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一、中外詩詞的由來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fā)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chuàng)作之源。
二、中外詩詞的發(fā)展
無論是中國的古詩詞還是西方的詩歌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從不完善逐漸發(fā)展為完善,從單一的詩歌形式慢慢發(fā)展到豐富多彩的詩歌形式。這其中的過程太過復雜繁瑣,在此我就不仔細敘述,一一道來了,僅是簡單的概述一下。
中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最早的詩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句式為四言句。繼《詩經》之后,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屈原,發(fā)展為五言句和七言句。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多為五言詩。到了魏晉,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分為:律詩和絕句。宋代最為發(fā)達,這就是詞,也叫長短句。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近代出現了新文化的“現代詩”。
西方的詩歌同樣也擁有悠久的歷史,在西方的文化發(fā)展史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接下來我就大致的將西方的詩歌發(fā)展史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遠古時期(前40世紀至5世紀)古埃及,古巴比倫。
第二階段:古希臘、羅馬時期(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
第三階段:中世紀(5至15世紀),亦可稱圣經詩歌時期。
第四階段:文藝復興時期(14至16世紀),偉大詩人有英國的莎土比亞、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階段:古典主義時期,(17至18世紀),有彌爾頓、伏爾泰等歷史名人。
第六階段:浪漫主義(18至19世紀),詩歌群星璀璨,俊采風流。德國有歌德;英國有布萊克、彭斯,有湖畔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及雪萊、拜倫、濟慈三個少年天才;法國有雨果;俄國有普希金;美國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
第七階段: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超現實主義、先鋒派各種風格的詩層出不窮,東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風所及,以至于今。
三、中外詩詞的區(qū)別
詩歌,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學形式存在,無論在詩歌文化顯赫的中國還是理性充斥的西方世界,詩歌在其文學領域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今天,我將從詩學的角度解讀中外詩歌。
一般來說,詩的本體的確定總是要求建立起一種與之相應的詩化哲學。在西方現代詩人眼中,詩和哲學是相互貫通和相互聯系的,它們同是人類精神的器官,同是認知世界的有效方式,因而,詩不僅不應拒斥理性和普遍性的概括,反而應在自己的大地上搭起一架神秘的云梯,接通理性的天國。于是,西方詩人普遍表現出強烈的哲學沖動。從波德萊爾開始,西方現代主義詩人大都較為重視理念等知性內涵在詩中的作用和地位。波德萊爾在《異教派》中強調指出:“任何拒絕和科學及哲學親密同行的文學,都是殺人和自殺的文學?!卑蕴貙δ欠N只會喚起讀者情感的浪漫主義詩極為不滿。他指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彼运貏e強調詩歌“非個人化”,即注重詩歌的客觀性、普遍性與知性表現。在艾略特看來,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知性越強就越好,知性越強他越可能有多方面的興趣?!碑斘覀冊诮庾x艾略特等現代西方詩人的這些對知性強調的論述時,我們一方面深深感到了知性對于詩與詩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也發(fā)現,艾略特等西方現代詩人的思維無論怎么變化,都沒有超出西方傳統(tǒng)詩學那根深蒂固的邏輯思維模式的制約。西方人那種喜歡按一種理性思辨方法去進行思維的意識已經化入了波德萊爾等人的骨髓里,使他們總想通過邏輯推理從雜亂的世界中把握出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理性就像上帝和靈魂一樣,盤旋在西方的思維上空,散發(fā)著經久不息的科學的認知精神的光芒,它照亮的是諸如知性、理念、理智等詩學概念和范疇。
四、中外詩詞的相互影響
西方一些比較文學的研究者曾經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學在平行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出現殊途同歸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確有所反映,中西的詩歌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從中還是可以尋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國的詩歌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西方的詩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國詩歌的影響.中外、古今之間雖自成體系,但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并非(也沒有可能)完全隔絕。
我們從中國古典詩歌和英美現代詩歌說起,因為中國古典詩歌對西方的影響從漢詩英譯開始。
與此同時,隨著中外文化日益頻繁的交流與碰撞,中國古典詩學的意象觀和意象體系也受到了西方話語和時代潮流不可阻擋的沖擊。象征性意象取代意境化意象成為了現代詩學中意象的最高品格,與此相關,矛盾性、動態(tài)性、審丑性的意象也取代了和諧性、靜態(tài)性、審美性意象而成為了現代詩學中的主要審美構成和結構方式,它們共同促成了中國詩學風格由朦朧向晦澀的轉化。這種由追求意象的意境化到追求意象的象征化導致的詩學風格的晦澀,從更為宏闊的背景上看,一方面源于詩人立足在一切都裂變成了碎片的現代沙漠中,已經不再相信古典詩學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圓融的烏托邦之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西方的話語有關。西方現代主義詩人認為,現實世界和自然世界都是不真實和丑惡的,唯一真實的只有人的內在世界。而要表現人的隱秘的內在世界,就不能不用隱秘的、晦澀的象征和暗示。因為只有隱秘、晦澀的象征才具有一種暗示的神力,才能最為深刻的表現人的內心深處那些可見而不可見,可感而不可感的情緒波動和千回百轉、轉瞬即逝的欲望。
中國的詩歌越來越西化,開始具有西方詩歌的一些特點,但不能否認中國詩歌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五、中外詩詞的未來
淺談了一下中外詩詞文化,我們不可能憑借簡單的論述就得出中外詩詞誰好誰不好的結論。我認為每個民族、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yōu)劣。中外詩詞都有令自己民族為之驕傲自豪的地方,但是詩歌的發(fā)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值得驕傲并不代表著可以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