改革的推動,征管流程變革毫無疑問更為重要。特別是當征管流程變革與信息化結合,其改革效果更為明顯(李林軍,2014)[11]。在CTAIS軟件的開發(fā)過程中,稅收征管工作被細化梳理為管理服務、稅源監(jiān)控、稅務稽查、執(zhí)法監(jiān)督等工作流程,并將工作流與崗位相匹配。新的征管流程對應著稅收征管人員職責的重新界定,2005年稅務總局頒布了《稅收管理員制度(試行)》(國稅發(fā)[2005]40號)。

        圖1 1994-2014中國稅收征管制度變遷的標志性文件和事件

        從以上敘述也可以發(fā)現(xiàn),改革的成功很大在于法制化、信息化和征管流程重組三者在整個改革過程中的相互結合。以納稅評估職能的設置為例,改革始于基層試點,納稅評估自1999年在青島國稅試點。繼而以政府規(guī)章的形式進行推廣,2001年國家稅務總局在《關于加速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推行征管改革的試點工作方案》(國稅發(fā)[2001]137號)對評估進行了界定。隨后,2005年,稅務總局頒布了《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5]43)。該辦法的出臺也引發(fā)了政策連帶效應, 2005年的《稅收管理員制度(試行)》中的第八條提出了新的“納稅評估”工作職責,而這一工作職責在當時的《稅收征管法》中卻沒有體現(xiàn),這為以后征管法的修訂埋下了伏筆。最終,納稅評估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職能部門從征管和稽查中分離出來,并成為稅收管理員的稅源管理規(guī)范化流程之一。

        “納稅評估”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重點稅源管理”信息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集中體現(xiàn)了“專管員管戶”的征管模式向“信息管稅”模式轉變中的征管制度變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隨著經濟發(fā)展,企業(yè)數(shù)量的快速上升使得專管員管理職能基本無法實現(xiàn)。按照李林軍(2009)的估算,到2008年底,全國納稅人就達2157萬 (法人),有申報明細的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大約1.3億。而全國稅收管理員國地稅各大約10萬,人均管戶超過200戶,最多的廣東和江蘇,有的地級市人均管戶超過1000戶,最多的3500戶*根據(jù)國家稅務總局稅收征管與科技發(fā)展司司長李林軍《關于信息管稅的思考》講話稿中的數(shù)字整理。。這種局面迫使稅務機關需要重新思考稅收征管模式的定義,推動信息管稅模式的探索。在2000年,國家稅務總局在四川和廣東試點基礎上,發(fā)布了《重點企業(yè)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管理暫行辦法》(國稅發(fā)[2000]7號)。此后逐步降低重點稅源門檻,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的稅源監(jiān)控信息庫。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數(shù)據(jù)庫的信息,由企業(yè)的一般財務信息,到生產運營信息。并將數(shù)據(jù)不斷進行行業(yè)細化,建立針對具體行業(yè)的評估指標體系模型,初步建立起了稅源的分類分級管理制度。2009年,宋蘭在全國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會議講話稿《大力推進信息管稅全面提高稅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水平》中,進一步明確了“信息管稅”改革的方向,包括在納稅評估中逐步納入工商、金融、海關等第三方信息,建立更大范圍的信息平臺。在稅源監(jiān)控過程中開發(fā)新的風險識別模型和方法。提出“健全稅源管理體系是“信息管稅”的落腳點”。以上的改革突破了中國千百年來“以人管戶”的征稅模式。

