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冰潔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應是教師向學生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在當前新的教學形式下,急需轉變以往單向性的教學方法。在本文中,作者探討了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出發(fā)點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與學生現有知識相關的情境或聯系,以啟發(fā)、鼓勵的語言引導學生內化課文語言、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以生為本;建構主義;識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設計理念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應是教師向學生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教師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從現有的經驗出發(f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這與語文《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謀而合。
二、目標定位
1.初步認識“蜻、蜓、蝴、蚯、蚓”等14個生字,認識“蟲”字旁,會寫“螞、蟻”兩個生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3.了解夏天一些小動物的生活,體會小動物給夏天帶來的情趣,有觀察小動物、了解大自然的興趣。
三、案例描述
(一)教學片斷——啟發(fā)提問,引導觀察
識字寫字是小學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另外,本文是描寫小昆蟲的兒歌,因而本課要認識的字大多數都帶有蟲字旁。根據這一特點,筆者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引導發(fā)現聲旁
師:聰明的小朋友們,除了“蟲”字旁,你還發(fā)現這些字在讀音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若學生一時沒想出來,可以拿出一張生字卡片,如“蜻”,用手遮擋“蟲”字旁,以作提示。)
生:去掉“蟲”字旁,這個字還讀“qīng”。
生:這個字的讀音和右半邊的讀音是一樣的。
師:這些字是不是都有這個特點呢?
(引導學生觀察除“蜻”以外的其他生字。)
生:我找到了,“蝴”也有這個特點。
……
師:(小結)這些生字中,左邊的“蟲”字旁代表它們的意思,叫“形旁”(生齊讀);右半邊代表它們的讀音,叫“聲旁”(生齊讀),合起來就叫作“形聲字”。
師:(拓展)這種新的識字方法就叫作“形聲字識字法”。中國漢字可真有趣,抓住這個特點,我們就能認識很多字。不信,我們來試試。(PPT出示:“蚊子”“蚜蟲”“蜈蚣”)
(生根據形聲字特點猜猜“蚊”“蚜”“蜈蚣”的讀音。)
師:(拓展)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帶有“蟲”字旁的形聲字嗎?
生:蠅、蟬、螳、螂、蚱、蜢……
師:小朋友們真棒!不僅學會了帶蟲字旁的形聲字,還學會了用這種方法去識字!
(二)教學片斷二——層層遞進,滲透指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因而,在這首兒歌的教學中,筆者除了讓學生感受兒歌清晰明快的節(jié)奏之外,還嘗試讓他們從句式方面進一步理解課文。
再讀課文。(出示插圖)
師:這么美麗的夏天,小動物們都在做什么呢?我們先一起來讀一讀吧。生:有感情地齊讀兒歌。師:(PPT出示兒歌第一句)指名讀。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黑板上貼詞條“誰在( )干什么”)生:蜻蜓在(半空)展翅飛。生:蝴蝶在(花間)捉迷藏。
小組合作學習
師:現在,請你們4人小組合作,按照剛才的方法學習下面兩句話。要求:1.說說“誰在( )干什么”;2.用有感情朗讀、表演讀等方式學習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3.小組展示。
小組代表匯報:后面兩句話,你最喜歡哪一句?請你們小組來展示。
學生在經過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之后,對句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所以,這里的句式練習對于他們是可接受的,并且加深了他們對兒歌內容的領悟?!芭囵B(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是新課標重要的理念,在開始的引導后,筆者開始放手讓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己去學習。這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又在無形中強化了基本技能訓練。
(三)教學片斷三——自主創(chuàng)新,發(fā)展語言
語文學習中,讓學生感受優(yōu)美的語言,發(fā)展語言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都是教師需要把握的重點。
自主創(chuàng)編兒歌
師:小朋友們,課文中的小昆蟲玩得真開心,其他幾位小伙伴可羨慕啦!看,它們也想和我們一起玩。(PPT分別出示蜜蜂、松鼠、兔子和小魚圖片)師:請你當當小詩人,用“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來編一編兒歌。生:(回答)。師:呀,我們班的小詩人真厲害,這么快就編成了一首有趣的兒歌,我們趕快一起來讀一讀。生:(齊讀自編兒歌)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成為課堂上的引路人,為孩子們設置了創(chuàng)造的情境。從最后學生自編的兒歌來看,課文的語言已轉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完成了語言的積累,并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啟發(fā)著他們走出課堂,去大自然中學習語文。
四、教學反思
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培養(yǎng)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因此應關注課堂上學生的點點滴滴。但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正如弗蘭西斯·富勒所說,關注的更多是如何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以及掌握相應的教學技能,而非把學生當作關注的核心。這種局限性在筆者的課堂中也有所體現,如在創(chuàng)編兒歌時,不自覺地把學生的語言轉化為筆者自己的語言。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定會引以為戒,建構以生為本的小學語文課堂。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