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和特色期刊全文數據庫1979~2014年有關高職教育評價的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基于比較研究的視角,將研究樣本劃分為前示范時期、示范建設時期和后示范時期,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不同時期學術論文的作者、來源、年代分布和研究內容等進行統計分析,以期把握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揭示后示范時期高職教育評價的研究熱點并展望未來發(fā)展趨勢,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后示范時期 高職教育 教育評價 現代化 研究現狀
[作者簡介]王金崗(1967- ),男,天津人,天津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高級工程師,碩士。(天津 300400)
[課題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職業(yè)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標準、實現路徑和監(jiān)測指標研究”(課題批準號:AJA160009,課題主持人:榮長海)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后示范時期’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研究”(課題批準號:BJA130098,課題主持人:榮長海)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0-0061-06
一、引言
隨著2011年3月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項目驗收完畢,我國高職教育開始進入后示范時期。加強內涵建設、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現代化水平已成為后示范時期高職院校建設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對如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遵循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的原則,從加強組織領導的視角來強化督導評估的頂層設計。在實踐中,如何完善高職教育評價制度,科學制定高職教育評價標準,開展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專業(yè)教學評估,引領高職教育現代化發(fā)展方向,不僅是高職教育發(fā)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本文基于比較研究的視角,將研究樣本劃分為前示范時期、示范建設時期和后示范時期,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不同時期學術論文的作者、來源、年代分布和研究內容等進行統計分析,以期把握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揭示后示范時期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熱點并展望未來發(fā)展趨勢,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
學術期刊作為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始終跟蹤著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因此,本研究在廣泛查閱高職教育評價相關著作的基礎上,以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特色期刊全文數據庫1979~2014年所收錄的有關高職教育評價的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從中選取研究樣本。為全面了解高職教育評價的研究現狀,在研究樣本檢索的過程中,考慮到一些學者通常將“高等職業(yè)教育”簡寫為“高職教育”,因此,第一,采用“題名=高等職業(yè)教育and題名=評價or題名=高職教育and題名=評價(精確匹配)”的檢索條件,檢索出所有有關高職教育評價的論文404篇。第二,在此基礎上,對文章題目進行分析和歸類,重點歸納出“教育評價”“教育質量評價”“社會評價”和“第三方評價”四類直接與高職教育評價相關的文章。第三,以“篇名”為檢索項,分別以上述四類為檢索詞,進行二次檢索,最后共檢索到70篇有關高職教育評價的文章,并以此作為研究樣本。
(二)研究方法
按照首批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項目啟動和驗收完畢的時間節(jié)點,同時考慮到研究成果發(fā)表的滯后性,將研究樣本劃分為前示范期時期(1979~2006年)、示范建設時期(2007~2011年)和后示范時期(2012~2014年)三個時期。運用比較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主要從學術論文的數量、作者、來源和研究內容等方面著手,比較分析不同時期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特點,從而檢視后示范時期高職教育評價的研究狀況和發(fā)展趨勢。統計分析工具選用SPSS18.0和Microsoft Excel2003軟件。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計量統計與分析
1.論文數量增長趨勢與特征分析。通常可以通過統計一定時期內發(fā)表論文數量的變化情況分析一個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有關高職教育評價的論文最早出現在2004年。2003年以前,國內有關高職教育評價方面的研究基本處于真空狀態(tài)。2004~2014年累計發(fā)表有關高職教育評價的論文70篇,平均每年6.4篇。其中,前示范時期平均每年5篇,示范建設時期平均每年5.4篇,后示范時期平均每年9.3篇。由此可見,三個時期的年均發(fā)文量呈穩(wěn)步增長趨勢,特別是后示范時期,發(fā)文量增長幅度較大。
