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明
縱觀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傳統(tǒng)的“串講加解釋”教學結構模式,還在影響著大部分的初中語文教師?!皩滩牟蛔鬟^多的鉆研,對教學方法不作過多的科學選擇,認為只要自己講得多,知識就自然會被學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課都由教師唱‘獨角戲,事事包攬?zhí)娲?,把學生看成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向學生填灌大量的現成的死知識”,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弊病。長期如此,既剝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又束縛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沒有考慮到正在課堂中聽課的學生的感受,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是無從談及;學生在學習過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兒而沒有自己主動參與學習的份兒,沒有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沒有動手實踐、自我探究,進行交流合作的機會,對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也是無從談及的。那么,怎樣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來進行“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呢?我認為可以從課堂上分組合作閱讀和思維激發(fā)教學上進行嘗試。
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課堂上合作閱讀、思維激發(fā)教學嘗試成功的關鍵因素
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fā)展的目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chuàng)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語文教育也是合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我們應該清楚準確的認識,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語文教學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不尷不尬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無利的;我們應該趁著新的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閃亮登場”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后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后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教師導學、學生自學;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變篇章結構的分析為根據課文特點、教學需要而抓重點,解疑點。在教學方法的取用中,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運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學法的指導和傳授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特別是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fā)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不忽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視學情、機械操作的教學模式,盲目進行過于寬松、不作評判的模棱兩可的評價。
二、合理的分組是課堂上合作閱讀、思維激發(fā)教學嘗試成功的基礎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fā)展的意識。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yōu)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性。每小組由4~6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可以多種小組形式出現,如把學生進行配對,一個程度高一點,一個程度低一點,或者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等的同學組成“同伴”系統(tǒng);想通過小組的互相幫助,使成員有意識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就組成協(xié)作性小組;志在于讓學生在小組里面說出每一個人的觀點,然后選出一個口頭報告員,向全班報告小組里面的觀點就組成口頭報告小組等。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機會讓不同學習能力或者看法不同的學生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運用每一個人的背景知識對文章做出回應;幫助學生了解對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經歷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讓學生能學會獨立欣賞文學作品。
三、維激發(fā)訓練課堂上合作閱讀、思維激發(fā)教學嘗試的核心內容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fā)教學是指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情景創(chuàng)設中,結合對課文內容有針對性的,為幫助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所提出來的問題,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受到激發(fā)與啟示,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fā)現問題,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方式掌握語文及相關規(guī)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知識去調查了解生活,深入研究,尋求相關原因,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是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fā)、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養(yǎng),進而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教師在課的開始時精心設計新課的導語,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別具藝術魅力的導語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顯示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乃至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好的、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fā)也正體現在課堂導入語的設計之中。
(2)注意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探討。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與提出目的在于給學生一個范例,是學生明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在航燈的指引下順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進一步分析、討論,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啟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創(chuàng)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3)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激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引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激情,激勵學生進一步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學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師評判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對學生進行合理公證的評價,就尤如給學生“雪中送炭”,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也使學生從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向能夠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fā)展。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fā)生起源于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盡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鋪路架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進行合作閱讀,思維激發(fā)訓練與培養(yǎng),可以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fā)學生封存的天資,開啟學生關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