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摘 要:為深入開展“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研究,筆者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了全面調查,以掌握其思想動態(tài)和現(xiàn)實特點,提高工作的針對性。本次調查從誠實守信、感恩奉獻、自立自強、責任擔當四個方面入手,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實際情況,設置了15道問卷題。通過匯總分析調查數(shù)據(jù),較全面地梳理了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存在的一些缺陷及其特點。在此基礎上,筆者也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概括了調查研究的基本結論,為進一步開展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調查研究
一、引言
大學生資助工作已開展多年,為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貧困大學生群體還占有相當?shù)谋壤?,又因貧困的特性,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更多的困難和心理上的障礙。對于貧困生,除了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應對其進行精神上的引導和幫助。特別是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對于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們開展了對高校貧困升思想道德素質的調查。通過此次調查,深入了解了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特點,為更好的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本次調查通過誠實守信、感恩奉獻、自立自強和責任擔當四個維度深入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狀況和現(xiàn)實特點,對于開展資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2015、2016級的高校貧困在校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便于調查的開展。本次調查主要以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工藝美術學院、湖南物流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高校的貧困大學生為主。為準確的定位貧困生,調查取樣時,主要通過各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協(xié)助開展,確保問卷有效投遞到貧困大學生手中。本次調查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也極大的方面了學生的作答和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最終的調查結果,共收集有效的調查問卷287份,其中男生80人,占比227.87%,女生207人,占比72.13%,2015級83人,占比28.92%,2016級204人,占比71.08%。
三、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現(xiàn)狀分析
(一)高校貧困大學生在誠實守信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
為了解高校貧困生在誠實守信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這一部分的調查問卷共設置了三道問卷題。首先設置了“你對按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的看法”的問題,有281人選擇“應該按時還款,這是個人誠信的問題”,占比97.91%。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政策宣傳的深入和誠信教育的開展,貧困大學生對于國家助學貸政策有了正確的認識,珍惜個人的誠信,選擇按時還款。
對于“你對貧困生使用蘋果手機有何看法”這一問題則出現(xiàn)了較大的分歧,119人 選擇“個人自由,他人不得干涉”,占比41.46%;有104人選擇“如果是別人贈送的,用也無妨”,占比36.24%;僅有48人選擇“貧困生不能使用高檔手機”,占比16.72%;有16人選擇“無所謂”,占比5.57%。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貧困生不能正確認識到使用蘋果手機屬于一種高消費的行為。從受助后的管理要求來看,也反映出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后管理不力[1]。
對于“為了評上助學金,你的做法是”這一問題,有112人選擇“回家補開相關貧困證明”,占比39.02%;有97名學生選擇“順其自然”,占比33.8%;有77名學生選擇“找輔導員說明情況,爭取輔導員的支持”,占比26.83%。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貧困生在助學金的評選過程中不能放平心態(tài),希冀通過自己的一些努力去影響評選的結果,這種主觀的爭取也反映了貧困生不誠實的一面。
(二)高校貧困大學生在感恩奉獻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
在高校貧困大學生在感恩奉獻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調查中,筆者共設置了四道問卷題,主要圍繞助學金的評選來進行設置。筆者首先設置了一個開放的問題,即“你對國家設置助學金的看法是”,有221人選擇“國家資助政策旨在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yè),無論是否獲得,都應心存感激”,占比77%;有57名學生選擇“如果有更困難的學生,我愿意主動讓出我的名額”,占比19.86%;有8名學生選擇“國家的政策,作為貧困生必須享受”,占比2.79%。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貧困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國家助學金,心存感激,但仍有極個別的貧困生思想較偏激,感情淡漠。
接下來設置了一個壓力測試的問題,即“假如在貧困生的評選過程中,班上同學推薦了條件比你更好的學生,你的看法是”,有150人選擇“我會檢討自己的不足,仍然與同學和諧相處”,占比52.26%;有93人選擇“只要程序上沒有問題,我坦然接受”,占比32.4%;有37人選擇“明顯有失公允,我要提出異議”,占比12.89%;有7人選擇“無所謂”,占比2.44%。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部分貧困大學生對資助中的“利”看得比較重,對資助中的“義”認識不足。
對于“你對盡己所能回報社會有何看法”這一問題,有242人選擇“從點滴小事做起,為社會多做貢獻”,占比84.32%;有25人選擇“先解決自身的困境再說”,占比8.71%;有16人選擇“把回報社會作為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占比5.57%;有4人選擇“沒考慮過”,占比1.39%。這一調查結果表明部分貧困生缺乏強烈的感恩意識和奉獻精神。
(三)校貧困大學生在自立自強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
