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優(yōu)于學生的學習者,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始終對教學的針對性,教學的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學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存在著極大的問題。上海閘北中學校長曾經(jīng)說過:“中學語文的最大問題,是大部分語文教師沒有讀懂課文,所以我們學校的教改要從文本解讀開始。”無獨有偶的是,我國大陸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也曾在《南方周末》上發(fā)表文章表示:“目前中學語文課本上,我還有相當多的文章沒讀懂。”
文本,在接受美學中是指與讀者發(fā)生接受關系前文學作品本身的自在狀態(tài),是屬于作者的東西,僅具有意義勢能,與這種自在狀態(tài)的“文本”發(fā)生與接受者的閱讀、欣賞關系后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被讀者經(jīng)閱讀、欣賞而灌注了自己的經(jīng)驗體會后的文學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敖庾x”,本身是一個文藝批評詞,通常指一種專業(yè)性的分析或閱讀。文本解讀能力,它強調的是“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解讀,要求教師在接觸文本之前,不接受任何成見,摒棄任何先入為主的觀點,直接擁抱作品,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對話作者作品和編輯,生成真實的閱讀體驗,能夠整體的把握文本,較為全面而深刻地鑒賞評價文本。”[1]
一、中學語文教師文本解讀現(xiàn)狀
(一)“有恃無恐”
部分語文教師因為教過多年的書,對于絕大多數(shù)課文非常熟悉,所以固有的知識經(jīng)驗已經(jīng)存在于腦海里,這些教師在教授新課前已經(jīng)疏于對文本進行解讀。同時,對文本的某種認識一旦形成,就很難突破思維定勢,產(chǎn)生新的認識。更有甚者,部分教師還會敝帚自珍,排斥新觀點。所以,他們在拿到一篇課文時,總是會先入為主,對于文本的解讀常常定格于已有的理解。如講到《項鏈》時就想到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的虛榮,講到《荷塘月色》時就想到白色恐怖下知識分子的憂悶。這樣的結論,不一定有錯,但是在這種結論的引導下去閱讀文本,閱讀過程就失去了意義。熟悉課文未必就有利于教學,甚至就因為熟悉課文而沒有辦法突破以前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勢必大打折扣。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既要注重對“保留劇目”的運用,又要善于打破它,通過調整和變換理解的角度來使得課堂保鮮。
(二)“有恃有恐”
語文名師錢夢龍說過:“教語文就是帶著鐐銬跳舞?!币恍┱Z文教師就因為自己把鐐銬束縛得太緊,而無法舞步蹁躚。他們在備課時會大量地閱讀包括教學參考書在內(nèi)的相關資料,用各種結論充塞自己的頭腦,在課堂上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解讀與標準答案有異,而不是選擇去先閱讀文本,生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從社會批判立場對文章進行解讀也是教師最熟悉的一個思路,但是,社會批判的一個致命弱點是,難以區(qū)分和解釋同時代的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間的細微差別。[2]
(三)“無恃無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意作品內(nèi)涵的多異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庇谑?,一些語文教師在這上面大作文章,對于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存在諸多理解上的錯位和偏差,認為“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就是對文本多元甚至N元的進行解讀,發(fā)出與常規(guī)不同的聲音。“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沒錯,但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即使在一萬個讀者眼中,哈姆雷特也變不成駱駝祥子。
二、提升中學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對策
(一)要樹立文本解讀意識,進行陌生化閱讀
錢理群說過:“好的文學作品總是包含多重的,甚至是開掘不盡的意義的……文學的本性決定了對它的理解闡釋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無窮無盡的,而且隨著閱讀對象,時間,空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經(jīng)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讀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會帶來新的發(fā)現(xiàn)的喜悅,文學閱讀的魅力也就在于此?!盵3]然而,許多語文教師教了一輩子書,卻一直閉門造車,殊不知時代一直在發(fā)展,思想理念也是日新月異,守舊是不可能進步的。我們語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一些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名篇集錦,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語文教師一遍一遍去品味琢磨,甚至于花上一輩子都不為過。深厚的經(jīng)驗是一位老教師的教學優(yōu)勢,但同時也是阻礙其進步的絆腳石。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師要不斷樹立文本解讀的意識,掌握文本解讀方法。
黃厚江老師就曾經(jīng)將陌生化閱讀作為一種閱讀方法引入到文本解讀中?!巴ㄋ椎貋碚f,陌生化閱讀就是把閱讀對象(哪怕是讀過多次的文本)當做全新的文本對待,把曾經(jīng)有過的體驗和認識擱置起來,使閱讀主體和閱讀對象之間形成一種距離,用新鮮的閱讀觸覺感受文本?!边@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不要受自己已有的知識限制,要定時清空腦中的知識體驗,做到“文本解讀千百遍,我待文本如初見”,對文本要日日讀,日日新,日日有新體驗,日日有新收獲。
(二)掌控多重身份,多角色進行文本解讀
