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和景是詩歌中不可缺少的兩個載體,古人云“詩言情”“歌以詠志”?!扒橹幸娋?,景中見情,情景合一”是詩歌情景交融的三種主要方式,詩歌中的情和景是怎樣巧妙的融在一起傳情達意,我們可以通過高中教材中詩歌分析來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
關(guān)鍵詞:情景交融;三種方式;鑒賞水平
詩歌中“情”指“感情”“情緒”“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觀的意識,關(guān)系到作品的主旨;而“景”則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見的“人、事、物、景”所構(gòu)成的社會生活圖景,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對生活的再觀體,是情的外在顯現(xiàn)載體。下面我們分析教材中出現(xiàn)的情與景三種方式:景中藏情式、情中見景式、情景交融式。
一、景中藏情
這種方式的特點是“一切景語皆庸語”,讀者需要根據(jù)作者所選取的意象去仔細品味揣摩其中真意,這對讀者也有一定要求,讀者可以結(jié)合作者的一些經(jīng)歷去感悟才能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
例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用到“寒蟬”“長亭”,暗用了“柳”“驟雨”等意象。蟬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但作者在前面加了一個“寒”字,很明顯帶有一種令人傷感的主觀色彩,特別是在這冷清的深秋時節(jié),又逢離別,就顯得格外凄涼,宋代都門外的河兩岸植柳,詩云“高柳亂蟬嘶”。而柳諧音就是“留”,在我國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表示對離人的不舍。接著又用“長亭”意象,古代大道上每十里設(shè)一長亭,供行人休息,“長亭”這一意象凝聚了太多的“離別”“惜別”之思,再用“驟雨”意象,俗語“下雨天,留客天”,行人不便行走,便會挽留出行者“驟雨初歇”,但離別在即,“天留人不留”,更惹人難舍難分,至此,離別的不舍之情已濃得化不開。這些景物描寫對詩人情感的抒發(f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完全藏在景物中。
在詞的下片中詩人寫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連用了“酒”“柳”“岸”“風(fēng)”“殘月”五個典型意象,酒是愁思時最常用的,所謂“一醉解千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而“柳”,上文已闡述過是“離別”的意象;“岸”,讓人想到的是離人和行船,和離別相關(guān),“風(fēng)”,的意象在古代有很多種涵義,其中有一種如曹植說:“愿為西南風(fēng),長逝入君懷”,正是表達刻骨相思的意象;“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正是徹夜的未眠詩人才可能看到這樣一彎殘月,這句話表面上寫的都是客觀景物,五個意象連在一起使用,敘事、寫景栩栩如生,但這五個意象卻傳達共同的情感:詩人萬分憂愁皆因相思苦。這組典型意象抒發(fā)濃濃離隋。也成就了這篇千古佳作。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那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這些景物的描寫,藏進了天涯孤旅的萬般愁情,至今仍讓我們回味無窮。
二、情中見景
這部分作品的特點是表面看詩人抒情為主忽略了景物的描繪,以情勝出,但是通過情語可以想象景語。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中表面上看不到一句寫景的句子,但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及時代背景不難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浩翰無邊的天宇,兀然聳立的高臺,一位四顧茫然的詩人,面對無窮盡的天地,詩人的渺小和對人生的感嘆一瞬間都涌現(xiàn)出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年華漸逝,又聯(lián)想到昔日日燕昭王在幽州臺招賢納士的情景,詩人“獨愴然而涕下”,感慨自己命運的坎坷,理想報復(fù)難以實現(xiàn),無窮無盡的感嘆包含在這天地之間,令后來的讀者有著無窮的想象空間,這可謂是情中見景的佳作。
三、情景并茂
情景并茂是古代詩歌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方式。詩人通常把胸中之情融入客觀景物描寫中,句句寫景,字字有情。如《長亭送別·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天”“花”“地”“風(fēng)”“雁”的最突出特點——“清蕭瑟”,由天到地,從風(fēng)到雁,一一寫來,繪出“送別”的背景。這些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都是為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作者從天到地,從耳邊之風(fēng)到眼中之歸雁、經(jīng)霜的紅葉,大塊設(shè)色,融情于景,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滿山的紅葉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采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在離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別的血淚染紅的?!白怼弊郑葘懗隽藯髁值纳?,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tài)。“淚”字更點其情,使全篇閃耀著離人的淚光,所寫的“天、花、地、風(fēng)、雁”都成了飽含離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離人淚”,這恰好給前面所寫之景蒙上了離情別緒的濃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寫景”實則“字字言情”,至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以上情景交融的三種方式在古代詩文作品中大量運用,有時三種方式會同時并存。分析鑒賞古代作家作品時,我們要抓住作品中的情和景,深入分析兩者的關(guān)系,就不難把握作品的主旨了,對提高我們自身的鑒賞水平也有一定的幫助。情和景靈活運用才能創(chuàng)造出魅力無窮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