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摘要】閱讀和鑒賞古詩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在一線教學中加強古詩文的閱讀鑒賞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地拓展和延伸,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不斷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關鍵詞】古詩文;延伸;自我體驗;涵養(yǎng)品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文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和文章主題意蘊,要達到學生與作者和主體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鳴,就需要我們必須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fā)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如何更好地進行延伸,在實踐過程中我進行了粗淺的嘗試,在這里予以分享:
一、在廣讀多背的基礎上延伸同主題、同題材的作品
朗讀和背誦本就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方式,便于積累優(yōu)秀的古代作品,進而形成豐富的語感。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古詩詞雖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是相同的。以“送別懷人”主題為例,通過學生的日常積累,誦讀《芙蓉樓送辛漸》《雨霖鈴》,甚至拓展到小學時耳熟能詳?shù)摹顿浲魝悺贰段汲乔返茸髌?,在形成感性認知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解讀,把以上所有的送別詩進行整合,主題凝聚,讓學生把握送別詩的題材特征和內(nèi)容情感及常用技法,進一步歸納送別懷人類詩歌的主題。
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把相關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nèi)容,這是經(jīng)典古詩文教學的共同特色。以同題材探索為例,2008年廣東高考南宋詩人呂本中的《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兩首詩比較鑒賞探索詩歌主旨。通過比較,呂詩著重描寫木芙蓉的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并通過和桃李的對比來表現(xiàn)芙蓉的豪邁大度的英雄氣概。范詩則側重寫了芙蓉花在秋天不畏寒霜,傲然綻放,借此表達自己的意氣風發(fā)、氣宇不凡的氣度。同寫芙蓉花,題材相同,但表達的主題迥異。在比較閱讀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更易于學生學會比較、分析、整合和運用,進一步指導詩歌鑒賞,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
二、以豐富的自我體驗延伸拓展古詩文的意蘊
讓古詩文中的人物走上舞臺,用豐富的情感體驗完成最美的時空穿越,我們不妨嘗試讓學生來自導自演,達到與形象、作者最完美的共鳴?!犊兹笘|南飛》為南北朝時期的古代長詩。怎樣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充分預習,并付諸大量的自讀提示指導預習,充分體會人物性格,在兩個教學班征集人物形象,優(yōu)選八名同學飾演文中角色,充分體會劉蘭枝的堅強、持重,忠貞愛情,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焦仲卿的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怯懦的性格;焦母作為封建家長的飛揚跋扈等。課本劇的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語言需訓練,能力靠培養(yǎng)。憑借教材適當拓展和延伸,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我們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絕大多數(shù)的古詩都有很好的意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敘事喻理。學生通過讀中悟情、讀中明理,頭腦中或深或淺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圖畫。激勵學生把頭腦中的畫用筆畫出來,使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原詩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使感情得到升華。受《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意境的還原,先挑幾位繪畫寫意功底好的同學作畫,讓其他同學補充點評,進而拓展到兩個教學班全動起來,充分表現(xiàn)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語文課堂上吟詩作畫,其樂融融。
三、用古詩文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涵養(yǎng)學生品格
古典詩文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nèi)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著很多哲理。誦讀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豐富思想……有助于弘揚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古典誦讀,能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的,讓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yōu)美意象的古詩文熏染學生的靈魂,從而加厚他們的文化底蘊。
《荊軻刺秦王》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研讀文章的同時,更注重于描寫荊軻言行的語句分析,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形象所蘊含的寶貴品質(zhì)。用荊軻的義勇果敢、剛烈豪放、沉著機智、視死如歸的俠義精神來感召他們。當刺殺秦王失敗時,荊軻大義凜然,將鮮血撒在秦朝的大殿上,卻將自己的名字永遠刻在了歷史的長卷中。縱然刺秦失敗,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他不怕犧牲、不畏強暴,會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千古俠士都活在人們心中,荊軻亦是如此?!而欓T宴》一文,討論的最后涉及項羽的悲劇性格。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項羽這一形象,除分析討論文本體現(xiàn)的項羽性格外,我列舉“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絕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薄珴蓶|《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詩作,完成對項羽性格的多角度討論。大義凜然的君子形象,還是沽名釣譽的莽夫之勇,以此觸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點,激起對歷史人物中蘊含的美德的思考,進而引導學生涵養(yǎng)浩然正氣,正道直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引導他們重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追求獨立的人格。
在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學習詩文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詩文,繼承傳統(tǒng),弘揚文化,它不僅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