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花
新課程實施以來,大量的課外閱讀已作為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讓每一個孩子暢游書海,從濃濃的書香中汲取營養(yǎng),是我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自主閱讀的讀書目標。
一、講成語故事,以“講”促“讀”
大家都知道,喜歡聽故事是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成語故事通俗簡潔,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具有深刻的含義,對低年級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古典文化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自主閱讀,我在班里開展了天天“讀成語故事”活動。先由我示范講故事,內容包括成語的來歷、意思及引申義;再由口才好、記憶力強、膽子大的學生組成成語故事小組,輪流為大家講成語故事;最后在示范作用的引領下學生利用每周四“課前展示”平臺有順序上臺講成語故事。為了講好成語故事,孩子們都會做充分準備,精心挑選、反復練講,還把自己講述的成語故事標題按規(guī)定記錄在自己寫話本上。整個過程,學生自主閱讀、自主選擇,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口才,更重要的是達到了以“講”促“讀”的目的。
二、以“懸念”促“閱讀”,誘發(fā)興趣
1.一篇帶多篇,拓展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痹谛W階段,每學期大約有30篇課文,六年大約能在課內閱讀36萬字。如果僅僅依靠課本,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的?!墩Z文課程標準》還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边@就明確指出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而課標指出:第一學段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生活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因此,我們必須打開課堂教學的大門,打破課內外的界限,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得以溝通,指導學生進行廣泛地閱讀。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的同時,讓學生拓展閱讀了《十萬個為什么》其中的《美麗的植物天地》,在學好原有課文的基礎上,延伸擴展,由一篇帶多篇;又比如學習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文時,推薦學生讀《第一次發(fā)現(xiàn)》(瀕臨危機的動物);學習二年級上冊《識字8》一課時,又講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同時推薦學生讀《中國神話故事》。這樣因勢利導,大大激發(fā)了學生閱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愿望,使讀書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2.以“懸念”推介課外讀物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在周五“好書推介”課前展示活動中,我會提前與展示的學生和家長進行交流,做好充分的推介準備,展示的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把同學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這時,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故事后面的內容可更精彩呢,欲知后面寫了什么,請自讀原文。學生被故事的懸念吸引,在享受故事情節(jié)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去進行閱讀。事實證明,這效果真的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三、重視讀書交流,激發(fā)閱讀興趣
學校每周三下午的課外閱讀課上,我組織同學們圍繞《語文讀本》和《閱讀與習作》兩本讀物為主進行閱讀,我和學生一起讀書,讀書之后和學生交流閱讀的執(zhí)行情況。兩個學期努力堅持這樣做了,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學生有興趣地讀,閱讀量自然就大大增加。我還會讓學生把自己的好書帶到課堂上來與大家分享,給足時間進行閱讀,讓學生講讀故事中的精彩句子,或者讀一篇文字后作簡單的解說,最后評出故事大王、讀書小博士等,并通過“識字小報、手抄報、寫話優(yōu)選”展覽等活動,引導學生對讀書的興趣,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
四、開展相關活動,推動自主閱讀
我會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方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建議家長每月給孩子買一本書,建議親子共讀。同時設計制作了班級讀書卡,孩子每天堅持讀書,在讀完之后,記下書籍或篇目的名字,記錄一些自己新認識的生字、好的詞句并大致口述故事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讀書,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有了不小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班級家委會作用,由委員長牽頭,把學生分成了七個小組,每個小組開展微信競賽閱讀,每個小組成員每讀一次加2分,以此累加積分,每兩個月公布評選出小組“讀書小明星”,家委會準備獎狀、獎品,在周三下午讀書時間進行頒獎,以此表揚先進,鞭策后進,這樣形成了每天堅持微信讀書的好習慣,激發(fā)了孩子們課外自主閱讀的熱情,有效地提高了閱讀效率。
我認為,讀書永遠是人生重要組成部分,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孩子們學會自主閱讀,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我會和孩子們一起努力,讓自主閱讀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