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承慧 王瑩 編輯/王亞亞
警惕高杠桿投資
文/唐承慧 王瑩 編輯/王亞亞
高杠桿融資為海外投資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甚至創(chuàng)造了“蛇吞象”的并購奇跡。然而,企業(yè)背負高額債務運營,雖有獲得成功的可能,但稍有差池,就會滿盤皆輸。
在各類海外投資中,企業(yè)利用金融機構貸款、引入財務投資人等方式,是海外項目尋求資金支持的常用手段。但如果資產負債率過高,不但會提高企業(yè)海外投資交易的成本,還會增加投資者及目標企業(yè)的債務風險。對此,商務部前部長陳德銘明確指出:“當前,中國支持大型金融機構走出去并購,但不支持高杠桿并購。因為當前我們要做的是去庫存、去杠桿,高杠桿隱含風險。”所以,中資企業(yè)在尋求國際化擴張時,應客觀評估自身的投資能力及相關投資回報,慎用高杠桿融資,理性投資方為企業(yè)長久穩(wěn)健的經營之道。
2016年海外投資市場風起云涌,不乏利用杠桿融資完成“以小博大”、“蛇吞象”式的并購,也吸引了業(yè)界及媒體的眾多目光。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艾派克”)斥資約39億美元收購利盟國際(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艾派克利用自有資金7.77億美元,聯(lián)合投資人出資7.41億美元作為項目資金,此外還向銀團申請了32.8億美元貸款,以艾派克及其子公司的股權作為質押,同時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并購后,艾派克資產與債務比例約為1:9。
另一廣受關注的項目是天津天海投資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海投資”)以60.09億美元收購美國英邁(Ingram Micro Inc)。天海投資與聯(lián)合投資方分別出資87億元人民幣和40億元人民幣,剩余資金以天海投資的子公司GCL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作為借款人,分別向兩個銀團貸款,總計42.7億美元,并由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天海投資控股股東海航物流等相關方提供融資擔保。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天海投資總資產為1278297.71萬元人民幣,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為24671.04萬元人民幣;而英邁在2015年的凈利潤折算約為天海投資的5.77倍。
此外,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先正達(Syngenta)也進行了379億美元的融資,其中包括過橋貸款及基金。
因中國融資現狀和融資便利的需要,以及中國各銀行較高的擔保需求,中國投資者除以目標企業(yè)資產或股權作為擔保外,通常還會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甚至將其自己的股權質押給銀行。如果并購后,收購目標未能如愿實現盈利,則投資者及其股東都有被拖進泥沼的風險,從而損害投資者甚至其股東的利益。
高杠桿融資為海外投資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甚至創(chuàng)造了“蛇吞象”的并購奇跡。然而,企業(yè)背負高額債務運營,雖有成功的可能,但稍有差池,就會滿盤皆輸。
首先,高杠桿融資往往會給目標企業(yè)帶來巨額債務,嚴重影響目標企業(yè)未來的運營和部署。如果目標企業(yè)運營中產生的現金流無法償還到期債務,資金匱乏會令企業(yè)在市場上喪失競爭優(yōu)勢,甚至走向破產??v觀世界投資史,在上世紀盛行高杠桿收購的發(fā)達國家,曾發(fā)生過多起杠桿投資失敗的案例。
案例一:Campeau收購聯(lián)合百貨
美國聯(lián)合百貨公司(“聯(lián)合百貨”)是世界領先的大型百貨零售巨頭之一,旗下?lián)碛忻肺靼儇?、Bloomingdale’s等多家高檔百貨連鎖商店。即便是這樣著名的公司,也曾一度淪為高杠桿收購的目標,由此背負上了沉重的債務,以至于申請破產保護。
