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變華
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元素開始融入我們日常的教育。它們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造就了現今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其中,微視頻因市場的需求,在近些年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更因其自身短小精悍的特點,開始應用于課堂教學,并逐漸對教師的課堂結構設計與教學目標的制定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微視頻有別于普通視頻,視頻時間短則1分鐘,長則10多分鐘,便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課間休息時間通過微視頻解決一到兩個教學問題。同時,微視頻的短小,也造就了視頻內容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它的介入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素材,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視頻中光、色、聲等元素的組合與變換,使課文中單純的黑白文字以圖像和聲音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給予學生聽覺與視覺上強烈的沖擊感,也讓課文的內涵思想穿越學生的腦海,傾注于學生的心靈。微視頻改變著我們的教學形式,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其在教師—教學內容—學生之間,構建了和諧、進步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語文課堂得到了升華。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認識生字、生詞,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的學習痛點。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將生字牢記于心,都會采用重復書寫的方式,讓學生加深記憶。筆者并不否認這樣的教學方式,但是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將微視頻引入教學中,學生對于生字、生詞的印象就會更為深刻。利用微視頻的動態(tài)特征,能使呆板的文字形象化、動態(tài)化,字與字之間的分辨也會更為直觀,而這樣的教學形式,也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
小學生的認知僅限于相對直觀的感性認知,即對視覺、聽覺認知有較為深刻的記憶力,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但也正是因為表象的感性認知,有時候也會給他們帶來負面效果。例如,在學習 “瓣”“辨”“辯”“辮”這四個字時,想要在字形特征上記憶就不是那么容易,“瓣”與“辮”因其書寫差異較大,可以從“花瓣”“辮子”等方面進行記憶,但是“辨”與“辯”就比較容易搞混,有不少學生會出現書寫錯誤。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了微視頻,在簡短的時間內,微視頻以圖片、動畫、旁白等形式給學生以極大的視覺、聽覺沖擊。其中,“瓣”字配以艷麗的花朵,深得學生喜愛;“辮”字配以朝天辮、麻花辮引起學生的興趣;“辯”字則利用兩個孩童之間的爭論進行詮釋,使學生懂得“辯”字的使用,離不開口,需要發(fā)言;“辨”字配以黑白二色、好壞二字,使學生懂得“辨”字的使用在于分辨是非,辨別事物的區(qū)別,無需動口。
通過微視頻的播放,加深了學生的感官印象,更在理性理解上得到了認知,而生字生詞,就如同印記一般刻在學生腦海中。
小學生還處于知識的積累階段,人生閱歷也尚淺,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有太多的事物等待學生去發(fā)現和認識。而小學課本中有許多超出學生自身認知的文章,這與學生淺薄的認知形成了一種矛盾,這種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我們知道,理解文章的內涵,把握中心思想,就必須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尤其是對于一些自然科學類的文章,就更需要對其背后的知識點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學生在認知上的盲點,很多時候學生很難真正對文章的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有清楚的認識,而微視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類問題。
以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月球之謎》為例。本篇課文從外形、登月、生物等角度向大家介紹了月球大概的情況。不過從教學現狀來看,依學生現有的認識程度和理解能力,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篇課文究竟在說什么。如:“把細菌撒在從月球帶回來的塵土上,細菌一下子都死了,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筆者和學生都沒有見過月球的塵土,也不懂細菌的特性,又如何理解文章所說的“細菌一下子都死了”?這就造成了教學困惑,也是教學難點。這樣的情況在本篇課文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筆者針對這種情況,從網站精心摘取了介紹月球的微視頻,短短10分鐘的時間,視頻從外觀、表面的地理形態(tài)、科學研究等多方面介紹了月球,使學生對月球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再反過頭來學習本文時,對文中知識點的理解就相對較為簡單。
能入選教材的文章當然都是精品,一些蘊含作者情感的作品都會引起讀者的共鳴。但學生欠缺生活的閱歷,尚不能與文章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幫助學生尋找到共鳴點,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使學生融入課文,加深理解。而微視頻正是讓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的渠道。微視頻將單純的文字轉換成美輪美奐的畫面,輔以背景音樂,可以很好地把學生帶入課文場景,讓學生沉浸于課文故事。
以教學《秋天的雨》為例。本文介紹的是秋季的雨天大自然顯現出的美景,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秋雨人格化,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教學中,筆者整理了一部微視頻,視頻中同樣也是描繪了秋季雨天的自然場景,與文中描寫如出一轍。只不過,視頻中的動態(tài)畫面,更能夠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輔以《秋日私語》這樣浪漫而富有詩意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完全沉浸于秋景之中,這就使學生與秋天產生了共鳴。再回頭去閱讀課文,就更容易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生活是創(chuàng)作之源,作品因感悟而充滿生機。學生在寫作時,遇到最大的困難莫過于無料可寫,寫出來的作品也大多欠缺情感的付出。歸根結底是學生缺乏生活閱歷,寫作的方向、故事構造、情感表達都脫離了自己的實際生活。而在教學中運用微視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營造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激發(fā)內心情感。
以習作訓練《感恩》為例。要寫出關于“感恩”的佳作,就必須使學生懂得現今生活的不易,懂得父母為自己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他們的全部。但學生在平日里都撲在學習中,受慣了父母的寵愛,懂得感恩的似乎不多。對此,筆者準備了一部公益廣告,視頻中的故事為:母親下班歸來,不顧勞累,給兒子一邊講故事一邊洗腳,洗好之后,母親安撫好兒子,提了一桶水走進奶奶的房間,說道:“媽,燙燙腳啊,對您的腿有好處?!笨赐暌曨l后,學生陷入了沉思,有的學生眼中似乎還有淚水。在視頻內容的熏陶下,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梢哉f,微視頻喚起了學生感恩父母的內心情感。在這樣的情感推動下,學生的寫作靈感如潮水般涌來,紛紛回想起家庭中溫馨的瞬間寫入文中,而文章也因有了真實的情感、真實的生活而顯得更有深度。
微視頻因其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正逐步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越發(fā)重要的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微視頻也將影響著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整合。在如今教育改革的風向標下,教師應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審視微視頻,將微視頻與課堂教學進行合理搭配,發(fā)揮其教學優(yōu)勢,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