調查高校大學生自立自強方面的表現(xiàn)則從基本價值觀、學習、人際交往、參與勤工助學到等幾個方面的問卷題來實現(xiàn)。其中,對于“你對自己家庭貧困的看法是”這一問題,有222人選擇“父母已經付出了很多,現(xiàn)在靠自己努力改變現(xiàn)狀”,占比77.35%;有61人選擇“這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礪”,占比21.25%;有2人選擇“父母沒有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影響了我的發(fā)展”,占比0.7%;有2人選擇“無所謂”,占比0.7%。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受訪的貧困生能夠理性看待自己所處的生活狀態(tài),但更多的是對生活壓力的反映,主動克服的意志還不強,另有個別的學生在思想上存在嚴重的偏差,需要予以關注。
對于“你對學習的看法是”這一問題,有199人選擇“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條件,努力完善自我”,占比69.34%;有49人選擇“學習是學生的本職,與貧困無關”,占比17.07;有31人選擇“受資助的學生必須通過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占比10.8%;有8人選擇“和普通學生一樣,開心生活就好了”,占比2.79。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受訪的貧困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是端正的,但有少數(shù)的貧困生還缺乏強烈的進取心。
對于“你和身邊的同學相處的如何”這一問題,有109人選擇“比較主動,與每一個同學處理好關系”,占比37.98%;有105人選擇“為身邊的同學盡可能提供幫助”,占比36.59%;有62人選擇“除了幾個要好的同學,其他不怎么接觸”,占比21.6%;有11人選擇“存在一定的隔閡”,占比3.83%。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受訪的貧困生在融入團隊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障礙,部分學生比較自卑,有一定的人際交往壓力。
對于“你如何看待與家庭富裕學生之間的差距”這一問題,有159人選擇“通過學習和工作,努力去彌補差距”,占比55.4%;有105人選擇“心理比較坦然,不會對我造成干擾”,占比36.59%;有21人選擇“心理感覺有落差,比較自卑”,占比7.32%;有2人選擇“不會與他們成為朋友”,占比0.7%。這一調查結果進一步凸顯了受訪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在不斷進行自我努力和完善的過程中,其敏感的情緒反應會造成一定的干擾。
對于“你對參加勤工助學工作的看法是”這一問題,有264人選擇“主動參加,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占比91.99%;有14人選擇“忙于學習,沒時間參加”,占比4.88%;有8人選擇“主動參加,但不愿意被同學知道”,占比2.79%;僅有1人選擇“不愿意參加”。這一調查結果的意見比較集中,幾乎所有的受訪貧困生都表達了積極的意愿。這充分表明貧困生對于各種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都非常珍視,具有積極改變自己的強烈愿望,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貧困生承受了較大的心理壓力。
(四)高校貧困大學生在責任擔當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
調查高校貧困大學生在責任擔當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具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只能通過一些相對比較隱晦的問卷題,從側面了解,主要是通過兩個現(xiàn)實生活場景中的問題來展開。第一個場景是獲得獎學金后的使用,問題為“你認為獲得助學金的同學應該向其他同學表示一下嗎”,有167人選擇“這是不良風氣,應當?shù)种啤保急?8.19%;有91人選擇“這樣做不妥當”,占比31.71%;有26人選擇“比較反感”,占比9.06%;有3人選擇“理所應當”,占比1.05%。雖然絕大多數(shù)受訪的貧困生對以上行為持反對態(tài)度,但表達出堅決抵制態(tài)度的比例較低,這表明受訪的貧困生對于國家資助的接受還不夠坦然,社會責任感有待加強。
第二個場景是對于不正之風的處理態(tài)度,問題為“作為一名普通的貧困學生,你在面對班上同學的不正之風時”,有109人選擇“義正言辭的指出來”,占比37.98%;有101人選擇“告知輔導員進行處理”,占比35.19%;有54人選擇“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占比18.82%;有23人選擇“不予理睬”,占比8.01%。這一調查結果的分歧比較大,有部分受訪的貧困生不能正確的對待和處理,存在明哲保身的心態(tài),缺乏應有的正義感。
四、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調查研究結論
根據(jù)對調研結果的分析,提高高校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fā)力:一是繼續(xù)加大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廣大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家資助政策,端正受助的態(tài)度;二是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并建立一定的失信懲戒機制,提前約束和改變貧困生的不誠信行為;三是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發(fā)展平臺,使他們樹立信心,不斷進步,引導他們把精力集中到自我發(fā)展中來;四是要充分發(fā)揮高校輔導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作用, 很多資助項目時間比較緊急,輔導員們因身兼數(shù)職、自身發(fā)展力不足等各種原因,無法及時完成工作,更談不上后續(xù)如何開展育人工作[2];五是不斷挖掘和培育先進典型,通過典型的示范效應,激勵更多的貧困生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六是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淡化貧困生的“標簽”,減少人際交往壓力,克服過度自卑的心理。
五、結束語
通過對本次調查研究,筆者對于高校貧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狀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高校貧困生在心理上具有先天的壓力,在個人發(fā)展、人際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不適應,這些心理困擾也使他們產生了精神貧困的現(xiàn)象[3]。因此高校資助管理工作應為貧困大學生的自立自強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這也是貧困大學生的根本需求。提高高校貧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就應緊緊圍繞貧困大學生的這一需求,積極引導他們更多的社會責任,不斷提升自我價值。當然也要從誠信和感恩兩個方面的教育來端正貧困大學生的行為,使貧困生在一個完整的資助體系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田園.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引起的大學生思想素質滑坡問題探析[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3(07).
[2]劉品希.高校輔導員貧困生資助育人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觀察,2016(06).
[3]潘梅英.高校貧困生精神貧困現(xiàn)狀及教育救助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