        從組織設計的基本理論出發(fā),以上改革的成功還在于它通過稅收征管的組織變革和流程重組,極大地約束了基層征管人員的執(zhí)法裁量權和貪污的可能。首先,在縱向上建立起了垂直監(jiān)督和合作分工體系。省和市成立重點稅源管理辦公室、納稅評估處等機構。負責轄區(qū)內分行業(yè)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一旦被監(jiān)控企業(yè)達到風險預警值,則下發(fā)具體的評估任務給縣、區(qū)稅務局,實施流程化的納稅評估。這樣的管理模式,極大降低了地方企業(yè)依托地方庇護偷逃稅款的可能性。其次,在橫向上的稅務機關內部實現(xiàn)了管理、評估、稽查、審計的分工。專管員不再直接面對企業(yè),而是進行專業(yè)評估工作,傳統(tǒng)的專管員管理工作集中于辦稅大廳。這不僅促使專管員向信息管稅的職能轉變,而且極大杜絕了企業(yè)和專管員的串謀行為。管、評、查的分工也實現(xiàn)了“凡有自由裁量權的職能,就通過交叉執(zhí)法實現(xiàn)監(jiān)督”。而取消專管員,實現(xiàn)內部流程再造的改革還在不斷探索中。在2012年,江蘇地稅試點取消專管員制度。2014年9月,天津國稅宣布取消稅收專管員制度。此外,在稽查之前設立納稅評估程序,極大地改變了納稅人逃稅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預期,彌補了以往靠稽查形成的有限威懾效果。

        三、實證研究設計

        通過以上的制度變革觀察,不難看出過去20年中國稅收征管經歷的變化,如納稅評估等新職能的設立,專業(yè)化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的設立的確讓人看到了改革的進行。但相關改革是否對稅收征管效率的提高發(fā)揮了應有作用,還需要實證研究加以證實,本文接下來將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對以上的觀察進行檢驗。

        (一)研究思路與研究假設

        以往對稅收征管的經驗研究遵循著兩種范式:一是前文提到的呂冰洋和樊勇(2006)、王德祥和李建軍(2009)為代表的相關研究,采用投入-產出為基礎的DEA方法測算效率,進一步用計量模型驗證征管效率改進的影響因素;另一種范式產生于對稅收流失的測算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如郝春虹(2004)、伍云峰(2008)、李一花、董旸和羅強(2010)、咸春龍(2012)、賈邵華(2015)均估算了稅收流失規(guī)模,進而在影響因素中通過設置征管變量,驗證征管對防止稅收流失的作用[12-16]。但在探究稅收征管效率提高的影響因素時,相關研究均簡單地以大學生人數(shù)、計算機數(shù)量衡量征管能力變化背后的原因,而忽視了組織變革和征管模式的變化。而這恰恰是本文所強調之處,基于以上20年來征管制度的改革回顧,本文提出本文的經驗研究假設:

        假設1:征管流程重組(納稅評估新征管職能的確立 )對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假設2:征管流程重組和信息化水平相互作用對提高征管效率發(fā)揮著正向作用。

        在研究思路上,由于DEA技術本身的缺陷,本文采用了以上的第二種思路。即以稅收流失水平作為征管水平的結果變量。另外,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提出以納稅評估這一新征管職能作為衡量征管流程重組的代理變量;同時對信息化水平的代理變量本文采用了各省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戶數(shù)*分省的重點稅源調查戶數(shù)據(jù)來自國家稅務總局合作課題“十二五時期企業(yè)稅收負擔研究”。,因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建立重點稅源調查數(shù)據(jù)庫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建立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納稅評估模型,這很好的體現(xiàn)了流程重組與信息化在改革中的交互關系。

        (二)模型設定和數(shù)據(jù)來源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經驗研究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估算分省的稅收流失規(guī)模。從國外最新研究看,對稅收流失規(guī)模的測算主要是基于對隱形經濟(shadow economy)的估計,F(xiàn)uest 和 Schneider(2012),Slemrod和Weber(2012),Neck、W?chter和 Schneider(2012)普遍采用隱形經濟規(guī)模作為稅收流失的代理變量,并用于觀察稅收流失背后的制度因素[17-19]。國內,徐藹婷和李金昌(2007)、楊燦明和孫群力(2010)均采用MIMIC(multiple indicator multiple cause model,多指標多原因潛變量模型)對隱形經濟進行過估算[20-21]。在隱形經濟估算中,一般假定1978年為估算基期,其隱形經濟為0。在較長的時期內,采用MIMIC需要的指標變量數(shù)據(jù)較難獲取,因此一般是先采用簡單的收支比較法估算1978年后10-20年的隱形經濟規(guī)模,然后通過MIMIC計算隱性經濟相對變化率,進一步得到要考察的樣本期的隱形經濟。徐藹婷(2008)即采用收支法中的消費和儲蓄占GDP比例的關系估算了地下經濟(隱形經濟)的總體規(guī)模[22]。本文先采用消費儲蓄邊際傾向恒定假定估算了1978-2004的隱形經濟,進一步采用MIMIC(多因素多指標模型)方法估算了后10年的隱形經濟變化作為稅收征管改革的被解釋變量。

