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芝 顧詠梅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052)
生存和發(fā)展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永恒主題。生態(tài)倫理學是直接針對現代化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生態(tài)嚴重破壞的后果而提出的。它是運用生態(tài)學和倫理學的綜合知識,研究生態(tài)的倫理價值和人類對待生態(tài)的行為規(guī)范的科學[1]。生態(tài)倫理教育是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然選擇。
“生態(tài)倫理學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fā)”是本校生物學科組申請的“十二五”市級重點課題。該課題也是國際項目“《中學生命倫理學》的開發(fā)與實施”課題的后續(xù)和發(fā)展。
從2011年開始,本校按照自訂的《中學生態(tài)倫理學》課程方案,陸續(xù)完成了5輪教學實踐。第1輪教學選在初二,面向全體學生(共8個班,約300名學生),以班為單位授課,利用研究性學習課時(排在課表中)進行,每周 1次(40 min),開設1學期,總課時數共14節(jié)。師生反饋效果很好。第2輪教學選在高中,作為選修課,學生人數達20多人,參加課程學習的還有原宣武區(qū)第43中學參加跨校選修課的學生。本輪教學效果欠佳,經過反思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高中生學習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很難參與到討論中來。因此,后幾輪教學重新選定在初二開設,利用選修課時間進行,每周1次課(60 min),開設 1學期(約 15次),每輪約25人參加。
生態(tài)倫理學課程內容體系主要依據林紅梅提出的“生態(tài)倫理實踐應用領域”而設計[2]。專題內容如下:
第1單元:生態(tài)倫理學概論;第2單元:政治生態(tài)倫理;第3單元:資源生態(tài)倫理;第4單元:企業(yè)生態(tài)倫理;第5單元:人口生態(tài)倫理;第6單元:消費生態(tài)倫理;第7單元:科技生態(tài)倫理。
“消費生態(tài)倫理”是生態(tài)倫理學的一個專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的消費大多是滿足生命的基本需要,這種消費根源于生命的自然需求,因此不存在爭議。而今天的需要超越了生命基本所需(馬爾庫塞所說的“虛假的需要”)。 結合我國國情,中國已經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消費不足進入到過度消費的時代,消費的增長甚至超過生產的增長,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奢侈浪費的現象。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消費中的一些問題日益凸顯。消費倫理就是要為人們的不合理消費行為設定必要的原則。
本課程的總目標是構建青少年生態(tài)倫理素養(yǎng)標準體系(圖1)。
圖1 青少年生態(tài)倫理素養(yǎng)標準體系[3]
每一專題的具體目標都是在課程總目標框架指導下進行細化。本專題的目標如下:
1)知識:了解商品、消費與倫理有關;認識到錯誤的消費觀念對自然的破壞。
2)情感:對奢靡生活的鄙棄,對自然簡樸生活方式的贊賞。
3)意識:意識到消費不僅是個人權利,更有社會責任;摒棄消費至上的畸形消費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適度消費觀。
4)行為:追求“物質上簡約,精神上豐富”的生活方式;對“倫理上不干凈”的商品自覺抵制,做負責任的消費者。
消費行為引發(fā)的倫理思辨。
討論、辯論、講授相結合。
5.1 問題探討 教師出示新聞《內蒙草原被挖發(fā)菜者翻地皮、毀生態(tài)》(略)。
問題:1)如果有人送你一盒發(fā)菜,你會接受嗎?你有什么想法?2)你會主動購買發(fā)菜嗎?
通過一則新聞引出本節(jié)課,學生初步意識到消費不僅是個人行為,還會影響到生物圈;消費不僅是個人權利,更有社會責任,消費中蘊含著深刻的倫理。
5.2 知識儲備 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做背景,任何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都將流于空談。以一定的知識作依托,可增加倫理思辨的廣度和深度。這部分包括兩大內容:一是“過度消費的困境”,包括生態(tài)倫理困境、政治倫理困境、個人倫理困境。二是“歷史上中、西方消費倫理觀”。學生對于“消費主義的生態(tài)倫理困境”較易理解,可舉出許多實例,教師適當補充資料(例如:因為皮毛珍貴而被剝皮的藏羚羊的圖片;一些數據:一個美國人一生中的總消費量是印度人的60倍,假如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消費水平都趕上美國,人類至少需要10個地球等)。這些資料旨在讓學生領悟,人類正是通過自己的非理性消費行為侵蝕和破壞了生存基地。最后,教師引用圣雄甘地所說的一句話作為小結,“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但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p>
“消費主義的政治倫理困境”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生活較遙遠,不易理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和閱讀資料的方式進行教學。
案例1:孰是孰非?!渡鷳B(tài)倫理學概論》記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在某個小島周圍的珊瑚礁中盛產海參,當地人并不吃海參,但富裕的日本居民喜食海參。于是,小島上的貧困居民幾乎家家戶戶都大量捕撈海參,出售給日本人,捕撈海參成為當地人唯一的致富手段,而過度的捕撈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問題:1)導致當地環(huán)境被破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你認為可否通過宣傳教育,讓當地居民停止捕撈行為?為什么?