聯(lián)合百貨被收購總價及各項費用總計高達67.1億美元。收購者Campeau對這一收購的融資來源于32.2億美元的銀行借貸、20.9億美元的過橋貸款以及Campeau名義上的股權投資14億美元(Campeau實際上僅投資了1.93億美元),剩余部分由Campeau借款而得。因此,收購聯(lián)合百貨近97%的資金源自貸款。
1988年下半年收購完成,聯(lián)合百貨自此背負上了巨額債務蹣跚前行,其負債和股本比率由原來的0.4飆升至2.7。為了償債,聯(lián)合百貨不得不出售多家門店,裁員接踵而至。即便如此,出售資產及經營獲得的資金也遠不足以償債。管理層疲于應付公司的破產危機,對經營力不從心。最終,聯(lián)合百貨無奈于1990年申請破產。
而曾經野心勃勃的Campeau也因此廣受詬病?!敦敻弧冯s志稱這一起收購為“最愚蠢的交易”。在收購聯(lián)合百貨以及另一起杠桿收購后,作繭自縛的Campeau欠下巨額債務無法償還,最終走向滅亡。
美國聯(lián)合百貨公司(“聯(lián)合百貨”)是世界領先的大型百貨零售巨頭之一,旗下?lián)碛忻肺靼儇?、Bloomingdale's等多家高檔百貨連鎖商店。即便是這樣著名的公司,也曾一度淪為高杠桿收購的目標,由此背負上了沉重的債務,以至于申請破產保護。
案例二:世紀大收購拖累RJR Nabisco
RJR Nabisco曾是美國最大的經營煙草和食品生意的集團,1989年出售給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下稱“KKR”)。KKR對RJR Nabisco的收購總價為250億美元,是當時最大的杠桿收購。
然而,現今回過頭審視這一世紀大收購,留給RJR Nabisco的是沉重的債務負擔。KKR以RJR Nabisco的公司資產和未來盈利作為擔保,借得217億美元。其中167億為銀行貸款,50億為可轉換為高風險垃圾債券的短期次級貸款,剩余部分通過發(fā)行優(yōu)先股和可轉換公司債券籌得。收購完成后,RJR Nabisco背負上超過220億美元的債務,花費十年方得償還。當RJR Nabisco不斷出售海外資產和生意以償付債務時,它的競爭對手另一家知名煙草公司Philip Morris則獲得了絕好的發(fā)展機會。到了1991年,Philip Morris的市場份額遠超RJR Nabisco。此后,Philip Morris還將香煙產品降價20%。為了保住市場,RJR Nabisco不得不隨之降價,使得其煙草業(yè)務的利潤空間變得更加微薄。而面對巨額債務,這些做法只能是杯水車薪。
雖然1991年RJR Nabisco重新上市股票曾一度表現良好,但這遠遠不足以使KKR的投資回本,且股票價格很快便下跌。直到1995年,KKR終于得以剝離RJR Nabisco的剩余股權,此時RJR Nabisco的市值相比1991年已縮水約50%。由此可見,若目標企業(yè)高杠桿收購后陷入低迷,投資者想從中脫身將頗費周折。
其次,對于中國投資者而言,由于銀行較高的擔保要求,高杠桿融資可能有更高的風險。國外的杠桿收購者一般以目標企業(yè)的資產及未來盈利作為擔保獲得銀行貸款,一旦發(fā)生擔保履約,也僅僅涉及目標企業(yè)。然而,中國投資者往往還會以自身資產作為抵押或擔保,甚至進行股權質押。一方面要背負高額利息;另一方面,一旦目標企業(yè)無法償債,中國投資者不僅會血本無歸,其自身也將面對巨額債務,進而導致更大的損失。雖然海外投資中有許多私募或金融機構會參與跟投,但私募或金融機構往往會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作為出資條件,例如要求固定回報及對其有利的退出機制等,實際上風險最終仍然轉嫁給了收購者。
2016年3月,標準普爾、穆迪下調了對中國的評級展望,稱預期企業(yè)財務杠桿會“惡化”,且投資占國內GDP的比率會遠高于機構認為可持續(xù)的合理水平。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企業(yè)高風險的經營方式做出的負面評價,同樣可能增加企業(yè)海外投資的融資成本,進而增加企業(yè)的債務壓力,不利于企業(yè)拓展海外市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許多海外投資都以競標的方式進行,高杠桿融資的風險會使競標的中國企業(yè)處于劣勢。筆者就曾代表中國一家上市企業(yè)參與對一個美國上市公司的競購,由于融資成本過高產生的不確定性,該企業(yè)最終未能在競購中勝出。
當前全球經濟相對疲軟,各種風險加劇。利用高杠桿進行海外投資固然存在投入小、回報率高的可能性,但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進行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yè)對此應進行理性、謹慎的分析,量力而行,合理使用杠桿,切忌盲目跟風。理性與謹慎才是海外投資的制勝之道。
