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動理論的產生,國內外對于互動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筆者介紹了互動教學的發(fā)展脈絡,并總結了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為互動教學的繼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動教學;國外研究;國內研究
一、國外研究
美國社會學家Mead最早提出符號互動理論。他指出,互動的基本思想是:個人、自我、社會均產生持續(xù)不斷的會話與交往,人類的交往是通過有意義的動作實現(xiàn)的。動作被行動者賦予了意義,動作也就變成了符號,符號的互動正是人類行為的本質特點。美國社會學者Blumer第一次使用“符號互動論”一詞。
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者開始關注課堂互動。比利時教育家Landshere和Bayer對互動中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進行研究,尤其是課堂教師語言研究,顯示了教師活動的特點,建立了教與學之間的因果關系。
20世紀70年代,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帕林克薩在構建主義理論的啟發(fā)下提出了“交互式課堂教學”這一概念。而將互動論真正合理應用于解釋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的是Blackledge。他運用自我概念、認識、解釋、磋商等,對師生在互動中的角色與地位等給予解釋。
80年代以來,互動教學以二語習得理論為基礎,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Krashen提出輸入假設,他認為,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并且學習者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信息的意義理解而非形式理解時,才能生成習得。Swain針對Krashen的輸人假說提出了輸出假設。她認為雖然可理解性輸人可以促進第二語言習得,但并不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而語言輸出在第二語言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可理解性輸出產生于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中。因此,Long針對Krashen的輸人假設進行修正和發(fā)展,提出交互假設。Long的前期交互理論強調意義協(xié)商在理解性輸人中的作用:意義協(xié)商引起了語言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可以提高語言輸人的可理解性。Long的后期交互理論認為,在協(xié)商工作中獲得的負面反饋可以促進第二語言的發(fā)展,至少在詞匯,語素和句法方面,這種反饋是學習特定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差異所必需的。
二、國內研究
互動教學的國內研究大致分為五類。
1、實驗研究
顧偉勤(2010)在輸入理論和互動假說的基礎上,選取上海國際研究大學60名大二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開展了實證研究。單文博(2014)在2013年遼寧省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在大連海事大學以主體間性理論視角為基礎的互動活動開展了實證研究,旨在為英語教學提供平臺,并反思互動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借鑒。
2、課型研究
王蓮(2013)將互動教學應用于視聽說課,在多模態(tài)視聽說教學中,將互動教學貫穿始終,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周風燕等(2015)將互動教學應用于寫作,在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把寫作教學互動化、合作化、過程化,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3、策略研究
徐錦芬,寇金南(2011)針對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環(huán)境下小組互動策略培訓對提高小組互動質量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實驗研究,通過研究互動策略提高了學習者在小組互動中的參與量。韓雪松,牟永貴(2011)提出了互動教學設計的四個注重策略,即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多媒體教學,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和注重模塊教學。
4、模式研究
徐華莉(2012)針對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中互動不足的問題,構建包含計算機、學生、教師等的多要素立體化互動模式,并用“兼容、和諧、靈活”六字目標和“穩(wěn)定教學結構、制約教學運轉”兩條基本原則的生態(tài)視角對該模式進行了分析。李紅美,張劍平(2015)從多學科的角度分析了互動教學模式,提出了在智能教室中應用交互模型的過程,并總結了該模型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5、因素研究
程熙旭(2011)分析了影響互動教學的因素,針對情感因素進行三個學期的行動研究,采取了多種措施拉近師生距離,運用合作與互動打破了課堂的沉默。楊南昌(2013)設計有效的課堂參與結構,將長期被教育技術研究者忽視的參與結構這一隱蔽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社會性因素,是創(chuàng)建有效互動課堂的一種設計研究的本土嘗試與實踐。
三、結論
隨著互動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對互動教學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因此,對互動教學進行文獻綜述能夠為互動教學的進一步研究和發(fā)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程熙旭. 打破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提高課堂互動的行動研究[J]. 中國外語教育, 2011,4(1):25-30.
[2] 顧偉勤. 外語課堂教學中的輸入調整和互動調整[J]. 外語界, 2010(3):66-70.
[3] 韓雪松, 牟永貴. 大學互動教學設計的策略分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1(4):158-160.
[4] 李紅美, 張劍平. 面向智慧教室的ARS互動教學模式及其應用[J]. 中國電化教育, 2015(11):103-109.
[5] 單文博. 主體間性視域中大學英語“主體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 外語學刊, 2014(5):113-116.
[6] 王 蓮. 多模態(tài)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課堂互動分析[J]. 教學與管理, 2013(15):141-143.
[7] 徐華莉. 外語教學立體化互動模式研究[J]. 外語電化研究, 2012(145):66-71.
[8] 徐錦芬, 寇金南. 大學英語課堂小組互動策略培訓實驗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1,43(1):84-95.
[9] 楊南昌. 設計有效的課堂參與結構[J]. 電化教育研究, 2013,2(11):100-105.
[10] 周風燕, 張 鑫, 陳 勁. 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35(12):61-62.
【作者簡介】
王婉婷(1991—),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英語)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