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華
摘要:學法指導是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忽視的一個薄弱點。事實上,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學法指導有利于完善學生智能、創(chuàng)造才能的培養(yǎng)、出大批高質量人才。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呢?就教學一篇課文來講,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課前教師要備準學法;課時要導之有方,滲透學法;課后要指導學生觸類旁通,運用學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法指導觸類旁通;滲透;回憶;概括
在當今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知識日益更新的社會,傳統(tǒng)的教育已經不能保證學生日后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且人們也深刻認識到“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梢姡虒W生學會學習,使學生掌握學法,即進行學法的指導,是當前教學改革及教育科研的重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 所謂“學法的指導”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yōu)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獲得選擇和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的過程。但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往往側重“教”的過程,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重書輕人、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等現象仍然屢見不鮮。滿堂灌、填鴨式等繁瑣分析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了一種懶惰性和依賴性。重視學法指導,教會學生自己捕獲“道”,尋求“業(yè)”,解決“惑”的途徑與方法,使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獲得學習的主動權,這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掌握學習內容,顯著提高學習成效,而且學生離校后仍能獨立主動的自學提高,成為學習的主人?!笆谌艘贼~,不若授人以漁?!闭f明了這個道理。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學法的指導呢?
一、鉆研教材,備準學法
教材是學習語文最好的范例。通過學習課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體現學法的地方有的在“導讀”、“預習”、“基礎訓練”中,有的則在教材本身內容上。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包括閱讀教科書、教學大綱和參考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復鉆研教科書,通讀全書,從總體上讀懂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及每一章、每一課的體系結構,然后根據“導讀”、“預習”、“基礎訓練”及教材內容,在了解的情況下進行備課。過程如下:1、找出各種適合相應教材的學習方法。2、從中選出最能達到效果的方法。3、寫出適合相應教材的最佳的學習方法。
如教學生字,可采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一、在學習課文前學習生字。二、分散在課文中學,即隨課文識字。三、在學課文后學習生字。教一篇課文,總的來說,隨課文識字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積極性高,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把字的形、音、義結合起來,能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各項任務。在備課的過程中,可備入隨課文識字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生字,采用不同的手段,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生字。
二、導之有方,滲透學法
學法,是整個方法論體系的一部分,指的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或途徑。而學法是要在實際活動中應用的,只有讓學生感知、領悟了才行。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思路,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內容到思想,由低級到高級的規(guī)律,堅持學生為主、自學為主、讀練為主,結合知識傳授,將學法指導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如教學《江畔獨步尋花》一課可分四步指導:(1)、簡單介紹詩人生平、成就,理解古詩的題目。(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古詩的意思。(3)、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4)、圖文結合,背誦古詩。在讓學生體會詩情時,可讓學生先指出重讀的字:“花”、“千朵”、“萬朵”、“壓”、“時時”、“恰恰”。然后,教師指明停頓的地方,讓學生嘗試著朗讀。如果讀得感情還不到位,教師可以示范讀一遍,學生細細體會,然后再讓學生摹仿著朗讀,并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師讓學生講講本詩的中心思想,提示學生用“本詩通過描寫______表達了______的思想感情?!钡母袷?,并告訴學生下面的古詩及課文也可以采用這種格式歸納中心。
當一篇課文教完之后,讓學生進行回憶概括,總結學法?;貞洠敢龑W生回顧學習過程,反思自身運用過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概括,指學生以回憶為基礎,對運用過的學法進行評價、加工,納入其自己學法體系的網絡。在學生對某一學法有了感性認識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讓學生自己將發(fā)現和領悟的學法概括出來,使學生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深刻。
三、觸類旁通,運用學法
學以致用是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也是重要的教學原則。因此,在學生領悟學法的基礎上,教師應因勢利導,積極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提供學習的材料,給于充分的訓練時間和必要的點撥,引導學生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如《江畔獨步尋花》學完之后,緊接著讓學生通過第二首《游園不值》,進行學法嘗試,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明確目標--嘗試運用--討論評議--總結整理。學生自學時,教師可以來回巡視,及時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并進行必要的點撥、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我閱讀、品味、想象,入情入境,從而達到教學目地。
在學生領悟學法,運用學法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將學法遷移到課外。通過課文歸類,讀寫結合等方式,鼓勵學生觸類旁通,鞏固探究,創(chuàng)新學法,培養(yǎng)學生自覺讀寫的習慣。實踐證明,重視學法指導,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只有把學法指導提到應有的位置上,才能減輕教學負擔,達到“教為了不教”的目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使學生今后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