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是一名小學班主任,今年剛接了一個新班。班上有一名男孩情況比較特殊: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小孩從一出生就由自己奶奶撫養(yǎng)。奶奶特別寶貝自己的孫子,生活上非常將就。這一切造成了孩子不管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很多事情都沒辦法獨立處理,不合群,也不愿意尋求幫助,生活學習都非常散漫,想上學就上,不想上學就逃課。我希望幫助他融入班級中,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辦。
A: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外出打工掙錢,即使在近處上班,也是早出晚歸,與孩子見面的時間少;同時隨著家庭離異等現(xiàn)象增多,特殊家庭學生的比例呈不斷上升趨勢;再加上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增加,并呈低齡化發(fā)展趨勢,因此當前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 外在客觀條件
由于家庭正常結構的破壞,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溫暖。再加上較差的經(jīng)濟條件和不良的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缺乏正確督導,多數(shù)家長對教育的意識還停留在學校教育的層面上。很多學生在家庭中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孩子只能在生活上得到溫飽,心理根本得不到疏通和正常成長的需要。就如提問中的小男孩,父母常年在外,監(jiān)護人奶奶只知道孩子的吃喝拉撒,教育方法落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
◎ 內在主觀條件
人自身的心理因素才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在原因,因為只有外因與內因相互作用,引起兒童的內心矛盾(如沖突、壓力、挫折),才會對兒童心理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如果這些心理矛盾能在較短時間里得到調適和解決,使孩子能很好適應,孩子的心理將能健康的發(fā)展,反之就會引起心理異常。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過早的失去正常的父母之愛,承受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其智力、性格、情緒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壓抑或扭曲,造成成績下降,思想品行下滑,也導致行為心理異常和心理偏常。比如提問中的小男孩便是因為父母親常年不在身邊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安全感缺乏,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 家校溝通困難
單親家庭找不到家長,很難與家長溝通;特困家庭則主要是家長素質太低,有的甚至不識字,有的性格古怪難以溝通……因此,家校溝通困難造成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一致性,甚至與學校教育相悖,也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障礙。
◎ 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
賭博風氣的蔓延,許多家長成天沉迷于麻將當中,孩子回家見不到大人,再加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盛行,暴力游戲,色情網(wǎng)吧等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使他們極易結交校外不良青年,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學校教育顯得蒼白無力。
對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 重視心理教育
作為孩子的老師,特別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班主任,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不把心理問題與單純的品行問題混為一談。平等對待特殊學生,了解和承認他們的差異性;不合群也罷,散漫也罷,這些都是具體的行為,是結果。我們要做的是根據(jù)這些行為結果挖掘問題的誘因,找到解決方法。
◎ 重視學校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不要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當作解決特殊心理問題的唯一途徑,更不要夸大其辭。
① 父母離異家庭:家長要明確不管誰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父母都要有教育關心子女的責任心,注意與孩子的交流。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雙方要經(jīng)常到學校了解孩子情況,協(xié)調好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方法要一致,不要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
② 父母再婚家庭:老師要跟家長講明白,繼父繼母要明確,對非親生的子女也有關心教育的責任,既然組成一家人了,就要克服非親生子女的心理障礙,用心去愛非親孩子,但在表達方式上一定要注意方法,以免孩子出現(xiàn)逆反的心理。
③ 雙親缺一家庭:家長要明白,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要走出家庭的不幸陰影,要以堅強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并影響孩子。不要因為孩子對一方關愛的缺失而在有些小事上放任,溺愛孩子,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④ 祖輩代管家庭:提問中的小男孩便屬于這一類型。由于監(jiān)護人年紀較大,教育觀念陳舊,文化水平受限,在教育上顯得力不從心。最好是盡量能夠約談監(jiān)護人的同時,也聯(lián)系到學生的父母親。雖然父母都在外地,但是他們也不能完全不管孩子,應該做好和奶奶的配合,避免產(chǎn)生溺愛型、放任型心理教育方式。
◎ 針對每一位特殊學生不同情況分別對待
① 建立個人檔案。了解特殊學生家庭情況、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社會交往等,建立檔案,對特殊學生“對癥下藥”。
② 建立談話制度。談話方式可以是面談,打電話,在作業(yè)本上談,也可以通過書信、微信等形式,但要視情況而定,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選擇合適他們的談話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對他們的進步及時肯定和適當表揚,對其錯誤要及時提出并加以指導。
◎ 社會各界也應關心、幫助特殊學生
爭取社會,尤其是村社、鎮(zhèn)或社區(qū)的積極配合,對矯正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讓孩子感受到除了父母、同學、老師的關心以外,社會上還有許多人也在關注著自己。
① 思想上關心他們:村、街道干部經(jīng)常上門了解家長和孩子的思想狀態(tài),并經(jīng)常和學校取得聯(lián)系,共同商量、研究,關心、教育好每一個特殊家庭的孩子。
② 法律上輔助他們:多數(shù)小學生法制觀念較差,特別是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不自覺地違反法紀甚至犯罪,因此有必要請派出所的同志來學校開展民主法治宣傳教育,用真實的例子來教育孩子,加強孩子的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達到減少和降低違法犯罪的目的。
③ 生活上照顧他們:由街道、村居牽線搭橋,開展結對子活動,對貧困家庭給予經(jīng)濟上的幫助。街道可以在了解地區(qū)內特殊家庭經(jīng)濟情況的基礎上,對地區(qū)內獻愛心的單位、個人出的經(jīng)費作一個統(tǒng)籌安排,讓那些缺少家庭溫暖、生活拮據(jù)的孩子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將來很好地回報社會,回報人類。
總之,對特殊家庭的孩子,老師要隨時根據(jù)特殊孩子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必要的輔導措施,一個很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爭取到家長的全力配合,要讓他們肩負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