        MIMIC模型由兩部分組成,即結構方程和測量方程。結構方程用于表示潛在變量(也叫未觀測變量)與原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測量方程用于表示潛在變量與指標變量之間的關系。隱形經濟(SE)的結構方程和測量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結構方程:SE=γ1x1+γ2x2+γ3x3+…+γpxp+ξ

        (1)

        測量方程:y1=λ1SE+ε1,y2=λ2SE+ε2,…,yq=λqSE+εq

        (2)

        其中,結構方程中的X為原因指標變量,測量方程中的Y為觀測指標變量。在以往研究中,一般認為形成地下經濟的主要原因指標包括:稅收負擔、政府管制形成的非注冊企業(yè)生產、非正式就業(yè)、居民隱瞞的收入(Schneider,2005)[23]。盡管隱瞞稅收動機并非形成隱形經濟的唯一原因,但無論以上何種動機造成的隱形經濟,稅收流失都是最終的結果。在MIMIC模型的指標選擇上,本文也參考了Schneider(2010)的模型構建[24]。指標變量的數(shù)據(jù)來源和計算方法如下表1。

        表1 MIMIC模型中的原因變量和觀測指標變量的數(shù)據(jù)來源及計算方法

        第二步,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對稅收流程重組、信息化對征管影響進行實證檢驗。為驗證征管流程變革對稅收征管效率帶來的重大影響,本文構建了如下的實證檢驗方程:

        SEit=α+θ·SEit-1+β·Xit+γ·Yit+η·Zit+ε

        (3)

        其中,SE為經第一步估算的隱形經濟規(guī)模,由于隱形經濟明顯具有趨勢連續(xù)性,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滯后項。X代表稅收征收任務變量,具體包括總稅收占GDP比例(Tax_Gdp)、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銷售額(En_Sale)、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利潤水平(En_Peofit);Y代表傳統(tǒng)的征管能力變量,包括各省稽查人員總數(shù)(Audit_HR)、稽查人員中獲得專業(yè)資格證書(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和注冊資產評估師)人數(shù)比例(Audit_Certi)、稽查戶數(shù)(Audit_Amount)、稽查環(huán)節(jié)補繳稅款數(shù)額(Audit_Tax);Z代表征管流程變革和征管流程信息化的代理變量,關于假設(1)包括了各省的納稅評估戶數(shù)(Assess_Amount)、評估環(huán)節(jié)查補稅額(Assess_Tax)、納稅評估與稅務稽查的交叉項,即納稅評估戶數(shù)與稽查環(huán)節(jié)補稅額乘積(Assess_Audit);關于假設(2)的驗證,主要體現(xiàn)為Z中包含的變量有所變化,增加了重點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中的企業(yè)戶數(shù)(TR_Amount)、重點稅源監(jiān)控企業(yè)繳納的稅額(TR_Tax),以及納稅評估與重點稅源監(jiān)控的交叉項,即重點稅源監(jiān)控戶數(shù)與納稅評估環(huán)節(jié)補繳稅額的乘積(TR_Assess)。

        分省的稅收與GDP數(shù)據(jù)來自各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銷售額和利潤率是加總了《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的工業(yè)和建筑業(yè)兩大行業(yè)的財務數(shù)據(jù)。稅務稽查的數(shù)據(jù)來自各年《中國稅務稽查年鑒》。納稅評估的數(shù)據(jù)是作者在《中國稅務年鑒》各省工作概述中的稅收征管工作描述的文字材料中整理所得,包括了國、地稅的評估戶數(shù)和評估環(huán)節(jié)補繳的稅額。由于并不是每1年度各省工作概述中都報告了相關數(shù)據(jù),并且在納稅評估的試點改革期間,各省稅務機關往往采用突擊式評估,年度間數(shù)據(jù)變動較大,最后獲得了一個2004-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數(shù)據(jù)集。各省重點稅源監(jiān)控的數(shù)據(jù)來自國家稅務總局主導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調查,數(shù)據(jù)是在與相關部門合作研究中獲得,只獲取了2008-2014年的相關數(shù)據(jù)。通過簡單的散點圖可以觀察到納稅評估戶數(shù)與隱形經濟規(guī)模、分省的重點稅源戶數(shù)與隱形經濟之間的負相關系,限于篇幅省略了相關圖表。