每個人都是多重身份的復合體。不同的身份,得到的評價和結論會大相徑庭。對于文本解讀對象來說,我們是普通讀者,也是教師,甚至也可以作為中學生。
1.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
教師在拿到一篇文章時,首先丟棄語文課堂帶來的閱讀框架,不借助任何教輔資料去閱讀。對于文本而言,我們都是一名普通的讀者。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接觸文本,讓心靈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感受文字和作者所帶來的敘述。這個時候他所獲得的閱讀體驗,是源于他的生活經(jīng)歷,這種狀態(tài)下才能獲得最原始,樸素的,反而是最真實的感受。而文學作品恰恰就是需要這種最真實的體驗。
2.作為一名教師
閱讀是人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普通的讀者作為非專業(yè)的接受者,旨在強調獲取知識。就好像作為一個普通人拿到一份藥品說明書,他關注的重心可能是在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也可能會放在用法,用量上,而當一個專業(yè)的藥劑師拿到藥品說明書,他就會分析藥物成分,藥理作用。同樣,作為專業(yè)的語文教師,他拿到文本就不能像普通讀者一樣隨意閱讀,獲取信息,而要從教學的目標出發(fā),進行專業(yè)的解讀。作為教師,在拿到文本后,不僅只滿足于獲得最初的閱讀體驗,還要有針對性的篩選出教學的著重點,一篇文章是關注作品內(nèi)容還是語言基礎知識,都是教師所要做的工作。
3.作為一名學生
錢夢龍曾說:“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fā)生困難?!苯處熢谶M行文本解讀時,想象自己如果是認知結構和閱讀經(jīng)驗有局限的學生,會如何思考,會在閱讀中遇到怎樣的障礙。這樣教師就可以精準地找到教學的重難點,從而更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三個中心”出發(fā)
文本解讀是文本,作者和文本閱讀者三者的融合,碰撞的過程,我們很難將這三者割裂開來。從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的發(fā)展歷程來看,按時間順序依次形成了以作者為中心、以文本為中心、以讀者為中心的三個階段。伴隨著這三個階段,也產(chǎn)生了文學閱讀的三種理論,這三種理論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
1.以作者為中心
孟子曾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對于語文文本解讀來說,重視作者,重視作者的寫作意圖尤為重要。我們常說“知人論世”,在閱讀中力求追尋作者寫作時的內(nèi)心想法,從文章的字符間感受作者的存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與作者進行直接的對話,這個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完全凌駕于作者之上的閱讀勢必會偏離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可取的。
2.以文本為中心
文學文本是一個隱含著意義和價值的自足的符號系統(tǒng),是一種語言存在物,文本解讀的對象也就是這樣的符號和結構,它擺脫了作者對文本的絕對控制和壟斷,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意義存在。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特曾經(jīng)宣稱:“作品一旦產(chǎn)生,作者就死了?!?/p>
文本中心論割裂了作品與作者的聯(lián)系,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但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表述:“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边@觀點雖然不能認定完全和文本中心論相一致,但是,突出文章思路結構、突出語言品味推敲,都和文本中心論的某些觀點是重合的。以這種課標觀點為導向,可以引導教師深入文本,專心研究文本的細節(jié)與文本的形式,這對于教師的文本解讀也是至關重要的。
3.以讀者為中心
接受美學倡導讀者中心論,這一理論突出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關注的是讀者帶有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使得讀者在文本解讀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讀者只有通過與文本的對話使未定性得以確定、使空白點得以填充,文本才能被稱為作品。
總之,文本解讀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密不可分,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文本解讀能力的提升,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控,從而開展更有效高效的語文教學。
注釋:
[1]具春林,王樹瑛.語文教師獨立閱讀能力匱乏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0,(7).
[2]鄭桂華.語文教學的反思與建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具春林,王樹瑛.語文教師獨立閱讀能力匱乏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0,(7).
[2]鄭桂華.語文教學的反思與建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李海林.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下)——評當前語文教育改革中的幾種傾向[J].語文學習,2005,(5).
[5]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黃厚江.語文的原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7]李文忠.三種文學閱讀理論與中學語文文本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1,(4).
[8]代秀秀.關于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0,(8).
[9]莊照崗.論語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提高[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張瀟 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