資料鏈接1:污染轉移知多少。資料1的主要內容是描述耐克、阿迪達斯、蘋果、LG等多家國外公司在中國設廠,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了大量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傷害了中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公眾健康(略)。
教師講述: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huán)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fā)展失衡。”
學習“消費主義的個人倫理困境”這部分內容時,由學生闡述過度消費會給個人帶來沉重的債務危機。教師補充法制案例,介紹過度消費思潮的蔓延還會導致人格扭曲。
教師小結:過度消費不僅會給個人帶來經濟壓力,而且會給環(huán)境帶來生態(tài)危機,甚至給國家?guī)碚挝C,因此必須要為人們的消費行為設定必要的原則。
第2部分學習歷史上中、西方的消費倫理觀。教師列舉了幾位代表人物及其觀點,例如墨子——去其無用之費;亞里士多德——正確的消費才是合乎德性的;凱恩斯——節(jié)儉是導致20世紀20—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罪魁禍首;斯密——摒棄奢侈可以真正帶來社會財富的增加。針對以上不同觀點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5.3 倫理思辨 “消費”包含的內容廣泛(廣義上有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情況及課堂容量,只選取購物中的倫理,其他諸如“旅游中的倫理”“餐桌上的倫理”等內容均未涉及。
這部分內容突破了常規(guī)環(huán)境教育課程以知識教學為主、僅停留在事實層面上的不足,突出了兩難討論的“倫理”意味和探求原因,提出解決方案的“應用”意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案例2:血腥鉆石。播放電影《血腥鉆石》片段。電影描述的是塞拉利昂內戰(zhàn)。塞拉利昂出產的鉆石是各國消費者最青睞的飾品,而佩戴鉆石的許多人或許從未聽說過塞拉利昂這個國家。不幸的是,鉆石是塞拉利昂種族派別之間內戰(zhàn)的根源之一,各方為了爭奪鉆石這種稀世珍寶,都使用了極其野蠻的手段,所以導致內戰(zhàn)不斷。1991—2002年的塞拉利昂內戰(zhàn),共導致20多萬人喪生,數10萬平民被打傷致殘或被迫逃離家園。
問題:如果你有錢,你會購買“血腥鉆石”嗎?
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國際標準化組織經濟優(yōu)先認可委員會(CEPAA)出臺了SA8000標準。該標準衡量的就是企業(yè)生產的產品在倫理上是否“干凈”,是否符合標準,若生產過程、生產條件是有悖倫理的,則該產品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人們不僅要追求經濟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追問倫理上的合理性,要將兩者相統一。
本案例旨在讓學生懂得,消費者購買行為實際上是對產品和生產者的“投票”過程;每個人有責任、有能力做有道德的消費者。
案例3:“綠色信用卡”能卡住什么?2011年,韓國環(huán)境部宣布一項政策,民眾使用綠色信用卡購買環(huán)保產品(例如標有“低碳”字樣的清潔劑)、收集廢舊電池或以綠色方式出行(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將不僅為環(huán)境保護作貢獻,還將獲得相應積分可兌現或消費時享受折扣。
以下是2位學生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
學生甲認為這一措施能從經濟的角度鼓勵人們進行綠色消費,值得推廣。
學生乙認為隨著更多優(yōu)惠措施的推出,越來越多的人會使用這種信用卡,但它可能誘使人們增加消費,從長遠看不可行。
教師將學生分組,并針對以上2種觀點進行限時(20 min)辯論賽。
案例4:你會為“多出來的部分”買單嗎?2種商品質量完全一樣,一種外包裝材料不易分解(例如普通塑料),一種是用玉米秸稈做的可分解材料,但是價格貴5%~10%,你會選擇哪一種?
