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才貴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下去,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新課改主張并強調(diào)教師與學生應進行良性的互動,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不應只是簡單地注重學生的語文成績,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人文感悟力,將人文精神與高中語文課堂融合,提高高中語文課堂質(zhì)量。教師可以根據(jù)一些詞語描繪,讓學生領會語文文教學中所創(chuàng)建的意境氛圍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高中語文人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人文精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具體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39
人類對于命運以及價值觀和尊嚴的重視、維護和追求,都可以被視為人文精神。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都有深刻的影響。高中語文課堂對人文精神提高重視度的話,能夠在學習精神文明以及傳統(tǒng)文化傳承過程中塑造人的性格,讓學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質(zhì)量。但根據(jù)目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對于人文精神的重視度依然不夠,所以嘗試一系列新的教學方式是迫在眉睫的教學任務。本文主要通過人文精神這一概念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課堂教學措施,希望對高中語文課堂中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有一定的幫助。
一、高中語文提升人文精神的具體教學措施
1. 注重文章意境的層層深入
一篇文章放在面前,我們不可能僅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將它其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全部收入腦中,這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感情的升華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在其中,一開始就將中心思想收入眼底,自己是無法一下子就將它吸收并且消化,從而轉(zhuǎn)變成自己的思想。這與數(shù)學的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道題的計算,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答案,其實我們很難靜下心來一步步去計算它的步驟。如此一來,我們是很難讀懂的,灌輸式學習,很多詩句里面的古典之美,是會被我們忽略的。比如,當我們學到李清照的詞《醉花陰》時,如果一開始我們知道李清照想借詞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孤獨寂寞的傷感,我們就會大意,當別人問起,從詞中哪些景象或者字眼里能夠體現(xiàn)出來,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分析。如果我們一開始通過對重陽節(jié)把酒賞菊以及黃花所引用的比喻句來慢慢滲入,這種感情就清晰得多。
2. 注重學習主體的感受
高中語文的學習,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不能忽視人的感受。我們研究語文文學,就類同于研究文章、研究作者,從而準確地分析出作者內(nèi)心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這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共通的東西。所以,在學習研究中,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感受,讓他們獨立揣摩,獨立思考。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思想和情感經(jīng)歷又不盡相同,所以應尊重每個人的思考。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仔細體會逐字逐句,每一句都是一楨美景,其中那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同人有不同感受,有人認為是作者對后來遇見的美景致使心情愉悅的烘托,但有些人結(jié)合時代背景,進行深入分析,認為這句話是對當時愛國分子朱自清內(nèi)心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滿,以及對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的真實寫照。每一個答案都是精彩的,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對主體感受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文學賞析意識。
3. 注重文學積累
自入學以來,我們就熟知這樣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姡瑢ξ膶W熟悉感的增強,有助于我們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在高達一個峰點之后,遇到文學作品,我們便很輕易地就能理解其中的情感思路,這就是長期的積累帶給我們的文學語感。在自己今后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中,很多經(jīng)典也是可以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且有深厚的語感積累。我們自己所寫出的東西也會更帶有美感和深度,這都是需要長期的積累,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
4. 將學生帶入情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再根據(jù)古詩詞中所描繪的具體內(nèi)容,將其轉(zhuǎn)換成情境畫面,通過簡單的實物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或者通過對古詩詞中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其中的任意一種模式,都可讓學生調(diào)整好自己的課堂狀態(tài),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當我們學到唐朝詩人孟浩然的《春曉》時,教師可在閱讀古詩詞后將詩人所描繪的每一句詩詞的畫面用自己的話簡單轉(zhuǎn)換出來,借助很多簡單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個人情感及思想,這首詩中所描繪的意象都是簡單常見之物,像鳥啼聲、風雨、花落等,詩人借助這些簡單的實物向?qū)W生呈現(xiàn)出一幅春天里生機勃勃的圖景,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又表現(xiàn)出對花朵生命短暫的惋惜感慨之情。教師可用語言將這幅詩中的畫卷描寫出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學生的情感便會在他們各自的想象中不斷濃烈、升華,從而加強對詩詞的感受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精神層面的升華,讓感情得到交流,通過進入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這樣,學生對語文的感悟力就會提高,課堂中的人文特點自然而然就會形成。
二、結(jié)束語
從上面這些教學措施來看,對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最大程度還是體現(xiàn)在學生對于語文學習中文學作品的欣賞方向和欣賞水平上。這就說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反響,全面提升他們的鑒賞水平。同時,人文精神的滲透,對提高高中生語文學習教學質(zhì)量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同時也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任衾瑤.大道至簡,回歸本真——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新課程·中旬,2014(8).
[2] 鐘莉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江西教育,2009(21).
[3] 王桂敏.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4(86).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第二中學 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