        (三)基于隱性經濟的稅收流失估算

        第一步,根據(jù)徐藹婷(2008)的方法,假定儲蓄和消費的邊際傾向恒定,實際當中邊際傾向的增加則認為是存在隱形經濟所致:

        (4)

        上式中C和S分別代表宏觀的消費和儲蓄,變形后用各期的消費和儲蓄的增長之和除以邊際傾向,得到GDP增長的估計值。這一估計值超出當年值的部分就被認為是隱形經濟所致。雖然這一方法認為邊際儲蓄傾向與消費傾向長期不變,沒有考慮到居民行為的改變。但如以省為研究單位,各省在橫向上仍然可比。其中消費和儲蓄數(shù)據(jù)來自《新中國55年統(tǒng)計資料匯編》。

        第二步,在MPlus6中對潛變量方程(1)和(2)估計,得到MIMIC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分別選擇了7個原因指標和3個測量指標、7個原因指標和2個測量指標, 6個因素指標和3個測量指標、6個原因指標和2個測量指標的情況,以及5個原因指標和3個測量指標的情況。按照擬合優(yōu)度的卡方檢驗值和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的值,最終選擇了具有5個原因指標和3個測量指標的模型,其估計結果如式5:

        SE=0.418·D_taxgdp+0.217·I_taxgdp+

        0.084·Gexpgdp+0.191·Unemprate+

        0.072·Selemprate

        (5)

        圖2給出了隱形經濟變化的估計結果,由于時間段和基年選擇不同,以及各省的差異。本文估算的地下經濟規(guī)模最高達到了40%左右。且大多省份經歷了倒U形的過程。由于隱形經濟同時也意味對應規(guī)模的國民收入形成稅收流失。因此,也可以判斷國內的稅收流失規(guī)模也經歷了一個倒U形的過程。多數(shù)省份的隱形經濟規(guī)模在1995-2004年這段期間達到峰值,之后出現(xiàn)回落。這一趨勢與圖1描述的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啟動到產生改革效應的時間段是契合的。因此,這也間接說明了稅收征管改革在1995年啟動后逐漸顯現(xiàn)效果。但由于各省征管基礎力量(如適應新征管模式的人才)的差異,以及推動改革的力度和時間前后不一,因此形成的趨勢差異也較為明顯。江蘇、安徽、上海、山東等省對稅收征管流程的改革比較迅速,因此其稅收流失規(guī)模下降的速度較快。而遼寧、內蒙古、山西等地稅收流失規(guī)模雖有下降趨勢,但仍保持了相當高的水平。從估計結果看,梁朋(2001)年采用收支差異法估算的1994年分稅制后的隱形經濟占GDP的比例從18.7%下降到8.2%左右[25]。徐藹婷(2008)估算的約為16%-9%之間[22]。圖2中反映出,一些省份隱形經濟規(guī)模約占GDP的20%-30%間,1990年代中期夠出現(xiàn)了更快速的下降趨勢,很多省份下降了約一半。如果考慮綜合稅率約為25%,則各省目前仍存在的稅收流失規(guī)模約占GDP的5%-7.5%。

        表2 MIMIC模型的估計結果

        圖2中的虛線部分就是依據(jù)式(5)得到的 MIMIC模型對隱形經濟的預測值??梢园l(fā)現(xiàn)在2003-2008年與采用簡單收支的預測值有重合部分,但二者的數(shù)值并不完全相同,絕大多數(shù)省份的MIMIC預測值高于通過簡單方法的估算值(見圖中的海南、山西、天津等省市)。但二者的基本趨勢保持了一致,即在2003年以后隱形經濟均維持了下降趨勢。

        四、實證估計結果及分析

        (一)征管流程重組對稅收征管的影響機制

        由于本文整理數(shù)據(jù)為非平衡面板數(shù)據(jù),估計采用了Bruno(2005,2009)的非平衡動態(tài)面數(shù)據(jù)有偏糾正估計stata程序xtlsdvc,具體回歸結果見表3和表4[26-27]。

