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妮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課程改革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大變化。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還存在著許多不適合新課程改革的問題。主要針對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幫助初中英語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英語;積極性;課堂效率
英語作為一門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的語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英語基礎的關鍵時期。因此,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幫助學生夯實英語基礎,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而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含義
有效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中對于英語教學提出的重點要求,是提高初中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開展英語有效性教學就是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更為合理的課堂順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學習的和諧環(huán)境。作為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了解和熟知新課程改革相關的定義和概念,更要用靈活的思維將這種思想灌輸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
二、當前初中英語有效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狀況并不樂觀。首先,教師在課堂中的內容設置過多,時間分配十分不合理。雖然不少教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改變程度比較低,采取措施很少,仍然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自己是主導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次,英語學習多是死記硬背,缺少靈活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雖然必要的單詞記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過于強調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于英語的實際應用,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最后,過于專注英語成績的高低而忽略了英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誠然,考試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高低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參考依據,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賴于考試。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標準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對于成績過于看重,也會導致學生更加功利化地學習和看待英語,違背了英語教學的初衷。
三、影響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學理念的落后
雖然新課程改革推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許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過去,自己仍然扮演課堂教學的主角。在課堂中嚴格按照課本的要求順序來制訂教學計劃,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傳遞英語的語言魅力。
(二)教學方法過于保守,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對于英語教學的改變是巨大的,但是很多時候教師并沒有利用好這一資源。在課堂中,還是延續(xù)過去在黑板上板書的落后方式,效率很低。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過于依賴多媒體,甚至會出現直接利用網絡的現成教學資源,沒有自己的
理解。
(三)教學評價過于功利化
新課改要求教學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進步和能力的提高,倡導評價方式多樣化。但是,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多數的老師還是將成績作為評判的唯一標準,造成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功利化,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改革教育理念
作為初中英語教師來說,應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只有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才能推動教學思維和方式的轉變。學校方面應該定期組織相關的交流和學習活動,讓新課程英語教學的概念不斷深入教師的心中。此外,還可以借鑒教學先進地區(qū)教師的經驗,組織一些學術報告,將自己在第一線的經驗作為學習參考。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應該采取差異化、有針對性的相關措施,科學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教師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教師應該與學生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溝通。在平時的教學中,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以鼓勵措施為主,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三)建立科學化的評價體系
作為學校來說,應該進一步建立科學化的評價體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作為出發(fā)點來設計相關的制度,同時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予以相應的獎勵,促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從而帶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采取更多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推動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不斷地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使得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推動英語教學水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秦培元.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策略淺談[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2(5):135-137.
[2]潘操.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探析[J].讀與寫,2013(1):64.
[3]楊建.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探析[J].校園英語,2012(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