教師請部分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出示相關資料:1989年,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53%的受訪者曾因擔心產品或包裝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而拒絕購買某種產品;75%的受訪者表示,若產品或其包裝可回收或分解,他們的購買意愿將會更高,且愿意支付較高的價格。日本的一項調查表明,90%以上的東京市民認為廠家不應該生產有害于環(huán)境的產品。
案例5:奢侈品——鼓勵還是抑制。教師列舉了2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奢侈品消費敗壞社會風氣應予反對;另一種觀點認為一概地反對奢侈,違反了消費民主。按照消費者主權理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一個自主過程,不能進行強迫。選擇怎么消費、什么樣的消費層次應由消費者自己決定。
學生經過討論形成共識,對于奢侈品消費的觀點是:容忍但不提倡。
5.4 價值取向 這一部分的目的是發(fā)揮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雖然倫理問題存在爭議,但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在多方利益沖突中找出合乎當前社會大多數人利益的價值取向。對于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中學生來說,這點尤顯重要。
問題:購物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現在所做的抉擇將直接影響你今后或你的子孫后代的生活質量。你能提出哪些建議使人們的購物更加環(huán)保?
學生提的建議包括:購買(大量)散裝的物品;少購買一次性產品;買二手的或者翻新的物品等。
教師講解:綠色消費。
“3E”:economic 經濟實惠;ecological生態(tài)效益;equitable平等、人道。
“3R”:reduce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reuse 重復使用;recycle再生利用。
資料2:英國《綠色消費者指南》將綠色消費具體定義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費:危害到消費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在生產、使用和丟棄時,造成大量資源消耗的商品;因過度包裝造成不必要浪費的商品;使用出自稀有動物或自然資源的商品;含有對動物殘酷或不必要的剝奪而使用的商品;對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有不利影響的商品。
教師總結:1)“消費倫理”不是只要倫理而不要消費。不消費則不存在所謂的消費倫理問題,人們?yōu)榱四軌騽?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正常的消費是必不可少的。2)消費倫理要求人的消費理性化。人們的消費方式和程度不僅會對自然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他人、社會產生影響。從深層意義上說,生態(tài)危機源于人類的心態(tài)危機,即人類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解除生態(tài)危機,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是從生態(tài)倫理層次上轉變人們的消費道德觀念,即“能消費”的不一定“應該”消費。3)對于處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當代中國社會的中學生來說,要過一種“物質上簡約與精神上豐富”的同輝生活。
5.5 實施拓展 本部分內容是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作業(yè):從下面問題中任選一題,下節(jié)課上交(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1)你是否非“名牌”不穿(或不買),如果是的話,你是基于什么樣的心理?
2)設計一份中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問卷。
3)設計一份綠色消費宣傳畫。
4)你身邊是否還有人購買熊膽、魚翅等產品?請嘗試勸阻并將事件記錄下來。
當今中國社會,奢侈浪費之風盛行,這股思潮也影響到了中學生,相當多的學生追求物質享受,將“美好人生”等同于“消費的增加”。這對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倡和弘揚道德的消費,否定和約束不道德的消費。本節(jié)課就是基于以上現實考慮而推出的。
倫理問題的突出特點就是沒有絕對的正確、錯誤之分,它永遠存在著爭議。因此,與其他課程相比,此課程特別強調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常規(guī)的講授法難以體現倫理學課程的特點。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綜合運用了講解、討論、辯論賽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思考有關倫理問題,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本節(jié)課學生討論、發(fā)言較多。教師組織學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既有個人即興發(fā)言,又有小組討論,還有辯論賽。為保障小組討論的深入,采取了“面包圈法”,即讓2組學生面對面圍坐在圓桌周圍,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3 min后外圈的學生沿著順時針的方向移動與第2名學生進行交流,重復2次。這樣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一名學生可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來自其他多位學生的觀點。通過這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生生交流,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和立場分析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本節(jié)課也遇到一些問題,例如討論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不易把控討論的時間、內容;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難以評價等。這些問題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解決。
主要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tài)倫理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林紅梅.生態(tài)倫理學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3]王慶華.青少年生態(tài)倫理素養(yǎng)教育體系研究.鄭州:中原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