2.載文期刊分布與論文質量分析。研究樣本選取的論文來源于47種學術期刊,每種期刊平均載文量為1.49篇。這些學術期刊層次水平參差不齊,因此,為便于比較分析,筆者將載文期刊分為中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兩個等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質量公認度高,因此,本研究把不同時期中文核心期刊載文數量與該時期發(fā)表有關高職教育評價文章總數之比作為衡量論文質量的重要參照指標。63頁圖2為不同時期中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載文數量統計圖。從圖2中可以看出,前示范時期發(fā)表的15篇論文中,只有4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占26.70%,論文質量相對較差;示范建設時期發(fā)表的27篇論文中,有9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占33.30%,論文質量有所提高;后示范時期發(fā)表的28篇論文中,有1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占46.40%,可見,后示范時期論文質量有明顯提高。
3.論文作者情況分析。通過統計分析某領域作者發(fā)表文章情況,通常可以反映研究者的成熟程度。由“洛特卡定律”關于成熟研究領域發(fā)表文章的相關約定可以得出:當某一研究領域發(fā)表一篇文章的作者人數約占該領域作者人數的60.00%,發(fā)表2~5篇文章的作者人數占該領域發(fā)表一篇文章作者人數的25.00%、11.11%、6.25%和4.00%時,說明該研究領域基本成熟。本研究選取的70篇論文由60位不同的第一作者獨立撰寫或與他人共同完成,作者發(fā)文量如表1所示。發(fā)表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人數為55人,占論文作者總人數的91.66%,大大超過“洛特卡定律”所對應的60.00%;發(fā)表2~5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人數各占發(fā)表一篇論文作者人數的5.45%、0、1.82%和1.82%,均低于“洛特卡定律”所對應的數據??梢?,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作者群尚不成熟,還需要培育。
根據“普賴斯定律”中關于核心作者的界定方法,通過對樣本數據的計算,確定發(fā)表2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可以稱為高職教育評價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并且該研究領域中50.00%以上的論文應由上述核心作者完成。由表1可以看出,發(fā)表2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共計5人,總共發(fā)表15篇論文,占發(fā)文總數的21.43%,遠遠低于“普賴斯定律”中所規(guī)定的數據。總體來看,國內高職教育評價研究者較分散,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論文作者所屬單位情況如表2所示。有27篇論文作者來自示范高職院校,占樣本總數的38.50%;有21篇論文作者來自非示范高職院校,占樣本總數的30.00%;有18篇論文作者來自本科院校,占樣本總數的25.70%;有2篇論文作者來自成人高校,占樣本總數的2.90%;還有2篇論文作者來自研究機構,占樣本總數的2.90%。由表2還可以看出,不同時期論文作者單位的構成也有所不同。在前示范時期,論文作者主要來自非示范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其中非示范高職院校占73.30%;在示范建設時期,論文作者主要來自示范高職院校、本科院校、非示范高職院校和成人高校,其中示范高職院校占40.70%;在后示范時期,論文作者主要來自示范高職院校、本科院校、非示范高職院校和研究機構,其中示范高職院校占57.10%??梢姡诤笫痉稌r期高職教育評價研究已引起示范高職院校和研究機構的關注。示范高職院校對該領域的關注,充分體現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成果和示范引領作用;研究機構對該領域的關注進一步體現了后示范時期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重要性。
(二)研究內容分析
合理的分類是對研究內容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選擇合理適用、切實可行的分類方法尤為重要。針對有些文章標題模糊、內容涵蓋多個方面、難以分類的問題,本研究運用“篇名+摘要+全文”的分析方法,通過對文章關注重點內容的分析,將研究樣本的論文主題進行分類,分類統計結果見表3。
由表3中數據可以看出,在前示范時期,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是教育評價,占該時期論文總數的46.60%;其次是教育質量評價和社會評價,各占該時期論文總數的26.70%;還沒有關于第三方評價方面的研究。關于教育評價和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的11篇論文,關注的主題集中在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學者們重點對教育評價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構建高職教育評價體系所遵循的原則,分析了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和評價主體構成等。關于社會評價研究的4篇論文,關注的主題集中在問題對策和評價作用。學者們主要對高職教育社會評價的內涵、特點、意義和作用進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開展高職教育社會評價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前示范時期正值高職規(guī)模擴張階段,高職教育評價研究主題比較寬泛,有待進一步深入和細化。
