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兩組鏡頭:
小班孩子趙西語是個女孩,短頭發(fā),入園半年來,每天早晨來園時總要哭,手里總是拿著一只毛絨絨的“小黃鴨”,而且從來沒有丟失過,睡覺時也在手里抱著,幾乎一天不離身,除非是游戲或活動時,知道自己沒辦法帶,就把它放在自己座位上,一回來馬上抱起來。趙西語愛穿紅色的衣服,紅衣服配上小黃鴨,再加上一雙大眼睛,非常有特點,讓人很容易識別。
小班孩子王依晨是個女孩,年齡在班里偏大,入園時快4歲了,初來園時大哭過幾次,梳著長辮子,很活潑,很愛說,也愛管小朋友的事情,每天來園時書包總要裝一件必備品——小枕頭,等中午睡覺時,拿出小枕頭枕著或抱著,離園時再帶走,晚上回家睡覺時繼續(xù)用。王依晨說她給枕頭起名叫“妹妹”,雖然床上也放有一個枕頭,但是這個枕頭是個特殊的枕頭,只要睡覺總是要抱著的,自從斷奶后就沒有離過一天。王依晨從小由姥姥帶大,晚上也是和姥姥睡在一起。
以上兩個場景,大家也許不陌生,無論是“小黃鴨”還是“小枕頭妹妹”,都是小班孩子剛?cè)雸@時的焦慮心理的安慰物,或者稱之為依戀物。剛?cè)雸@時,教師會允許孩子帶這種較為安全的物品,也是緩解他們焦慮心理的一種方法,當(dāng)然,隨著孩子在園適應(yīng)能力的增強,與其他小朋友和老師有了情感上的連接,這些行為會得到緩解。我們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依戀物現(xiàn)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孩子和家庭主要撫養(yǎng)者的依戀情結(jié),找尋到孩子成長中一部分缺失的情感。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孩子到底在依戀什么?
如果把以上孩子的依戀物做一個關(guān)聯(lián),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的一個特征——柔軟。甚至身邊還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大學(xué)生入學(xué),也要帶一些類似小被子、小毯子等“安慰物”,有段時間甚至流行大學(xué)生用奶瓶來喝水。
其次,我們來理解“象征”這個詞,心理學(xué)講,通常孩子很早就會開始接受象征,比如吮吸指頭。最初孩子吮吸的是媽媽的乳汁,吮吸指頭象征了吮吸媽媽的乳汁,這就是一種象征。小班會有一些孩子,在遇到焦慮或緊張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指頭放在自己嘴里,有滋有味地吮吸著,好像是一種享受一般。
接受象征給孩子的生命體驗帶來了回旋的余地,帶來了希望。就像是春節(jié)時,離家在外的人不論多遠都要回家團聚,讓人留戀和難忘的不只是親情,還有一種象征親情的年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小時候媽媽衣服的味道,媽媽做的飯的味道,媽媽曬過的被子的味道,這些都是媽媽的一種愛的象征,一種情感的象征。當(dāng)然這些“味道”的象征也是一種依戀。相比較而言,柔軟的、毛絨的依戀物的象征更為直接,柔柔的,軟軟的,就像是媽媽的愛的撫摸,孩子會在柔軟的觸感中減輕離開熟悉環(huán)境、熟悉的人時的焦慮。
有一個很著名的印度恒河猴的實驗,可以更好地說明柔軟的觸覺會給人溫暖和愛的感覺。新生的嬰猴有兩個“媽媽”,一個是鐵絲上裹著奶瓶的“媽媽”,一個是布料做的沒奶瓶的“媽媽”,這個猴子更愿意找的是布料做的“媽媽”,而不是鐵絲做的“媽媽”,它在吃完“鐵絲媽媽”身上的奶后,只要是不吃奶,就會回到“布料媽媽”身上??磥?,柔柔的,軟軟的依戀物,可以讓人想到媽媽的懷抱,溫暖的親密感,這種舒適的接觸才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戀的保障。依戀物的背后是情感的依戀,是孩子對主要撫養(yǎng)者——大多數(shù)是指媽媽的依戀,即孩子和媽媽的一種關(guān)系的反映,是孩子在需要的時候沒有達到滿足的一種正常需求。
依戀理論是英國鮑爾比提出來的,是指嬰兒與父母的依戀關(guān)系始于他們發(fā)出的一系列先天的信號,來召喚成年人來到他們身邊,如微笑、抓握、哭泣、盯著成人的眼睛等,經(jīng)過雙方互動一段時間,真正的情感聯(lián)系得以發(fā)展。2到3年的時間,就作為一種應(yīng)對壓力的內(nèi)部工作模式了。就會出現(xiàn)趙西語和王依晨的表現(xiàn),即使有安慰物,也是哭著不讓媽媽或姥姥走。所以例子中的孩子是不安全型的依戀行為,相對而言,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入園后的友誼質(zhì)量更高,沖突更少。
在孩子入幼兒園之前,已發(fā)展了和家長的一種關(guān)系能力,幼兒園教師在孩子入園后,接管了家長的一部分特性和職責(zé),和孩子發(fā)展一種親子般的情感連結(jié),但只是接管,所以教師和家長之間真摯和誠懇的關(guān)系,將有助于教師和家長之間形成一種“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的信任感,而這種信任關(guān)系的建立,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觀察和理解孩子,也給教師帶來了機會,在家長如何做好家長這件事上給予幫助和支持,于家長而言,這也是一個拉近親子關(guān)系的機會。
于教師而言,給家長提供了這種機會,協(xié)助家長探索自己的潛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入園前,孩子和家長發(fā)展的關(guān)系,是個一對一的關(guān)系,而在幼兒園,這個關(guān)系被沖擊和打破了,家長不可能時時陪在身邊,孩子為了應(yīng)對這種變化,就要發(fā)展另外一種能力,也就是和家長之外的某個人建立關(guān)系的能力,幼兒園教師正好是家長之外,滿足這種個人關(guān)系的對象。因此,教師一定要清楚,對孩子來說,她不“普通”,孩子逐漸會明白,剛開始和別人“分享”老師會很難過,只有慢慢建立了關(guān)系能力,分享才不那么傷心。是一種相依但不相賴的關(guān)系。
也就是說,依戀物的背后是情感的依戀,是依戀的情結(jié),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從這一現(xiàn)狀中反觀自己的親子互動行為模式。這個時候,教師和家長可以配合起來,去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作為教師,我們有雙重責(zé)任,在協(xié)助家長的同時,讓家長放心,這樣孩子才會安心、安然地度過幼兒園生活。安心地入園,安心地玩,才是安全的依戀,是和家長相依但不相賴的關(guān)系,未來孩子的成長路上才會時刻感受到家長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