一是謹慎選擇目標企業(yè)和國家,深入分析并購是否會產生協(xié)同效應。首先,對目標企業(yè)做好充分的盡職調查和分析,是海外投資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中國投資者應當聘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及投資顧問,從法律、財務和商務等多角度對投資目標進行盡職調查。只有摸清目標企業(yè)的運營現狀、市場份額、法律風險等,才能夠對企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和投資回報做出準確的判斷,產生預期的協(xié)同效應。其次,投資者須對目標企業(yè)的行業(yè)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這樣才能夠在投資完成后對企業(yè)未來的運營做出更好的部署,提升業(yè)績,創(chuàng)造更多、更穩(wěn)定的營收,來盡快補足高杠桿帶來的債務。目前有些企業(yè)盲目地投資一些看似火熱的行業(yè),實則對該行業(yè)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認識,十分不利于目標企業(yè)未來的運營,導致與當初投資初衷背道而馳。例如,KKR在接手RJR Nabisco之后,引進了兩名毫無煙草行業(yè)背景和知識的高層,而決策層的失誤加速了企業(yè)的衰落。最后,應謹慎選擇投資目的國。一方面,鑒于政府行為和政策的不可預見性往往會進一步加大投資風險,應避開投資敏感的國家和地區(qū);另一方面,對投資目的國也應有詳盡的了解,關注目的國外商投資政策及法律法規(guī),盡早與當地政府展開積極的溝通,為投資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環(huán)境。
二是對企業(yè)自身的情況做出合理、理性的判斷,切忌盲目跟風。投資者應結合自己的真實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和未來的發(fā)展需求,合理選擇參與海外投資。雖然“以小博大”的投資方式并不必然代表著盲目冒進,但高杠桿與生俱來的高風險特征卻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對海外投資趨之若鶩的大環(huán)境下,企業(yè)更不能因跟風投資而忽視全面、合理地評估風險,以避免自身資源的浪費和錯失企業(yè)的發(fā)展機遇。企業(yè)只有對自身以及目標企業(yè)有全面充分的認識,有明確的投資目的,投資的成功率才會更有保障。
三是注意避免盲目競價,令收購成本增加。中國投資者有意收購的海外企業(yè)大多面臨著或大或小的經營困難,其市值或股票也相應會受到一定影響。然而,這些海外企業(yè)的股東們往往會待價而沽,鼓勵投資者間的競爭。在杠桿融資的支持下,中國投資者有能力提高競價而互相競爭。然而,無論哪一方勝出,其結果都可能是令目標企業(yè)的股東們坐收漁翁之利,而將高額債務和巨大的經營壓力留給投資者和被收購企業(yè)。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參與海外投資還處于初級階段,尚缺乏各方面的經驗,如果參與競標項目的投資者之間形成惡性競爭,不但會使得該項目的投資價值扭曲,而且最終勝出的投資者贏得的也只能是沉重的債務負擔,還可能導致同類資產的價格瘋漲,使得并購的目的無法實現。
四是合理運用杠桿融資,債務比率不宜過高。對目標企業(yè)來說,杠桿收購后背負的沉重債務,會給其未來經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對中方投資者來說,由于大多都參與了融資擔保,一旦目標企業(yè)因經營不善而無法償債,中方投資者的股東和擔保人亦將直面巨額債務壓力。此外,過高的債務比率還會增加被收購企業(yè)的利息成本,侵蝕原本就不算充裕的現金流。因此,中國企業(yè)利用杠桿進行海外投資時,一定要控制自身的債務比率,把控好風險,把融資成本和債務負擔限制在可控范圍內,避免高杠桿帶來的風險。
近幾年來,海外投資市場如火如荼,中國企業(yè)經過多年積累也渴望“走出去”進行全球布局,因而,未來一段時間海外投資仍會是市場熱點。中國企業(yè)應保持審慎的態(tài)度,制定嚴謹的計劃,合理運用杠桿融資,以降低風險,實現海外投資目的;同時,應配合當前去杠桿、降成本的經濟政策,以理性成熟的態(tài)度在國際市場上施展拳腳,推動海外投資的健康順利發(fā)展,提升中國企業(yè)在全球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北京代表處