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出臺,示范校建設拉開帷幕,高職教育開始進入示范建設時期,同時也標志著高職內涵式發(fā)展階段的到來。在示范建設時期,學者們仍然關注教育評價的研究,相關論文占該時期論文總數的51.90%;其次是教育質量評價,相關論文占該時期論文總數的29.60%,略高于前示范時期;再次是社會評價,相關論文占該時期論文總數的18.50%;也沒有關于第三方評價方面的研究。雖然該時期學者們還是側重教育評價、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但是研究主題增加了評價標準、評價機制、評價制度和評價觀等,高職教育評價研究呈現出多元化和精細化的趨勢。
后示范時期也是高職教育質量全面提升階段。隨著《中國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年度報告》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的頒布,從不同視角探討教育質量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的文章集中涌現,研究主題主要涉及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和評價機制等。
在教育質量評價方面,有學者針對現行高職教育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在定位、職責、功能劃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應遵循定性與定量、分類與定向、硬性與軟性相結合的原則,將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劃分為辦學資格評價、專業(yè)質量評價和質量保障三個子系統。也有學者提出工學結合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堅持學生為主、能力本位和全面性原則,把構建工學結合支撐體系的地方政府、行業(yè)企業(yè)、高職院校和校內各級監(jiān)管部門及教學實施者一同納入評價對象中。還有學者提出提高教育質量是高職教育進入內涵發(fā)展階段的核心任務,必須從高職教育的實際出發(f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構建一個開放性、多元性和立體化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上述研究更加注重教育質量評價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工學結合、服務需求和就業(yè)導向等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體現了評價方式的社會性和開放化,體現了評價主體、客體與方法的多元化。在第三方評價方面,主要是關于第三方評價內涵、意義、必要性、問題與對策的分析。有學者認為,推進第三方評價過程中還存在評價目標模糊、評價方式單一、評價主體缺失、評價過程簡單等問題,可通過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快評價制度建設、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注重評價過程管理和構建評價預警機制等措施來解決。對于第三方評價必要性問題,學者們提出了“減輕負擔說”“評價作用說”和“科學公正說”。
四、研究結論與思考
(一)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有關文獻對后示范時期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研究成果增多,政策引領作用顯著。通過對論文數量變化、載文期刊分布與論文質量進行分析發(fā)現,雖然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研究起步較晚,但呈現論文數量穩(wěn)步增長、研究成果逐漸增強的趨勢。示范建設時期論文數量增長平穩(wěn);后示范時期論文數量增長較為明顯,并且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與深度有所加強。不同時期高職教育評價研究成果數量和質量的明顯變化與國家有關政策文件的頒布關系緊密?!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對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產生了顯著影響。
2.研究熱點突出,研究趨勢較為明顯。從論文關注重點內容看,不同時期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主題和熱點有所不同。(1)前示范時期,關注的主題比較寬泛。(2)示范建設時期,關注的主題開始趨向精細化。(3)后示范時期,研究主題呈現多元化趨勢。教育質量評價、第三方評價是高職教育評價研究的核心。特別是第三方評價機制的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實證研究、現代化評價研究以及信息技術應用研究等將成為該領域未來研究的趨勢。
3.研究力量較弱,缺少代表性研究者。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普賴斯定律”和“洛特卡定律”,對高職教育評價研究核心作者群和發(fā)文量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國內高職教育評價研究人員較分散,研究力量還比較薄弱,缺少代表性的研究者,核心作者群尚不成熟。
4.理論研究薄弱,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從論文作者所屬單位分布來看,高職教育評價研究機構和團隊主要集中在高職院校??v觀已有研究,多為對職業(yè)教育評價實踐中某一特定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并且大多數只關注應然狀態(tài),從淺層次嘗試著研究,缺乏理論深度以及整體性和現代化的思考,忽視實然狀態(tài),導致理論研究薄弱、實證研究較少、前瞻性和系統性不強。
(二)幾點思考