        首先,隨著征管任務的增加,地下經濟規(guī)模引起的稅收漏損是逐漸增加的,尤其是總稅收占GDP比重這一指標,在模型1-4中回歸系數(shù)大小變化不大,且都能通過t統(tǒng)計檢驗。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銷售額與稅收漏損間并無存在穩(wěn)定的關系。而利潤水平則與稅收漏損負相關,說明企業(yè)盈利能力好時,稅收遵從程度會增加。其次,傳統(tǒng)的稽查能力對稅收漏損的影響存在差異,總的稽查戶數(shù)對稅收漏損的影響并不大,反而是稽查環(huán)節(jié)的查補力度對納稅遵從程度最為明顯。而對傳統(tǒng)稽查能力建設最重要的是專業(yè)人員素質的提高,這在各省差異巨大,如擁有“注稅、注會、注冊資產評估師”證書比例最高的江蘇、安徽等省其征管能力確實較其他省份強,對應的稅收漏損減少在這些年也較為明顯。第三,也是假設(1)最關注的,隨著征管流程的變革,納稅評估、重點稅源監(jiān)控等逐步引入到原有的征管流程中,其帶來的作用是巨大的。表3模型4中,納稅評估戶數(shù)、評估環(huán)節(jié)補繳稅額對稅收漏損的影響均為負,且都通過了t檢驗。而稽查和評估的交叉變量顯示,納稅評估對稽查環(huán)節(jié)具有交互正向作用,即納稅評估也提高了稽查環(huán)節(jié)對稅收流失的防控作用。

        圖2 采用MIMIC方法估算的隱形經濟規(guī)模

        (二)征管流程重組、信息化對稅收征管的共同作用影響機制

        由于獲取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相關數(shù)據(jù)為2008-2014年,所以這部分的回歸時間序列長度也相應變短。假設(2)中最主要關注的是流程重組與信息化的相互關系,及其共同對稅收征管發(fā)生的影響。由于本文采用納稅評估這一新職能的設立作為流程重組的代理變量,而采用重點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的監(jiān)控戶數(shù)及所監(jiān)控戶的納稅額作為信息化的代理變量,有必要重新強調二者的關聯(lián)性。納稅評估所建立的評估模型必須是基于大數(shù)據(jù)平臺,如納稅評估模型中的監(jiān)控指標上下限額必須是基于行業(yè)內的主要企業(yè)平均水平設定,其準確性毫無疑問取決于檢測樣本對行業(yè)總體的代表性。因此,建立樣本量足夠大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數(shù)據(jù)庫幾乎是納稅評估的先決條件,而且這一數(shù)據(jù)庫必須保證動態(tài)性。納稅評估試點初期效果不佳,也正是因為缺乏全國性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信息平臺。這一點在2000年后,隨著全國性重點稅源調查制度推開才得到改善。

        表3 征管流程變革對納稅征管效率影響的實證結果(2004-2014)

        注:*代表10%顯著性水平;**代表5%顯著性水平,***代表1%。

        從表4中可以看到,加入重點稅源監(jiān)控企業(yè)戶數(shù)和重點稅源戶納稅額變量后,其他控制變量的系數(shù)均出現(xiàn)了變化,尤其是稽查相關變量系數(shù)均出現(xiàn)了減少,說明重點稅源監(jiān)控這一信息化改革對傳統(tǒng)稅務稽查職能有替代作用。從引入變量自身的回歸系數(shù)看,均為負且較為顯著,說明其對稅收流失有較好的降低作用。特別是假設(2)關注的重點稅源監(jiān)控戶和納稅評估的交叉項TR_Assess回歸系數(shù)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明顯異于0。極好支持了假設(2)的猜測,即以重點稅源監(jiān)控為基礎的納稅評估能更好的發(fā)揮稅收征管作用,降低稅收流失規(guī)模。

        表4 征管流程變革、信息化共同作用對納稅征管影響的實證結果(2008-2014)

