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寒畫
摘 要:史實的羅列、活動的開展、技能的培養(yǎng)、精神的孕育……諸要素構成了有血有肉歷史課堂。史實的重現和搜集、活動的設計與開展無不指向人格和精神的孕育。惟其如此,課堂才有“人”的氣息,生命的躍動。
關鍵詞:歷史;精神;生命
趙亞夫在《學校歷史教育究竟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一文中提出了對當下歷史教育的期許: “歷史教育主要涉及人類的信仰,文化的選擇、傳承和發(fā)展等精神領域。
毋庸諱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是當下,無論是高中的歷史還是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學實際上都有意無意地被或多或少地等同于一堆毫無生氣的秦磚漢瓦之類的“老古董”, 一堆毫無意義的僵死的知識點、知識線或者知識面了。課堂僅僅是“課本知識傳授與習得的場所”。我們的課堂也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它所應有的精神、文化、智慧與情感等豐富的生命意蘊。那么,歷史與社會課我們該如何彈奏生命躍動的和弦?
一、有故事:講述平時的故事,體驗生活的況味
歷史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感和歷史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往往會制約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智慧的汲取。如何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知歷史、觸摸歷史、神入歷史,學會感動,獲得思想,學出意義?歷史的真實在于感受,生命的過程在于體驗。講述平時的故事,也許比激情的感情宣泄更深刻——真實的“感性”而非廉價的“感動”。
在教授《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課時,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揭露日寇的滔天罪行,讓學生更真實感受日本侵略者的兇殘本性,同時更深切感受國破家亡的苦難,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和愛國主義熱情,我選擇了在課堂上講述發(fā)生在寧波開明街的故事。
“1940年10月27日晨約7時,天色陰霾,空襲警報突然嘶鳴,一架日機從慈溪觀海方向竄入城區(qū)上空,盤旋一周后俯沖而下,沒有掃射轟炸,卻拋下大量傳單,后向西逸去。
日機過后,地面、屋頂等處發(fā)現跳蚤驟增,紅紅的顏色,形體略小,種類亦異。后來,才知道這些跳蚤就是吸飽了鼠疫試驗者的血液,體內充滿著億萬個鼠疫桿菌的疫蚤。
日機投毒后僅隔兩日,就有人染疫發(fā)病。10月30日起,開明街一帶陸續(xù)有人暴死。開明街口滋泉豆?jié){店店主賴福生夫婦最早疫死。接著,隔壁的王順興大餅店,胡元興骨牌店,以及中山東路元泰酒店、寶昌祥服裝店,還有東后街一帶,相繼死人。搶天呼地的哀聲此伏彼起,喪服裹身者比比皆是……” (教室里長時間的靜默……)
二、有思想:開放語言空間,傾聽思想拔節(jié)的聲音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的最好角色就是充當一個“聽眾”的角色,羅秋明學者把這種現象概括為教育中的“言說貧困”。這種“言說貧困”首先表現在:沒機會說話。學生在課堂中很少能有自由表達自己觀點與想法的機會。其次表現為:沒能力說話。知識被認為是外在于學生的,學生被認為是無知的,是有待學習的個體,因而只需要聽就行了。
三、有情感:借力具體形象,感蕩心靈騁其情
情感教育應是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根本。同時初中生尚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其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借力具體形象,引導學生為他們悲而悲,喜而喜,憤怒而憤怒,吶喊而吶喊。
這里,我想起了山東省的鐘紅軍老師曾經設計、執(zhí)教的《國共合作抗日》一課?!皬哪暇┐笸罋⒅圃臁鞍偃藬亍钡膭W邮?,到表情變幻莫測的汪精衛(wèi);從在戰(zhàn)場上救助了日本遺孤的八路軍仁義將士,到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燒有“八年抗戰(zhàn),我和日本人作戰(zhàn)腿上中了一彈;我堅持打到底沒有下線”字樣的“抗戰(zhàn)紀念杯”的無名老兵等,全課搜集、投放的素材幾乎無一脫離“人”的主題,無一脫離正義與邪惡的對照。抗戰(zhàn)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現,勾勒出了一幅人性與獸性較量、正義與野蠻交鋒的宏大歷史畫卷。具體來說,授課老師將全課置于“抗日戰(zhàn)爭”這一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中,與學生一起鞭韃了侵略者人性的丑惡、投降者人性的卑微、寬容者人性的高貴、抗爭者人性的尊嚴。這一刻,善惡標準、是非觀念、人生境界、民族情感如同血液一般送入學生的血管,使學生在“人性”面前實現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從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間中實現了生命的運行”[1]。
在全課結束時,鐘教師充滿激情地講道:“民族,帶著鞭痕,悲壯地生存著;國家,帶著創(chuàng)傷,驕傲地屹立著;人民,帶著鮮血,頑強地站立著。就是那些表面上毫無英雄氣概的人們最后成了勝利者。他們經受了最冷酷、最嚴峻的摧殘和折磨,沒有下跪,沒有死絕,他們高傲地站著,掙扎著,寧死不屈,反抗著,終于迎來勝利。正義,帶著它的莊嚴、神圣的人道,光榮地戰(zhàn)勝了邪惡、侵略和野蠻?!?“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zhí)卷留連,若難遽別。”
“我們倡導有生命的歷史教育。生命是生動的、鮮活的,而且是生長著的”。顯然歷史與社會課要彈奏出生命悅動的和弦,必須做到有故事,咀嚼生活的況味,必須做到有形象,有情感,“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思與境諧”(李澤厚 《美的歷程》。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讓教學成為有意義的歷程,教師才有可能在課堂里等待并欣賞生命的綻放和成長。
參考文獻:
[1]齊?。耗K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學科如何進行“主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