通過上述梳理可以發(fā)現,后示范時期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展望未來國內高職教育評價研究趨勢,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優(yōu)化研究范式,加強高職教育評價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是開展一項研究的重要基礎,并對整體研究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針對我國高職教育評價理論研究薄弱的問題,應著眼于未來發(fā)展,緊緊圍繞當前高職教育評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優(yōu)化研究范式,加強高職教育評價理論研究。第一,努力探索適合現代職業(yè)教育評價的研究范式,為高職教育評價研究提供理論基礎、思想指導、評價模式與方法的借鑒以及評價技術的支持。第二,通過相關政策引領、基金項目支持等方式,鼓勵開展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在理性借鑒發(fā)達國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現代化的現實需求,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評價理論框架。第三,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統一,著力提升研究的質量和深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評價理論體系,為完善高職教育評價制度提供理論支撐。
2.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加強高職教育評價實證研究。如前所述,實證研究在高職教育評價研究中運用較少,絕大多數研究采用了思辨式的定性研究方法。然而,隨著國家加快發(fā)展現代職業(yè)教育戰(zhàn)略的貫徹落實,高職教育評價面臨的新問題越來越復雜,比如如何完善高職教育評價制度體系、如何開展高職教育現代化監(jiān)測與評價、如何推動高職教育“管辦評分離”等,僅僅依靠傳統的經驗判斷和純粹思辨已經難以科學、客觀地揭示和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為此,要聚焦此類問題,綜合運用個案研究法、量化分析法和調查研究法等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證研究。通過案例剖析、定量分析和實地調查,得到第一手真實數據和發(fā)現客觀事實,然后基于對這些數據和事實的分析論證,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從而為高職教育評價提供科學依據和有益指導,提高高職教育評價的現代性和科學性。
3.轉換研究視角,加強高職教育現代化評價等熱點問題研究。在國家教育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的引領下,教育現代化評價研究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科學研究與實踐的熱點,而職業(yè)教育現代化評價研究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要轉換研究視角,加強職業(yè)教育現代化評價等熱點問題的研究。立足我國國情,剖析職業(yè)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和監(jiān)測指標,探索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為職業(yè)教育現代化發(fā)展提供支撐。還要加強第三方評價研究,營造良好的高職教育評價市場秩序。培育第三方評價機構,探索評價結果利用以及專業(yè)人員培養(yǎng)的方法,提高評價的專業(yè)化和科學化水平。同時,加強信息技術應用研究,完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狀態(tài)數據采集平臺,真正實現對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動態(tài)監(jiān)控,從而提高高職教育評價的信息化水平。
4.拓展國際視野,加強國際研究與國際化科研人才培養(yǎng)。發(fā)達國家在職業(yè)教育評價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要解決我國高職教育評價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需拓展國際視野,擴大與國外職業(yè)院校、職業(yè)教育研究機構以及國際評估組織的交流合作,注重國際化職業(yè)教育科研人才的培養(yǎng)。同時,加強國際研究,及時掌握發(fā)達國家職業(yè)教育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進一步明確高職教育評價的目標與任務,確立現代高職教育質量觀和評價觀。
[參考文獻]
[1]吳一鳴,孫曉雷.職業(yè)教育發(fā)展中政府職能的定位、現狀與改進[J].職教論壇,2015(1).
[2]王永林.我國高職教育評估研究進展及內容的定量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5(2).
[3]肖飛.旅游高等職業(yè)教育評價體系建設初探[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32).
[4]韓繼紅.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多元社會評價機制探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10).
[5]吳亞萍,任愛珍.基于學生、學校發(fā)展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觀[J].教育與職業(yè),2009(2).
[6]周建松.構建開放、多元、立體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7]劉向杰.高等職業(yè)教育現代化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