        五、結論、政策建議及研究展望

        過去20年中,中國稅收征收規(guī)模經歷了快速增長,同時稅收征管制度也經歷著深刻變革。本文在梳理征管制度變革的基礎上,將征管制度變革與稅收流失結合起來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結論:(1)以專業(yè)化分工、新職能設立為特征的稅收征管流程重組是20年來稅收征管制度變革的主線之一;(2)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往往體現(xiàn)為流程重組、信息化與法制化三者的緊密結合;(3)隱形經濟代表的稅收流失規(guī)模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了下降;(4)實證檢驗發(fā)現(xiàn)納稅評估這一新征管職能降低了稅收流失規(guī)模,并且納稅評估促進了傳統(tǒng)稅務稽查職能更好發(fā)揮作用,二者的共同作用項對降低稅收流失規(guī)模具有作用;(5)納稅評估與重點稅源監(jiān)控戶代表的信息化征管努力之間相互耦合,對降低稅收流失也發(fā)揮了正向作用。

        在面對“營改增”、個人所得稅綜合征收制度改革、新房產稅改革等實體稅種的系列改革任務時,保證征管能力的提升毫無疑問是至關重要的。回顧過去20年中征管改革的成功經驗對下一步的整體稅制改革也會提供借鑒。歸納起來,未來需要堅持的改革思路包括:(1)繼續(xù)以專業(yè)化分工提高效率這一思路推動征管組織變革,在大企業(yè)稅源管理上,盡管從2010年起開始在各省設立專門的大企業(yè)稅收管理局,以強調針對大企業(yè)的稅收風險管理,但其職能的專業(yè)化需要進行細化內部的專業(yè)職能設置,未來針對個人所得稅征收對象中的高收入納稅人也應設立專門的征管機構;(2)在推動信息管稅上,需要推動更大范圍的信息整合和更為專業(yè)化的信息利用,在這方面需要進一步強化總局信息中心的作用,整合更多的第三方數(shù)據(jù),而省局和基層稅局專注于信息的挖掘和使用;(3)堅持制度變革中的法制化原則,如為促進稅收風險管理的標準化,國家稅務總局近期發(fā)布了《關于加強稅收風險管理工作的意見》,具體包括建立統(tǒng)一的風險識別方法、開展風險評分排序、風險處置以及評估反饋。未來,在推動征管制度變革時仍需以規(guī)范性的規(guī)章和法規(guī)標準化征管流程設計和完善。

        從現(xiàn)有國內研究看,基于組織理論的視角對稅收征管效率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僅僅是這方面的初步嘗試,尚未基于實際觀察提供新的理論建構。在進一步研究中,既可以基于稅務機關運行的微觀案例,以稅收征管的實際運行為核心提供中層的組織理論構建,也可以基于最新組織研究理論對中國稅收征管遇到的現(xiàn)實改革問題提出解釋。

        [1]HUANG R.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240-284.

        [2] 呂冰洋,樊 勇.分稅制改革以來稅收征管效率的進步和省際差別[J].世界經濟,2006(10):69-77.

        [3]呂冰洋,李 峰.中國稅收超GDP增長之謎的實證解釋[J] .財貿經濟,2007(3):27-36.

        [4]王德祥,李建軍.我國稅收征管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分析(SFA)技術的實證研究[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4):152-161.

        [5] 劉窮志,盧盛峰,陳思霞.稅權分配與稅收征管效率——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09(5):60-67.

        [6] 楊得前.我國稅收征管效率的動態(tài)評價:1997-2007——基于Malmquist指數(shù)的分析方法[J].當代財經,2010(8):20-25.

        [7] 李建軍.稅收征管效率評估分析:1997-2007 [J].中國經濟問題,2011(3):90-99。

        [8] 呂冰洋,郭慶旺.中國稅收高速增長的源泉:稅收能力和稅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2011(2):76-90.

        [9]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最具影響力60件稅收大事編寫組.新中國成立60周年最具影響力60件稅收大事[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224-229.

        [10] 許善達.中國稅務信息化回顧與展望[J].電子政務,2009(10):26-33.

        [11] 李林軍.20年稅收征管改革回望[J].中國稅務,2014(1):27-29.

        [12] 郝春虹.中國稅收流失規(guī)模估測[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11):12-16.

