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巧紅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面臨的是一群思想鮮活的學生,語文教師所承擔的不僅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能力的任務,而且有塑造人并進而提高國民素質的歷史使命?!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所謂之“道”,指的是倫理道德,即一個人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傳道”恰恰體現(xiàn)了新課程目標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從長遠看,它將是影響一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教學;滲透;德育
語文因生活而美麗,生活因語文而精彩。這句話不僅說明語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更說明語文在塑造人的心靈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老師不僅引導學生自主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更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這里,我結合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對此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如在教授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可以讓學生自由、反復地朗讀,去理解詩人深摯而強烈的愛國激情?!拔沂悄闶畠|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強調了“我”和祖國不可分割的關系,“??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從中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當祖國被占領時,主人公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上的表現(xiàn),與之前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去體會主人公深深的愛國之情。這些都能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從而樹立遠大理想。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huán)保意識教育
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實踐表明,搞好環(huán)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huán)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yǎng)下一代人環(huán)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huán)保教育。如在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喂- - -出來》,《敬畏自然》等優(yōu)秀篇章時,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破壞環(huán)境帶來的嚴重后果。其次,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近年來本地區(qū)發(fā)生的“沙塵暴”以及“霧霾”給我們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啟發(fā)學生談談我們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xiàn)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xié)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如學習《登上地球之顛》這篇課文時,中國登山健兒們書寫世界登山史的新記錄的故事,正是教師向學生進行意志品質、團結合作和自我犧牲精神教育的好時機。還有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借此,啟發(fā)學生: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xiàn)象,在講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 的光陰。同時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于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厭學、早戀 、泡網(wǎng)吧、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fā)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思想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通俗易懂的科學小品文,,有的從不同角度介紹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如《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落日的幻覺》《月球上的足跡》;有的從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堅強信心出發(fā),如《夸父逐日》。通過學習這些文章,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更加熱愛科學?!段业男拍睢返淖髡攥旣悺ぞ永锸遣ㄌm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闡述了一個位科學工作者應當具備三個方面的品質。其一,科學工作的宗旨是探討真理,而不是“謀求物質上的利益?!逼涠?,科學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寧靜,需要時間。其三,科學研究需要獻身精神。其中獻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質的根本。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一定會被居里夫人這種獻身科學的精神所感動。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yè)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里。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xiàn)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xiàn)實狀況有機聯(lián)系起來,并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讓學生體會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情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天下的廣闊胸襟。讓學生從中得到熏陶,從小樹立責任意識。
總之,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就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chuàng)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