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米雅
摘要:高校舞蹈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夠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許多高校舞蹈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舞蹈教學面臨著許多問題,本文在分析高校舞蹈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科學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育;問題;對策;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舞蹈教育價值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在高等教育引入舞蹈教育內容以后,很多政策與規(guī)則通常由非舞蹈專業(yè)人員制定而成,他們認為舞蹈就是做扭腰、擺手等簡單的肢體動作,學生只要學好了這些肢體動作,高校舞蹈教育就能獲得成功。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他們忽視了舞蹈本身的內涵和代表的思想,導致舞蹈教育成為了鍛煉身體的課程。此外,很多高校舞蹈教師在時代環(huán)境影響和自身固化思想下學習舞蹈,降低了舞蹈學習難度。這樣雖然學生能夠很快適應,但是未考慮到舞蹈本身的情況,沒有站在人才培育的角度思考問題,以致舞蹈教育價值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二)舞蹈教學方法陳舊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舞蹈教育只有基本闡述,舞蹈表演的教育不能將生活情感與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出來,對舞蹈技巧訓練過于重視,忽視了將舞蹈的美感表現出來。學生在表演各種舞蹈動作的過程中,臉部表情沒有相應的變化。學生在舞蹈學習中面無表情,沒有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很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也降低了學習舞蹈的興趣,為高校舞蹈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不重視舞蹈理論教學
當前,雖然很多學校也增強了一些舞蹈理論基礎教學的內容,不過由于舞蹈教師不重視理論知識,理論課教學顯得過于沉悶,教學效果很難得到提升。其實,舞蹈理論知識屬于一門單獨的學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學科理論知識的沉淀與發(fā)展,都代表了其他學科各個時期的表現與存在。舞蹈也是一樣,學生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所學舞蹈的風格及發(fā)展過程,從而準確抓住舞蹈所需的情感氛圍,這樣的舞蹈才能真正打動人,也讓今后的舞蹈學習有了良好基礎,學生舞蹈鑒賞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學生如果沒有學習舞蹈理論基礎知識,站在長遠角度來看,則存在極大的隱患,對學生舞蹈實踐能力的提升帶來了阻礙。
(四)舞蹈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各高校舞蹈教師的學歷水平參差不齊,主要是由于我國舞蹈研究生全面培養(yǎng)體系建設滯后所致。從規(guī)模上看,很難和其他學科相比,因此,所培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也很有限。同時從現有的舞蹈教師來看,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學校引起重視。
二、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培養(yǎng)舞蹈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舞蹈是肢體的語言藝術,而一段高水平的舞蹈只能給人以視覺的享受,音樂與舞蹈是息息相通的,只有優(yōu)美的舞蹈與惟妙惟肖的音樂的科學結合,才能震撼觀眾的心。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十面埋伏》里的舞蹈《佳人曲》有三美——舞美、古樂美和吟唱美,因而一開始就“奪”去了觀眾的呼吸,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所以,舞蹈只有與音樂巧妙地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綿綿不斷的奇跡,才能使舞蹈更具內涵與魅力,從而感染觀眾。所以舞蹈專業(yè)的學生要提高音樂素養(yǎng)。在舞蹈教學中發(fā)現,一些學生節(jié)奏感較強,舞蹈動作與音樂就協調。因此,培養(yǎng)舞蹈專業(yè)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是提高高校舞蹈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其次,燈、舞、美、服,是舞蹈作品的輔助元素,亦有點睛之筆。舞蹈藝術與美術有著相得益彰的關系,兩者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為作品主題思想、人物特征與劇情發(fā)展服務的。高校舞蹈專業(yè)的學生應學習繪畫,并了解《色彩構成》的相關知識,如:紅色常象征著激情、熱烈、沖動,它讓人有熱血沸騰與意猶未盡感覺。在中國,紅色常代表喜慶(如婚慶常用紅色);紅色還是中國的“符號”(如中國奧運會“鳥巢”的中國紅);紅色在中國有時候還意味著血腥與屠殺,張藝謀的《紅高粱》就有紅色場面的詮釋。不同色彩的表達與運用成就了張藝謀作品的《紅高粱》、《十面埋伏》以及《英雄》等,同樣黃色也成就了張繼剛的《千手觀音》。由此可見,舞蹈的靈魂不但是音樂,還有色彩和舞美。所以,提高舞蹈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重要。
(二)改革舞蹈教學方法
第一,轉變思想觀念,堅持以人為本。舞蹈教學方法的轉變,除了是轉變某些教學活動與手段以外,還要轉變以往簡單重復的教學方式,盡量將學生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意識融入進來,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主動探索問題的精神。第二,轉變教學觀念。應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第三,轉變教學方法。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舞蹈能力。首先,在訓練舞蹈技巧的過程中,教師要多設置一些表演性組合,為學生今后在舞臺上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在舞蹈教學中要強化學的觀念,即在每次舞姿與造型的訓練中,都要通過最完美、最投入的動作進行展現,讓學生想象自己面對的是觀眾,而并非是學生。最后,教師要做好動作的講解,引導學生透過這些舞蹈動作,感悟舞姿中蘊含的精神與意義,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真正了解并掌握舞蹈藝術的靈魂。
(三)增加舞蹈理論課的比重
舞蹈和常規(guī)學科的藝術學科有很大區(qū)別,對于教學模式的選擇和常規(guī)學科的教學大綱計劃模式也有一定差異。在我國各類教育中,主要采用教學大綱計劃模式,雖然該模式能夠推動??普n程朝著預定目標發(fā)展,但是也讓課程顯得過于呆板僵硬,缺少變通和人性化因素。在現階段高校舞蹈教育中,仍然采用統一的模式,舞蹈教育在教材使用與課程制定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對于理論課程而言,不僅有專業(yè)課,還要增加舞蹈理論課程,讓學生知識結構變得更加完整。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講解舞蹈作品如何利用音樂進行構思和創(chuàng)造、舞蹈動作的提煉和發(fā)展、舞劇和舞段的形成等。舞蹈編導課程對學生走向社會極為有利,在活躍基層文化、普及舞蹈教育上,學生應具備較強的編導能力。
(四)加強舞蹈教育師資力量建設
由于教師決定著高校舞蹈教育質量,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有較強的舞蹈專業(yè)技能。對于高校舞蹈教師而言,應具備以下能力:第一,基本編舞能力,可以為教學創(chuàng)作多套舞蹈動作,而不是采用別人的作品敷衍了事,要加大對學生編舞能力的培養(yǎng),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較強的表演能力。要能夠將自己帶入到舞蹈之中,用自己投入的表演影響學生,將教授的內容恰當的表達出來,這樣學生才能學習到全面的舞蹈知識和技能,這是教師體現責任心的有效途徑。第三,較高的教學水平。高校舞蹈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基本教學原則,了解當前教學的規(guī)律,將教學目的清晰的表達出來,可以引導學生輕松探求舞蹈本質。第四,豐富的舞蹈專業(yè)理論知識。高校舞蹈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掌握更多的舞蹈專業(yè)理論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確保舞蹈教育質量“更上一層樓”。
綜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任重而道遠!高校舞蹈教育的科學發(fā)展有待于廣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只有重視舞蹈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才能推動高校舞蹈教育的大繁榮與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