        [13] 伍云峰.我國稅收流失規(guī)模測算[J].當代財經,2008(5):38-42.

        [14] 李一花,董 旸,羅 強.個人所得稅稅收能力與稅收流失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經濟評論, 2010(2):94-99.

        [15] 咸春龍.中國個人所得稅流失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134-146。

        [16] 賈邵華.中國稅收流失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172-201.

        [17]FUEST C, SCHNEIDER F. Tax evasion, tax avoidance and shadow economy: Introduction [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12(1): 1-4.

        [18]SLEMROD J, WEBER C. Evidence of the invisible: toward a credibility revolution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ax evasion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12(1): 25-53.

        [20]徐藹婷,李金昌.中國未被觀測經濟規(guī)?!?MIMIC 模型和經濟普查數(shù)據(jù)的新發(fā)現(xiàn)[J]. 統(tǒng)計研究,2007(9):30-36.

        [21] 楊燦明,孫群力.中國各地區(qū)隱性經濟的規(guī)模、原因和影響[J].經濟研究,2010(4):93-106.

        [22]徐藹婷.未被觀測經濟規(guī)模估算:收支差異法的適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08(12):79-84.

        [23] SCHNEIDER F. Shadow economies around the world: what do we really know?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5 (4): 598-642.

        [24] SCHNEIDER F.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institutions on the shadow econom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OECD countr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10(3): 441-468.

        [25]梁 朋.稅收流失規(guī)模:地下經濟視角的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1):66-72.

        [26] BRUNO G. Approximating the bias of the LSDV estimator for dynamic unbalanced panel data models [J]. Economics Letters, 2005 (3): 361-366.

        [27]BRUNO G.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in dynamic unbalanced panel-data models with a small number of individuals [J]. The Stata Journal, 2009(4): 473-500.

        (本文責編:辛 城)

        The Transition of Tax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in China:Review on Reforms of Tax Administr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ir Effects Since 1990s

        XIE Hong-tao

        (PublicFinanceandTaxationSchool,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the tax administrative system has undergone series changes. In the face of a new round taxation reform, it is meaningful to evaluate the past reform in the tax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ition of tax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reform history from three points of view, that is legalization,administrative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zation. To test the reform effect,the paper estimates the shadow economy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tax evasion. Then using taxpayers amount of accepting tax assessment , assessed tax through tax assessment, and larger taxpayer amount in tax source database to characterize the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zation, an econometric model was built to test the hypothesis relation between process reengineering, informazation and tax evas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zation greatly reduce tax evasion. And tax audit becomes better efficient because of tax assessment as a pre-function.

        tax administrative; process reengineering; informatization; shadow economy; tax evasion;tax assessment; taxpayer resource survey database

        2016-10-28

        2017-02-2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宏觀稅負、稅負結構與結構性減稅研究”(12&ZD044);國家稅務總局規(guī)劃核算司專題研究項目“十二五時期企業(yè)稅收負擔研究”。

        解洪濤(1977-),男,漢族,河北保定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財政體制與公共部門治理。

        F812.2

        A

        1002-9753(2017)04-0014-11

        猜你喜歡
        稅源征管隱形
        當前個人所得稅征管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
        涵養(yǎng)稅源
        隱形人
        我變成了一個隱形人
        環(huán)境保護稅征管模式還需進一步完善——基于《環(huán)境保護稅(草案)》征管模式的思考
        “0感無暇” 隱形妝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52:21
        個人房屋租賃稅收征管的實踐與探索
        學習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20
        稅源專業(yè)化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稅收與稅源背離對區(qū)域協(xié)調的影響研究
        建立稅源分析指標體系的思考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中二区|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理人伦国色天香一区二区| 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一区h|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播放|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五月天啪网亚洲精品| 丝袜美腿亚洲第一免费|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精品| 国内少妇毛片视频| 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永久黄网站免费视频性色|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久| 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av| 日本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日本老熟妇50岁丰满|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片|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制服bt| 亚洲天天综合色制服丝袜在线 | 中文字幕午夜AV福利片| 少妇精品揄拍高潮少妇桃花岛| 国产片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欧美成人a在线网站| 国产优质女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桃|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手机视频 | 日韩在线精品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播放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天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